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允璜越剧创作之艺术特色.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48019079 上传时间:2023-11-0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薛允璜越剧创作之艺术特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薛允璜越剧创作之艺术特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薛允璜越剧创作之艺术特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薛允璜越剧创作之艺术特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薛允璜越剧创作之艺术特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薛允璜越剧创作之艺术特色.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舞台而作,为观众而写 薛允璜越剧创作之艺术特色丁娴瑶 上海越剧院原副院长、编剧薛允璜在越剧创作之路上已经走过近50个年头,他所发表、演出的戏曲作品有二十余部。薛允璜作品题材多样,无论是现代剧,如忠魂曲、舞台姐妹;还是历史故事剧,如唐伯虎、问君能有几多愁等;或是对古典题材和外国戏剧的改编作品,如玉簪记、王子复仇记等,他的作品总是经得住舞台的考验,常有连演50场以上的演出盛况,深受观众的喜爱。他退休后完成的代表作之一早春二月不但荣获上海市宝钢艺术奖,更是被改编、拍摄成8集越剧电视剧,在圈内以及观众中影响甚大。面对成功,薛允璜坚持在创作中持有一个清晰的理念,那就是只为观众而创作。他“为观众写戏”的

2、创作理念是让他避免了剧作家多有“案头剧”或作品“叫好不叫座”之窘境的关键所在。他了解到满足观众欣赏需求的关键要素,并成功地融入自己的创作。关键要素之一:观众需要一个好故事。 在薛允璜的作品中,一个好故事必定有离合悲欢的元素。离合悲欢,首先体现在情节的曲折起伏。这里的曲折起伏并不等同于情节的纷繁复杂、面面俱到。纷繁的情节线索会成为戏曲叙事的累赘,也会对演员的唱做表演产生干扰。薛允璜的作品情节简明,但却实现了曲折起伏。试看薛允璜创作于1984年的新编历史故事剧唐伯虎1 上海越剧院二团首演于1984年10月。该剧经修改复排后,1986年,由上海越剧院一团在上海再度公演。,他笔下的唐伯虎,跟以往戏文中

3、的唐伯虎不同,创作中没有采用多见于民间传说中的“三笑”、“点秋香”的情节。他在创作前参阅了大量相关的史料和诗文记载,采用了另一种创作思路,即从人物的坎坷遭遇中编故事,既使情节实现了曲折起伏,也使历史人物形象更加饱满、真实。可见,情节的“曲折起伏”为丰富人物形象而服务,为人物的情感抒发、演员的唱做表演而服务,最终以满足观众的欣赏需求为目的。 再者,薛允璜注重情节的趣味性。越剧以抒情感人为重,表现悲剧为多。然而,一个悲剧题材的越剧故事中也需要喜剧的成份。薛允璜创作的历史故事剧太平公主讲述的是女皇武则天与亲生女儿太平公主之间的种种恩怨。处理这样一个沉重的历史题材,薛允璜独具心思地在戏的第一场作了一个

4、太平公主与夫婿薛绍玩捉迷藏游戏的情节安排。游戏中,公主机灵地装男腔扮太子、扮老院公,把薛绍逗得团团转。这个情节里,太平公主的聪明、狡猾与薛绍的老实、傻气形成鲜明对比,有了喜剧的效果,逗乐了观众,提高了观众的欣赏兴趣。“捉迷藏”的情节安排,一来刻画了公主最初天真单纯、活泼可爱的形象,二来也写出了公主与薛绍之间亲密浪漫的爱情,与之后扭曲无情、利欲熏心的公主形象形成对比,使人物的性格塑造显得更加有力。情节无论是要曲折起伏还是生动有趣,都需要从刻画人物出发。而“以情感人”正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方法。在薛允璜创作于文革后的现代剧忠魂曲中,用细腻的笔墨塑造了巾帼英雄杨开慧为人妻、为人母、为人女又为革命女英雄的

5、多重身份的形象特点,把人物温柔、慈爱、忠孝而又刚毅的性格特征刻画得淋漓尽致。剧中的板仓别一场紧扣毛泽东、杨开慧夫妻的离别情愫,夫妻二人通宵不眠,依依惜别,真情感人;在狱中情一场中,杨开慧身穿百家人缝制的白衫慷慨就义的场面尤其感人肺腑。关键要素之二:观众需要一些好场面。好场面是剧作家对戏局部的精雕细琢。真正精雕细琢出的好场面必定体现了剧作家对于人物刻画的考虑以及在舞台性上对于观众欣赏需求的体恤。同时,观众在观赏完整部戏之后,也许无法对其全部表演内容都留下深刻印象,但一定会对剧中的某些精彩场面记忆犹新。再提太平公主2 1992年6月20日起,由上海越剧院红楼剧团首演于人民大舞台。上海戏剧1995年

