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研究论文-浅谈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模式研究.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48020643 上传时间:2024-01-1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研究论文-浅谈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模式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企业研究论文-浅谈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模式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企业研究论文-浅谈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模式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企业研究论文-浅谈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模式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企业研究论文-浅谈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模式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企业研究论文-浅谈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模式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研究论文-浅谈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模式研究.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企业研究论文-浅谈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模式研究论文关键词:区域创新体系构建模式特征 论文摘要:阐述了区域创新体系的基本内涵及其构成要素,将区域创新体系的模式划分为企业主导型、研发主导型、政府主导型、市场主导型等四种,进一步探讨这些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区域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区域创新体系由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政府、中介机构等要素构成。促进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培育能够支撑区域内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创新能力,是区域创新体系的基本任务。由于不同地区的环境条件、创新主体及其相互关系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各个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区域创新体系构建模式。弄清不同类型区域创新体系构建

2、模式的内涵及其特征,对构建符合地区实际的区域创新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区域创新体系的基本内涵 区域创新体系是在一国之内的一定地域空间,将新的区域经济发展要素或这些要素的新组合引入区域经济体系内,创造一种新的更为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实现新的系统功能,从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形成区域竞争优势,促进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区域创新体系的实质是通过系统内各要素的互动作用,推动该地区以市场为基础的知识和人才资源流动、技术扩散和产业群活动,使区域内部的广大企业不断采用新工艺、开发新产品,并取得巨大投资回报率,从而有效地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区域创新体系作为一个开放的网络系统,它应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3、 (1)具有一定的地域空问范围和开放的边界。 (2)以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地方政府、中介机构为系统的创新主体。 (3)不同创新主体之间通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创新体系的组织结构和空间结构。 (4)创新主体通过组织结构与空问结构,将区域内在资源与外部环境的有机结合而实现系统功能,并对区域社会、经济产生影响。 (5)不同创新主体之间通过与环境的作用和系统自组织作用推动区域创新体系的运行和实现创新的持续发展。 2区域创新体系的构成要素及其功能 区域创新体系由要素构成,要素是区域创新体系最基本的成分,也是其存在的基础。区域创新体系的性质是由构成要素及其结构决定的。区域创新体系的构成要素主要是

4、区域内的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政府部门以及中介机构。 区域创新体系的各系统要素是创新活动的载体,是创新活动组织和推进的直接承担者和执行者,这些要素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地位与功能各不相同,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形成一个相互促进的网络系统。在具体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要素在系统中的地位与功能又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一般来说,各系统要素的基本功能主要有: (1)企业将各种创新思想转变成为合乎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任何技术只有进入企业,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 (2)科研院所主要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科研管理创新、参与成果转化、营造科学文化。高等院校主要从事创新人才的培养

5、以及知识生产和传播活动,它们都是企业创新活动重要知识源泉。 (3)政府是区域创新活动规则的制定者,它可以直接有效地调控创新体系的运行,对创新过程进行宏观凋控,为开展创新活动创造良好环境,保证系统有序进行,同时又能积极推进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促进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4)中介服务机构虽然不直接参与区域创新体系的价值创造与实现,但它却是技术创新供求双方的桥梁与纽带,是实现创新要素互动的重要媒介。中介机构可为区域创新资源提供有效的转换平台以及服务平台,比如提供科技保险、科技成果评价与鉴定、科技信贷、科技人才市场、科技信息等等。 3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模式 影响区域创新体系构建模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同

6、区域的经济实力与科技能力有着很大的差别,各个要素在区域创新体系的地位与功能也不同,导致区域创新体系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因此,基于区域中经济实力、科技能力两个维度以及各个系统要素功能的区别,可将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模式划分为企业主导型、政府主导型、研发主导型、市场主导型。如图1所示。 31企业主导型的区域创新体系构建模式 311模式的内涵。 企业主导型的区域创新体系模式是指企业在区域创新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区域经济与科技发展水平不匹配经济实力较强而科技能力相对较弱时,该区域自身的研发创新能力不强,但却可能具有比较充足的资金。在这些地区,经济结构是以传统产业为主,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为了获得持续的

7、竞争优势就会积极开展刨新活动,成为区域创新体系的主要推动力量。 企业主导型区域创新体系模式在表现形式上呈现出产业聚集和大企业带动两大发展趋势。产业聚集以区域板块经济、特色产业的发展及企业聚集为先导,因市场需求驱动而形成产业技术创新的压力和动力,整个创新过程以企业为中心配置创新资源,创新需求来自市场。大企业的创新带动与产业聚集形成产业创新链,从而引导区域内外的创新资源、创新要素向区域内流动和聚集,形成逐步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壮大。 312模式的特征。 企业居中心地位。企业主导型的创新体系模式中,企业是创新的决策主体、创新人才和创新资金的投入主体、创新的应用主体、知识产权和

8、核心技术的拥有者、产业发展先导技术的引领者。根据企业规模和发展战略,若企业创新能力足够强,创新网络足够健全,企业也可能是创新执行的主体。 产学研结合是重要的创新推进形式。尽管企业在创新体系建设中处于核心地位,但是它也不可能囊括所有资源、所有要素,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网络活动,只有充分利用外部知识、技术、资金、人才等要素,企业创新的效率才更高。因此,企业要主动出击,与有关高校、科研机构建立紧密型合作关系,建立以企业为核心、产业技术创新为重点、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企业主导型的区域创新体系着眼点更加偏重于解决生产实际中所遇到的技术问题,以应用研究创新为主。由于本地的科技实力欠缺,创新来源大多来

