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误区.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48022273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庭教育误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家庭教育误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家庭教育误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家庭教育误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家庭教育误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家庭教育误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庭教育误区.doc(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科:家庭教育误区简论教材编写:关鸿羽王希永主讲:季淑华声明:本讲座为不开放讲座,只面对学员,所有文字稿和视频教学课程只为学员学习使用,不得外传或发布到博客等网上,以尊重教材编写专家和授课讲师的版权。中华家庭教育网中华家庭教育研究院第三章家庭教育方法的误区本章学习要点:家庭教育中存在着赏识的误区,如过度赏识孩子,以为赏识教育就不能有批评,混淆赏识和表扬的概念;亲子沟通在家庭教育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而家长和孩子之间却存在沟通障碍,掌握沟通的技巧有利于融洽亲子关系;家长一方面把爱变成溺爱,忘记了什么是真爱,对溺爱的危害缺乏深刻的认识,一方面对孩子施以“严”爱棍棒教育,两种极端导致孩子人格异化。第一

2、节正确理解赏识教育学习提示:不要过度赏识;赏识和批评不矛盾;不要把赏识等同于表扬,表扬只赏识的一种手段。这几年,随着赏识教育的普及,很多家长懂得了赏识的重要性。它充分体现了对人性的尊重,对心灵的呵护。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仿佛都是为了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的。有人把赏识比喻成阳光或雨露,它能唤起孩子的心理能量,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帮助孩子建立自信,成为孩子成长的驱动力。相比于“挑错”教育,无疑是一大进步。但是,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很多家长和老师在教育实践中,对赏识教育的理解往往流于表面或失之片面,使赏识教育“变形”或“变味”,存在一些

3、认识和方法上的误区。一、不要过度赏识和表扬现在不少家长看了许多关于赏识教育的书,但在实际操作中有“过”的倾向。从小一味地对孩子赏识和表扬,“你真棒”“你真了不起”成了一些家长的常用语,结果这些被赏识包围的孩子,心理脆弱,经不起挫折和打击,听不得善意的批评。或者被批评了容易产生受挫感,伤及脆弱的自尊,像温室的花朵,经不起风雨。有个孩子8岁了。母亲从小经常表扬她,为的是增强她的自信心。可是,表扬多了,就发现她很骄傲,以为自己什么都会,什么都好。如果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说了她,或者犯了什么错批评一下,就不得了:要么选择放弃,说自己反正不行,不干了;要么会跟母亲发脾气,翻脸。这位母亲问专家,这会不会是赏识

4、教育过了头。也曾经有一名高三学生长期生活在表扬之中,因为一次犯错被老师批评了一次,产生强烈的退学念头。法国心理学家高顿教授通过一项专题研究证实:孩子从来没挨过批评,到处都是赞扬声,很容易变成“老虎屁股摸不得”的小霸王,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是非不分,这对他的心理健康发展毫无益处;而当这些在儿童时代难以接受批评的孩子长大后,也大多会对批评抱有“敬而远之”,或干脆“拒之门外”的消极态度,他会无法面临挫折,更无法适应社会的需要,这对促成其日后事业的成功没有积极的作用。还有一些孩子因为习惯于被表扬,一直被优越感、自豪感包围着,会变得妄自尊大,骄傲自满,助长了虚荣心,看不起别人,总觉得别人都不如

5、他。对自己的自我评价变得不客观,不利于自我意识的完善。而有些年龄较小的孩子,会患有“表扬依赖症”。这是由于自身的评价体系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就会过分依赖于这种外部的认同,并被这些外部因素所控制。一旦缺乏,就会有与药物依赖相似的症状,出现动机匮乏、兴趣下降、目标丧失等的危机。会因过度渴望认同而难以耐受挫折,易受激惹。一个很看重母亲表扬的孩子,当然会在母亲不在场时失去做事的积极性,甚至,在缺乏表扬激励时,会呈现偷工减料、瞒天过海等更为恶劣的行为。正如一位教育专家的提醒:“如果没有标准,没有明确的教育指向,一味地赏识,就会演变为一种精神鸦片,而现实世界是不可能永远提供给孩子赏识这种鸦片的。”德国著名早

