2013年南宁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48032431 上传时间:2022-12-1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6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年南宁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3年南宁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3年南宁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3年南宁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3年南宁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年南宁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年南宁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3年南宁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试卷 语 文 本试卷分第卷和第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答案一律填写在答题卡上,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卷(选择题,共30分)本卷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都给出A、B、C、D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正确。请考生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选定的答案标号涂黑。一、积累与运用(每小题2分,共16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禁锢(g) 滑稽(j) 一气呵成(h)B.伫立(zh) 陨落(sn) 怏怏不乐(yng)C.泯灭(mn) 汲取(j) 鲜为人知(xin)D.尴尬(ji) 点缀(zhu) 心旷神

2、怡(y)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拮据 消声匿迹 齐心协力B.匀称 袖手旁观 提心掉胆C.造型 骇人听闻 前仆后继D.馈赠 获益匪浅 格尽职守3下列句子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目前,八桂大地上一场“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的活动正在热火朝天地开展着。B.“神十”飞天,王亚平通过天地互动的形式,为我们上了一堂叱咤风云的太空公开课。C.中国女排聘请家喻户晓的郎平担任主教练,目的是使这支劲旅走出低谷,重振雄风。D.调查数字显示,南宁市样本学校小学生的近视患病率高达25%,这真是触目惊心。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读书很重要,专家提出建议:学校和家长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读书条件和氛围。B.从雅安

3、地震、俄克拉荷马州龙卷风等大量事实中,说明环境灾难是没有国界的。C.地铁一号线正在紧张施工,谁也不会否认将来不会为市民出行带来更大的便利。D.赵薇导演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在南宁上映,许多学生闻讯纷纷前来观看。5.下列句子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A.为倡导节约新风,食堂贴出标语:“一饭一蔬,来之不易;光盘行动,从我做起。”B.赵明不小心弄坏了李强的新书,李强对他说:“你简直像只老鼠,啃书真给力!”C.在十字路口,交通协管员一把拉住那个要闯红灯的人:“你色盲啊?连红绿灯都不分!”D.黄老板的女儿在绘画比赛中获了奖,他逢人便说:“令爱真不赖,为咱长了脸!”6在下面语段空白处依次填入两个句子,排序恰当的

4、一项是 比起秋天的枫林来,夏天的枫林虽然没有那撩人的红韵,但那生机盎然的绿, ;那繁荣茂盛的绿, ;人们置身其间,会在不知不觉中充满年轻的激情和活力。正是因为如此,接天绿叶无穷碧的夏日枫林更值得赞美。 透露着的却是一种苍劲的风骨 涌动着的却是一种青春的朝气奔腾着的却是一股向上的力量 展现着的却是一种优美的情韵A. B. C. D.7下列关于文学名著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七擒孟获”等情节,刻画了诸葛亮深谋远虑、博学多才的儒将形象,他因此成为读者喜爱的智者化身。B.“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地对待敌人,是螳螂永不改变的情感”,正因为法布尔喜欢赋予昆虫人的情感,昆虫记才让读者如此痴

5、迷。C.受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冰心写出了“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这首明白晓畅、晶莹明丽的哲理短诗,赞扬了母爱的伟大。D.骆驼祥子通过祥子“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讲述了他在北京拉洋车的苦难生活和悲惨遭遇,无情地批判了那个不让好人有出路的黑暗社会。8下列对词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A.上阕先用“异”字总写边塞秋景与内地的不同,然后以大雁、边声、长烟、落日、孤城等意象描绘清朗、秀美的边塞风光。B.“长烟落日孤城闭”是写暮霭生

6、成,夕阳西下,城门紧闭。这一句反映了当时西北边关战事吃紧,守军戒备森严的紧张形势。C.下阕首句写将士远离家乡,戍守边关,旷日持久;“燕然未勒”用了汉代大将军窦宪大破匈奴后刻石勒功而还的典故,表达作者功业未成的苦闷。D.整首词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作结,爱情激情与思乡之苦交相融会,构成了整首词矛盾、复杂、厚重的情绪,有一种苍凉而悲壮的美。二、说明文阅读(每小题2分,共8分) 壮族“干栏” 壮族村寨依山傍水,多建在山脚下向阳、通风好的地方,“干栏”(如下图)即是壮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 “干栏”一次是壮语的音译,“干”是“上面”,“栏”是“房屋”,连起来就是“上面的房子”。其意与文献所记载的“