9、自区域外,常常是对外来技术的吸收利用,采用引进技术与二次创新相结合的方式,跳过基础研究这一关,将人力物力财力大量集中在应用研究和开发上,通过市场运作,加快高新技术成果的转让、引进、吸收和产业化。因此,科研机构和高校也要变学术导向为企业用户导向,加强应用与开发研究,增强成果的成熟性和应用性,支持本地区的科技成果产业化。 网络化与虚拟化特征。企业在市场机制的激励下从事创新活动,以市场的技术需求为主线,企业为加快创新进程,往往需要利用其他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政府的资源开展创新工作,整个创新过程呈现出网络结构。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创新网络的建设往往在不同的地区同步进行,创新空问布局已经完

10、全摆脱了地域限制,形成异域结构网,创新组织上也比较松散,各主体以定单项目的形式开展,项目的结束时间也就是创新活动的结束,组织上有相当的虚拟性。 政府职能由决策主导型向服务主导型转换。“弱干预”是政府的主要行为特点。由于企业作为市场创新主体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退居幕后,主要承担政策导引与环境营造的职能,这种情况我们称之为“弱干预”。政府对区域创新的支持不是直接参与投资,其作用主要是资助基础科学研究,为科技创新提供基础资源;制订鼓励创新的法令、法规,培育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加大对技术创新合作与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推动各类研究机构、大学的科研成果转化。 32政府主导型的区域创新体系构建模式

11、 321模式的内涵。 政府主导型的区域创新体系模式就是指政府在区域创新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发挥主导核心作用。当一个地区在经济实力和科技能力都较弱的情况下,企业和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创新能力都不强,创新资源、创新要素也不充足,需要外部力量的强有力支持。经济实力弱,往往意味着市场机制不健全,此时政府的调控、引导作用就会突显出来。政府通过建设支撑服务体系、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引导和配置资源,尤其是资金的配置,来推动整个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壮大。 322模式的特征。 政府的科学技术政策可分为两类,即任务导向型政策和扩散导向型政策。任务导向型政策重点在于根据国家的发展重点选定目标,通

12、过科学以及重点研究开发项目进行快速的技术创新,政策的重点在于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的开发。而扩散导向型政策的基本目标是增强整个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追求渐进的技术创新,并通过这样的创新过程积累技术能力,增强竞争力,所以政策的重点放在通过现有产业的现代化来获取和加强比较优势。 政府主导官产学研之间的共同合作。在政府主导型创新体系模式中,重大科研开发项目都由政府确定,并大多由官办科研机构进行开发。但是,随着经济规模的持续扩大和竞争的不断加剧,单纯依靠官办科研机构已无法满足产业及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政府在继续发挥官办科研机构对技术创新的主导作用的同时,也应通过“产学研协同技术开发”,提高企业技术创新

13、的水平和效率。 政府在支持基础性研究方面投入巨大。基础性科学研究需要较长时间,较强的资金和人力的支持,研究成果在短期内很难商品化、产业化,投资回报周期长,研究风险大,但是从长期看,忽视基础性研究意味着区域科技竞争力将会在未来逐渐减弱。因此,不能忽视对基础性科学研究的必要投入。 33研发主导型的区域创新体系构建模式 331模式的内涵。 研究开发主导型模式就是指知识创新中心(包括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在创新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成为区域创新资源配置的枢纽。有些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而科技教育实力却较强,使得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的研究开发成为了区域创新的主体。在这一模式中,知识创新中心是区域创新的源头、

14、主要载体和创新成果的供给者,企业是技术创新的应用系统。知识创新中心提供的创新成果通过技术转移、科技成果转化等中介服务系统传播给企业应用。 332模式的特征。 线性化特征。由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供给主导和创新活动各环节的分离,该体系模式各要素、各创新主体之间形成一种围绕创新成果转移、应用的线性体系结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间通常是单向交流,创新过程中缺少双向沟通与反馈,因此难以形成创新网络结构,达到创新效果。 创新过程各环节的分离。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创新需求主要来自于研究机构自身的定位和判断而非市场整个实施过程具有较重的“计划”包彩,市场机制不完善。知识创新中心主要着眼提供创新成果,重“

15、”轻“用”,企业则重“用”轻“研”,使创新供需双方问既难以实现创新活动目标的集成、创新资源、创新要素的集成,又难以实现创新供需双方的对接,进而形成双方各自独立、封闭运行的小循环体系。 集成创新推动“技术聚变”。所谓“技术聚变”,就是将多种技术结合在一起产生的技术创新,从而形成杂交技术。例如,将光学和电子学结合从而产生光纤通讯系统,将机械和电子技术组合产生机电一体化技术。研究开发主导型的创新模式,不仅重视技术的引进与消化,而且注重多种技术的集成创新,在聚变基础上的增量型创新,将传统技术与引进技术进行综合、改造,形成一个广泛的技术体系,并用这些技术体系改造出一个新的产业,在短期内促进技术体系的普遍升级。 34市场主导型的区域创新体系构建模式 341模式的内涵。 市场主导型的区域创新体系模式是指市场成为区域创新资源配置的枢纽。选择这一模式的区域经济实力与科技能力都很强,创新资源丰富,具备比较完备的创新要素,如数量较多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中介服务机构等,基础设施比较完善、人才充裕,而且具有完善的市场体系与运行机制,形成了以市场为核心的创新网络。由于市场的主导,各创新资源配置合理,功能配套完善;创新主体角色明确,依据市场导向进行明确分工,在创新链的不同环节进行自主创新;根据市场需求推进创新产品的产业化和市场化,研究开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视频课件/素材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