6、期教育的典范卡尔威特对于儿子的善行加以表扬。尽管如此,老威特仍然提醒其他父母:不要对孩子过多表扬,也不要表扬过头。原因之一是随便表扬,表扬也就失去了作用。原因之二则是不让他自满。父母总是炫耀孩子在这方面或那方面的“与众不同”,这很容易使孩子感到自满。孩子一旦自满起来,就难以纠正了。因为一些潜质很好的孩子不能成为栋梁,源于孩子的骄傲自满,狂妄自大,正是骄傲自大毁掉了他的潜质。二、赏识不排斥批评现在有些老师、家长对赏识教育的理解比较片面,出现了对孩子只赏识不批评的矫枉过正的现象。有的学校把赏识甚至看成教育的法宝,夸大赏识的作用,规定不准老师运用惩罚和批评。比如,不能严厉批评,不能适当惩罚,结果温和

7、有余而严厉不足,而这样做的后果是让个别学生肆无忌惮,目无尊长,不守纪律,不把老师放在眼里,让老师威信扫地,尊严贬值,教育走向了另一极端。而在家庭里,“赏识教育”成为中国家长们的教子宝典,由于有的孩子从小受宠爱,变得霸道、任性,家长不敢批评孩子,怕孩子生气。而赏识孩子也变成了“哄”孩子。其实,赏识教育并不排斥批评,建立于赏识基础上的适度、合理的批评本身就是一种鼓励,是一种爱的表达方式,老师和家长如能对孩子提出有理有据的批评,孩子完全能够感受到这种爱,并产生深刻的心理体验,从而心悦诚服地改正错误,完全被孩子接受。教育家陶行知在担任育才学校校长时,一日,见一位男生欲用砖头砸同学,就将其制止,并责令其

8、到校长室。陶行知简单地了解了一下情况就回到办公室,见男生已在等他。陶行知掏出一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按时来了。”接着又掏出一块糖给男生:“这也是奖给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住手了,说明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行知又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陶先生遂掏出第三块糖给他。这时男生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又拿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再奖你一块,我的糖分完了,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陶行知一共拿出了四块糖,说了四句话,这个男生却哭了,并内疚地承认了错误。另一个故事则来自一位老师的课堂实例。他讲课的时候发

9、现一个学生正在偷偷玩兜里的四颗红枣,他没收了这四颗又圆又大的红枣,还将这红枣作为奖品奖给了班里的其他同学。结果,这位老师却赢得了被没收红枣的学生的道歉和真心感谢。四块糖和四颗红枣,都是老师用以赏识和批评的道具而已,都得到做了错事的学生发自真心的歉意和感谢,起到了教育效果。可见,孩子做错事,或有缺点,并不是不可以对孩子批评、惩罚,而是看教育者如何艺术地运用了。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赏识”和“批评”是教育的两翼,正如教育专家孙云晓所言:“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所以,我们不能将它们割裂开来,孤立地偏重哪一方面,或是摒弃哪一方面。管理学理论上有一条“二八”定律,意思是:促使一个人进

10、步,应该给他20的压力和80的动力,20的压力来自批评和惩罚,80的动力来自赞扬和鼓励。所以,我们不要忘记了这20的批评。但批评要在赏识心态下批评。非赏识心态下的批评多是抱怨、责怪、打骂,甚至失去理智的泄愤,完全从自己的感受出发,不顾孩子的情绪,因而孩子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而赏识心态下的批评则是出于对孩子生命的疼惜、心理感受的顾及,会让批评更有力量孩子在批评声中听出爱,感受到爱,他依然会觉得你在爱他,他会有安全感,容易接受你的批评。此外,要让孩子知道批评是对事不对人,再怎么不对,只要改正了,就还是好孩子。只要不伤害他们的自尊与自信,只要让孩子知道家长是为他好,让他知道批评与惩罚并不代表

11、不喜欢他、不爱他,并不代表他不行,而是勇于承担自己错误的一种负责任的人相应的举动。三、赏识不等于表扬赏识在词典里的解释是:欣赏、赞赏,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价值而予以重视或赞扬。而表扬是:对好人好事公开赞扬,即对行为的赞扬。通俗地讲,“赏”是欣赏,“识”是认同,合起来的意思就是欣赏孩子,认同孩子。现在很多家长简单地把赏识等同于表扬。以为表扬就是赏识,赏识就是表扬,把赏识表面化、简单化、机械化、模式化、静止化,理解为只要对孩子口头表扬就行了。其实赏识不是表扬,赏识的内涵很丰富,表扬是赏识中的一种,是用得最多、最常见、最外显的手段,但又是不易操作和把握好的方法。简单的表扬和真心的赏识是不同的。请看下面