6、第5期发表了该剧剧本(易名太平公主)。1995年,江苏电视台将此剧摄制成京剧电视艺术片,在第十届全国戏曲电视剧评奖中获一等奖。一剧。剧中第三场祭夫中,夫君灵堂之上,本该穿白服的太平公主却一身红装,大骂逆党;而在第五场洞房中,太平公主与中郎将武攸暨的洞房花烛夜,本该是红裙红头盖的她却又一身缟素,在满屋白烛中祭悼表嫂与前夫。这一红一白,一悲一喜两场戏给观众在视觉和心理上都带来了强烈的冲击,人物一出场未开口,内心的复杂矛盾就已在舞台上赫然呈现了。在改编作品中,薛允璜会对原有剧中的某些场面重新的设计,以提高其舞台性。他根据同名电影改编的剧本舞台姐妹中的“月红化缘”、“送兄别妹”两场戏就是区别于电影的新

7、的创意。前者中,邢月红的化缘讨饭调唱得天地泣,演员在悲凄的气氛下忍痛扮丑,故作滑稽使场面显得更加凝重凄凉,催人泪下。后者中,姐妹俩以一场梁祝中“送兄别妹”来结束多年的合作与情份。薛允璜巧妙地运用“戏中戏”的结构,唱词句句双关,戏中情姐妹情被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感人至深。 越剧的舞台布景时而写实细腻,时而写意夸张,配合不同的剧情,呈现多样的变化。薛允璜借鉴聊斋手法创作(合作)的民间传奇喜剧莲花女传奇中,莲花女的一分为二和合二为一两场戏,舞台上呈现出亦真亦幻的“分身”、“合身”的场面,配合舞台灯光特技和演员逼真到位的身段表演,尤其是“莲合”时演员当场三换服装,不露痕迹,让观众不禁叫绝。从表演的角度

8、来看,好的场面也要给演员提供足够的表演空间。观众对于自己喜爱的演员的演唱和表演可谓百听不厌、百看不倦。因此,剧作家在创作中把握主要演员的唱腔特点,表演风格,让演员能够在戏中发挥特长以及适时地激发演员的表演潜能。改编自莎翁名剧哈姆雷特的古代传奇剧王子复仇记,就可谓是薛允璜为著名越剧小生赵志刚度身订做的剧目。这个剧,挖掘了赵志刚以往阴柔唱做表演外阳刚的一面,赵志刚对于这个角色也拿捏得很到位,在人物感情大起大落的几段表演中发挥出色,唱做均有突破,给了他广大的戏迷观众们一个惊喜。薛允璜也用“有血有肉,惟妙惟肖”八个字高度赞赏了赵志刚的表演。关键要素之三:保留观众喜爱的越剧味。生于浙江农村的越剧,其唱腔

9、柔美婉转,唱词雅俗共赏。越剧观众对越剧的欣赏习惯和审美需求集中体现在越剧唱腔的特色以及独有的艺术风格。薛允璜了解自己的创作使命。他并不追求个人风格的标新立异,而是尤其注重为观众保留越剧艺术风格的“原汁原味”。以根据小说二月改编的代表剧作早春二月为例,薛允璜准确地把握了小说中萧涧秋、陶岚和文嫂三人的悲情遭遇和矛盾纠葛,找到了适合于用越剧来表现的抒情点。萧涧秋在文嫂家门外的“桥头三徘徊”唱段以及在陶岚家门前的“陶家三叩门”唱段,都展现了人物当时极度矛盾的心理状态;文嫂的“哭儿”唱段以及陶岚与萧涧秋最后对唱等,温婉又伤情的唱词将人物坎坷、饱含辛酸的命运娓娓道出,给了观众心里“温柔的一刀”,观众无不为

10、之感动。另有,根据战国扁鹊的故事创作的传奇剧神医奇传,原故事情节略显干涩,缺少明显的“抒情点”来用越剧表现,薛允璜则巧妙地在新编故事中,加入了柳公主这个角色。柳公主与扁鹊间的情感戏给了越剧很大的表现空间,把戏作在公主和神医的人之常情处,更符合了越剧的表现风格,也得到越剧观众的认可。在我国经历着文化转型期的当下,作为传统文化的戏曲之生存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戏曲编剧在如此大环境下也会遭遇各种压力和窘境,如何把握好正确积极的创作心态非常重要。近年来,一些编剧潜心创作,只为在各大戏曲评奖会上摘金夺银,这些获奖剧目往往投资甚大但却脱离观众的欣赏需求,纷纷在演出市场上败下阵来。失去观众的戏曲,即使有评委专家的保驾护航,其前路也必定坎坷。因此,“为观众写戏”的创作理念显得尤为重要和可贵。近几年来,上海越剧院上演的众多剧目都基本保持了越剧的艺术风格,受到观众的欢迎,而这正是因为剧团内有像薛允璜这样的一批编、导人员在其中作出的努力。对于薛允璜而言,把创作热情留给观众、把戏曲魅力留在舞台比一纸奖项更叫人欣慰。 (作者)注释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