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化学教学指导意见.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48021915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义务教育化学教学指导意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义务教育化学教学指导意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义务教育化学教学指导意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义务教育化学教学指导意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义务教育化学教学指导意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义务教育化学教学指导意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义务教育化学教学指导意见.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义务教育化学教学指导意见广东省教育研究院(2012年版)为了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教育规划纲要、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教基200117号)和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教基二20119 号),提高我省初中化学的教学水平和质量,在总结前一阶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基础上,结合我省初中化学教学实际,提出广东省义务教育化学教学指导意见。一、指导思想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教学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国家和省教育规划纲要精神,以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以下简称标准)为依据,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面向社会需求,全面贯彻

2、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落实新课程理念和目标,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我省义务教育化学教学质量。本指导意见是学科教学实施的依据、教学管理的依据、教学评价和考试的依据。二、教学实施(一)教学内容与安排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体现基础性。要给学生提供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逐步认识物质世界,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教学内容包括“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和“化学与社会发展”5个一级主题,每个一级主题由若干个

3、二级主题(单元)构成。这些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和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载体。通过主题内容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2课时安排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在我省课程计划中,在9 年级开设,周课时为4节。(二)教学要求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要

4、创设以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活动;在教学中要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实验探究活动应尽可能鼓励学生主动去完成;综合性较强的探究活动要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协作完成,达成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课程目标。1全面贯彻落实课程理念。(1)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每一个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去学习化学,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2)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学习机会,使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3)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学习情境,让他们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4)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主

5、动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5)为学生创设体现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学习情景,使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相信化学必将为创造人类更美好的未来作出重大的贡献。(6)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2把握教学特征与要求。(1) 科学设计教学目标,全面发展科学素养。化学教学要按照科学素养的三维目标来重新构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只是三维目标之一,应注意挖掘化学知识中所蕴涵的科学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素;三个维度目标之间应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是一个持续进步的过程,因此,应依据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

6、,结合学生的已有经验,对主题、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进行整体设计和规划,针对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不同阶段,设计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来确定,切忌生硬照搬,防止目标的制订流于形式。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使单元或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具有更强的指向性。课时教学目标应准确、具体和可行。(2)精心设计科学探究活动,加强实验教学。化学教学中比较常见的探究活动形式有两种:一是实验探究活动,二是调查、讨论等活动。探究教学中可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和设计活动,要讲求实效,应避免探究过程的形式化和表面化;要把握好探究的程度;要处理好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之间的关系

7、。教师要高度重视和加强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实验的教育教学功能,认真组织学生完成好标准中要求的必做实验,重视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的学习。(3)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在教学中应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真实学习情境,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对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认识。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一些学习主题,加强化学与物理、生物、地理等学科的联系,使学生在已有各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得到尽可能全面的认识;要注意化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联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或探究。课程内容主题中提供的学习情景素材,不仅与时俱进地体现了化学的发展和应用,而且更贴近实际教学内容,教师要充分利

8、用这些素材,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4)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已有经验,以及学校的实际条件,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情景素材,引导学生从真实的学习情景中发现问题,展开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实际,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主动发展;所选用的教学方式应与学生具体的学习任务、学习活动和学习方式相适应,以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教师在开展复习和习题教学时,注重引导和点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留给学生较充足的思考时间,避免教师的“一言堂”。教师要自觉地对自身的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反思

9、,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以便更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5)开放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1.加强化学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化学实验室要按要求配置必需的仪器、试剂、设备和实验防护用具,定期检查试剂的质量和数量,及时补充易耗品,确保化学实验和实验探究活动顺利进行。应加大实验室标准化建设的力度,按要求配备和培训专职实验员,做到每个学生都能动手做实验;条件较好的学