12、的对话,来帮助我们区分赏识与表扬的区别:A:孩子拿回78分的数学卷子回到家。妈妈虽然内心不悦,但想到孩子的自信心不能被打击,于是脸上强装出笑容,对孩子表扬说:“嗯,你这次考得不错的!比起有一次还是进步了。”接着,又鼓励说,“不过还得继续努力!下次一定要考得更好!”孩子只点了下头,离开了。B:孩子拿回78分的数学卷子回到家。妈妈看过后,对孩子说:“在你心中,觉得这个成绩不是很理想对吧?”孩子点点头,一副难过的样子。“不过没关系,虽然这次考得不好,但是妈妈知道你尽力了,相信你下次会考得更好!你还是妈妈的好孩子!”说着把孩子轻轻搂过来:“来,妈妈抱抱!”孩子感动地说:“妈妈,我下次一定要考得更好,不

13、让你失望!”这两种说法有什么不同呢?如果仔细想想,会有不同。A说法是运用表扬,B说法是运用赏识。A说法表面上表扬,实则流露出失望,给孩子传达的表情是不满意。明明知道孩子考得不好,违心地表扬孩子,为的是不让孩子失去信心,但又不甘心这样的表扬,又补充了自己的希望。其实孩子自己也知道考得不理想,这样表扬孩子,孩子感觉别扭、虚假、不真实,孩子的心里也不踏实,起不到作用。B说法是承认孩子考得不好,在这里,接纳了孩子的“不好”,理解了孩子的“不好”,包容了孩子的“不好”,妈妈不去追究哪儿出了问题导致孩子没考好,而是把期望指向下一次。并且用肢体语言依旧表达对孩子的爱和信任,这样做让孩子产生了内疚感,激发了要

14、加倍努力的决心。可见,赏识比起表扬来内涵更丰富,效果也更好。赏识其实就是一种心态,包括爱、理解、尊重、信任、认同、接纳、宽容、肯定、鼓励等等,而表扬是赏识的一种外化手段,一种具体的教育方式,说到底只是一种评价,基本是通过语言(也包括身体语言)来传达成人对孩子的态度。把赏识等同于表扬,是将赏识当作了一种手段。赏识的确可以用表扬这一方法来实现,但赏识决不是表扬。赏识包括表扬,它的外延也大于表扬,内涵也比表扬更丰富。表扬是赏识教育这颗大树上的分支。可以这么说,以赏识的心态巧妙地运用表扬的方式,来达到赏识孩子的目的。有两个年轻人,同在一个很有眼光的老总手下工作。老总平时喜欢带着甲参加各种场合,每次会上

15、,只要是甲的发言,老总都会认真聆听不时表扬,但对乙则要求严一些,到选继承人时,大家都以为会是甲,结果却是乙。所以真正赏识一个人,会对他有更高的期望,却不一定有更多的表扬。和我们惯常用表扬的方式来表达我们对孩子某些品质的赏识,就因为表扬是赏识最直接最明显的表达方式。但是最直接最明显的方式未必就是最有效的方式。从这个故事中,可以这么说,表扬是外显的,赏识是内在的;表扬是单一的手段,赏识有丰富的内涵;表扬是对孩子已有的东西的肯定,而赏识则更多地包含了对孩子在今后发展中的期待。赏识要以尊重孩子的人格和维护孩子的自尊为前提,要用信任孩子的态度,有策略的激励,去真正地赏识孩子。真正要做到赏识,仅有表扬还不

16、够。还要有关爱,欣赏,从内心真正地爱孩子,让孩子真正感受到父母的爱心,用宽容而不是挑剔的眼光去看孩子,用欣赏而不是抱怨的态度去对待孩子,以信任而不是怀疑的心理来相信孩子可以变好。四、走出表扬的误区【现象一】一位信奉“赏识教育”的妈妈,不经意间看到了她快上初中的女儿画的画时,拿出习惯性的夸奖来夸孩子:“女儿画的画可真棒!”女儿却厌烦地说:“这张画是我最不满意的。妈妈,你怎么还把我当小孩子哄呀!真让人讨厌!”这位家长不管孩子的实际水平,盲目表扬,过度夸张,使赞赏显得虚假、不实在。现在的孩子心理成熟早,尤其是有了一定判断力的大孩子,他会从中揣摩父母言语中的真实性,如果赞赏失真,被他识破,赞赏就失去效力。因此,家长更要讲究措词得当,不过分拔高,要能表扬到他的心坎上。【现象二】一位教授在某地听课。课上,老师问学生酸雨是怎么形成的。一名学生答:“因为空气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这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