7、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相符。 “干栏”的建造形式多样,因地制宜,一般分为全楼居式、半楼居式、地居式三类。全楼居式多见于比较偏远的山区;半楼居式常出现在丘陵、半山区;地居式多见平原地区。无论哪种居式,都分上层、下层和楼阁三个部分,在层与层之间用木梯连接,上下非常方便。上层为居住层;下层架空,专门用来圈养牲畜,存放农具、杂物;楼阁在上层的顶部,多用来储存粮食。有的“干栏”还依居住层伸延,建成望楼、排楼、晒排等,以增加使用面积。 至于“干栏”的建造原理,虽然古籍上没有专门的论述,但相关的文献也能让我们悟出其中的道理。太平寰宇记有曰:“构木为巢,以避瘴气。”张华的博物志说:“南越巢居,避寒暑也

8、。”更早的韩非子则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鸟兽虫蛇,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可见,“干栏”这种建筑形式是壮族先人为了应对高温潮湿天气和蛇虫猛兽而创造出来的。 如同汉族地区的村庄一样,在悠久的历史中,壮族也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干栏”居住群落。这些群落是按家族、宗族相对集中居住的需要来布局的,通常根据地势的特点顺势伸展,错落有致,形成不同的组合方式。 例如:从山脚到山腰依次排列若干个“干栏”,前后用带顶棚的飞桥连接起来,这往往是一大家子几兄弟分别居住的院落,称为“串联式”;而如果只有两排“干栏”,中间留出通道,两端有围墙及院门,形成相对封闭的长方形院落,则透露出氏族社会的遗风,称为

9、“并联式”;而“辐射式”则多见于较宽阔的山脚,常与“串联式”相结合,“干栏”自上而下展开辐射,中间留有石道,沿山坡直通家门。在坡度较大的山脚,人们常将屋基垒成“梯田式”,每一级“梯田”横向排列出若干“干栏”,平行伸展,上一排屋基与下一排屋顶齐平,形成了风情浓郁的“梯田式山寨”。 (根据壮族通史改写)9.下列对本文的说明顺序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C.逻辑顺序 D.数理顺序10下列对本文引用古籍资料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引用古籍使文章更有说服力,同时也增加了文章的知识性和趣味性。B.第段有壮语音译词的阐释,也有古籍的引用,都是对“干栏”进行解说。C.第段的三则引文,从不同的角度

10、印证壮族先人创造“干栏”建筑的原理。D.本文引用的古籍,都是四字句,语言平实,集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1下列对文中“干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干栏”分为全楼居式、半楼居式以及地居式三类,只在比较偏远的山区里才发现。B.“干栏”分成三部分,上层住人,下层圈养牲畜、存放农具和杂物,楼阁多储存粮食。C.“干栏”民居是壮族先人为了应对高温潮湿天气和蛇虫猛兽而创造出来的。D.“干栏”群落有一家几兄弟居住的“串联式”,也有透露出氏族社会遗风的“并联式”。12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不一致的一项是A.壮族喜欢依山傍水而居,“干栏”就多建在山脚下向阳、通风好的地方。B.为了增加使用面积,有的“干栏”还依

11、居住层伸延,建成望楼、排楼、晒排等。C.“干栏”群落按家族、宗族聚居的需要布局,常依地势特点形成不同的组合方式。D.“干栏”自上而下辐射,中间留有石道,形成风情浓郁的“梯田式山寨”。三、文言文阅读(13-15小题,每小题2分;16-19题,共10分;本大题共16分)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则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

12、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13.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余忆童稚时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B.项为之强 以弱为强者C.徐喷以烟 清风徐来 D.观之,兴正浓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14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故时有物外之趣 学而时习之B.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战则请从C.为之怡然称快 然胡不已乎D.以丛草为林 不以疾也15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作者将“夏蚊成雷”联想成“群鹤舞空”的情景,并从中获得许多“物外之趣

13、”。B.文章最后一段的“捉”“鞭”“驱”三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作者以大欺小、残忍粗暴的性格。C.本文语言简洁,表现力强,“明察秋毫”“庞然大物”“怡然自得”流传至今,成为成语。D.文章启迪我们:只要热爱自然,仔细观察,大胆想象,就能感受到无穷的乐趣。 第卷(非选择题,共90分)16.把第卷文言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4分)(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译文: (2) 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3) 译文: (二)赵威后问齐使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 “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 (选自刘向战国策齐策【注释】赵威后:赵恵文王妻。 发:拆封。 岁:年成,收成。无恙:平安无事。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1)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使: (2)舍本而问末者耶 舍: 18.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译文: 19. 结合文章内容,在“先问君”还是“先问民”的问题上,你同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