10、校,应逐步做到让每一个做实验的学生都有一套实验仪器。2.提倡因地制宜合理使用实验仪器和试剂。在一些教学条件有限的学校,教师和实验员应指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废弃物质制成简易的实验仪器,从日常生活用品中寻找可替代的化学试剂。条件较好的学校,应积极开展改进、创新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活动,创造条件让学生接触一些先进的实验仪器和设备,努力提高实验条件和实验手段的现代化水平。3发掘日常生活中教学素材与资源。教师要结合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设计适合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丰富教学内容素材;要注意发掘日常生活中支持学生学习的素材,如“天然水的过滤、酸雨、食物的酸碱性”等实验主题、“水质、土壤”等调查活

11、动等;要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学习环境,开发、利用和管理好具有本校、本地特色的课程资源。4有效利用教学辅助材料。教师要有效利用教学参考用书,深入研究教材,优化教学设计,突破教学重难点,有效组织教学活动。教师要指导学生用好实验用书,帮助学生记录和整理探究活动中所获得的现象、数据事实,梳理和巩固探究所得的知识和能力,初步养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四)教学建议。1明确内容主题教学(1)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科学探究既作为学习的方式,又作为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必须落实在其他各主题的学习中,不宜孤立地进行探究方法的训练。为了落实科学探究内容目标,教师要认真学

12、习和研究课标内容中有关科学探究学习的实例,结合实际有效利用“活动与探究建议”中的内容,合理安排科学探究活动。(2)身边的化学物质主题的教学要注重从日常生活和生产中选取学生熟悉的素材,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活动,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用五彩缤纷的化学物质和丰富多彩的化学变化,让学生体验化学美。通过本主题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意义。(3)物质构成的奥秘主题的教学应结合学生熟悉的现象和已有的经验,创设生动直观的情景,从身边的现象和简单的实验入手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理解有关物质构成的微观概念;引导学生运用物质构成的初步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本主题内容涉及“宏观、微观、符号”等对应及相

13、互转化,可利用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等教学方法,以突破该教学点。化学概念是化学知识的骨架,教学要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的真实现象导入,使学生从感知概念到形成概念。化学概念本身是发展的,在认识过程中逐步深化,因此教学中不宜过度拔高。化学用语是国际统一规定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符号,因此,在教学中要准确而熟练地运用化学用语进行教学,发挥化学用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理解力。关于化学用语的教学,应与课程内容要求的水平保持一致,切忌拔高。(4)物质的化学变化主题的教学要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发生的化学变化;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化学变化的规律,初步了解研究化学变化的

14、科学方法;通过具体、生动的化学变化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逐步形成“物质可以变化”的观点。(5)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主要涉及材料、能源、健康、环境等问题,在教学中,要注意用具体的真实事件引导学生体会化学科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性。2注重科学方法教育(1)教学过程要以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为线索,设计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将科学探究精神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鼓励学生能够在利用文字的基础上,善于利用数据表格和曲线图的形式完成学习任务、交流探究过程和结果。(2)教学要以科学的方法论为指导,运用反映化学学科特征的方法,如实验方法、观察方法、比较方法、分类方法、归纳方

15、法、类比方法、模型方法等,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概括、抽象和逻辑推理的能力。3加强实验教学(1)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通过实验教学,学生的化学实验技能应达到如下要求:能进行药品的取用、简单仪器的使用和连接、加热等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需要选择实验药品和仪器,并能安全操作。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初步学会用酸碱指示剂、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初步学会根据某些性质检验和区分一些常见的物质。初步学习使用过滤、蒸发的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初步学习运用简单的装置和方法制取某些气体。(2)实验教学要高度关注

16、安全问题,避免污染环境,要求学生遵守化学实验室规则,初步养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3)实验教学要因地制宜,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利用实验室的用品和身边的物品,组织学生化学实验活动。在课程结束时,学生至少完成下列化学实验活动: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燃烧的条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水溶液的配制。溶液酸碱性的检验。酸、碱的化学性质。(4)开发课程资源,建立实验考核制度,增加实验教学评价权重,切实开展有效的实验教学。4重视学法指导(1)教师要将学习的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加强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教师要从学习习惯和兴趣培养、探索问题的方法、优化学习环节等方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