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学循环系统疾病讲稿 (精选可编辑).docx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48017823 上传时间:2023-12-25 格式:DOCX 页数:78 大小:161.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科学循环系统疾病讲稿 (精选可编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内科学循环系统疾病讲稿 (精选可编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内科学循环系统疾病讲稿 (精选可编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内科学循环系统疾病讲稿 (精选可编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内科学循环系统疾病讲稿 (精选可编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内科学循环系统疾病讲稿 (精选可编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科学循环系统疾病讲稿 (精选可编辑).docx(7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一、概述1. 定义:有足够静脉回心血量情况下,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肌收缩力下降,使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器官组织灌注不足,同时出现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表现的一种临床综合症2. 舒张性心力衰竭:心排血量正常,左室充盈压高,肺静脉回流受阻3. 充血性心力衰竭:伴有肺和/或体循环被动性充血4. 心功能不全或心功能障碍和心力衰竭:前者是更广泛的概念。心功能不全分四级,心衰分三度。 二、病因1. 原发心肌损害1.1 缺血性心肌损害:冠心病心肌缺血、心梗等1.2 心肌炎和心肌病:病毒性心肌炎、扩张型心肌病1.3 心肌代谢障碍性疾病:糖尿病、B1缺乏、淀粉样变

2、2. 心脏负荷过重2.1 压力负荷(后负荷、阻力负荷、收缩期负荷):二尖瓣狭窄、主动脉瓣狭窄、高血压病2.2 容量负荷(前负荷、舒张期负荷):1、心脏瓣膜关闭不全、血液反流等。2、左、右心或动静脉分流性先天性心脏病。3、全身血容量增多或循环血容量增多如甲亢、贫血。3. 诱因: 呼吸道感染;快速性或缓慢性心律失常;血容量增加(摄钠、输液);过度劳累或情绪激动(妊娠、分娩);治疗不当(洋地黄不足或过量);原有心脏病变加重或并发其它疾病(冠心病心梗、风心病风湿活动)。 三、病理生理当基础心脏病损及心功能时,首先发生多种代偿机制,可使心功能在一定时间内维持在正常水平,但代偿机制均有负性效应,到一定时候

3、出现失代偿。1. 代偿机制1.1 Frank-Starling机制1.1.1 正面效应:前负荷增加回心血量增加舒张末容积增加心室壁张力增加心排量、作功增加1.1.2 负面效应:心脏扩大到一定程度收缩力下降静脉压升高到一定高度出现体循环、肺循环淤血1.2 心肌肥厚1.2.1正面效应:后负荷增加心肌细胞肥大室壁变厚收缩力增加排血量增加1.2.2负面效应:1、心肌肥厚心肌细胞数不增加,以心肌纤维增多为主。2、心肌肥厚增加心肌收缩力,但心肌顺应性差。3、心肌肥厚心肌供血不足,最终导致心肌细胞坏死心肌收缩力下降1.3神经体液代偿机制液机(心房压升高,启动神经体液机制)1.4 交感神经兴奋增强1.4.1正

4、效应:去甲肾上腺素增加心率增加收缩力加强1.4.2负效应:后负荷增加耗氧增加1.5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激活1.5.1正效应:心肌收缩力增强,周围血管收缩维持血压;调节血液再分配,保证心脑等脏器供血;醛固酮分泌增加水钠猪留前负荷增加;1.5.2负效应: AT使新的收缩蛋白增加心肌肥厚;醛固酮刺激成纤维细胞转变为胶原纤维使心肌间质纤维化;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管腔变窄,同时降低血管内皮细胞分泌NO使血管舒张受影响;这些改变称为细胞和组织重构,最终导致心力衰竭恶化促进死亡。2. 心力衰竭时各种体液因子的改变2.1 心钠素(心房肽、ANF)由心房合成和分泌,有很强的利尿作用,心衰早期ANF增

5、多,排钠利尿是机体对水钠潴留的反馈效应。严重心衰转慢性,ANF反而下降,可能由于ANF被耗竭;2.2 血管加压素(抗利尿激素)有缩血管,抗利尿、增加血容量的作用(正效应),过强导致稀释性低钠血症;2.3 缓激肽(bradykinin)生成增多与RAS激活有关,血管内皮细胞受缓激肽剌激后产生内皮依赖舒张因子(NO)有强的扩血管作用;3. 舒张功能不全3.1 主动性舒张功能障碍:钙不能及时被肌浆网回摄及泵出胞外,两种过程均需耗能,当能量不足时会出现主动性舒张功能障碍。如冠心病心肌缺血等;3.2 心肌顺应性减退或充盈障碍:主要由于心肌肥厚如高血压、肥厚性心肌病、舒张功能不全均可出现在收缩功能不全之前

6、4. 心肌损害和心室重构原发性心肌损害和心脏负荷过重使心脏受损,所引起心腔扩大或心肌肥厚等各种代偿性变化,在此过程中心肌细胞、胞外基质、胶原纤维网等均有相应变化,也就是心室重构。各种基础心脏疾病如果病因不能解除,引起心脏损害都可以代偿到失代偿,除了因为代偿能力有一定限度外,各种代偿机制的负面影响、心肌能量供应不足或利用障碍导致心肌细胞坏死、纤维化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心肌细胞减少使心肌收缩力下降,纤维化又使顺应性下降,重构更趋明显形成恶性循环。 四、心衰的类型1. 左心衰、右心衰和全心衰;2. 急性心衰和慢性心力衰竭;3. 收缩性心衰和舒张性心衰;4. 心功能分级:NYHA1928年提出分四级,

7、优点简单易行,缺点凭主观感觉陈述,症状与客观检查有很大差距。1994年AHA进行了修订,采用并行两种方案,在上述基础上加上客观。 慢性心力衰竭一、流行病学慢性心力衰竭称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最终归宿和主要死亡原因。随着人口老龄化发病率逐年增加,我国现在也已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病为主要病因。 二、临床表现1. 左心衰竭(肺淤血及心排血量降低为主)1.1 症状1.1.1 呼吸困难:劳力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急性肺水肿;1.1.2 咳嗽、咳痰、咯血(肺泡支气管粘膜淤血);1.1.3 乏力、疲倦、头昏、心慌(心排量不足);1.1.4 少尿及肾功能损害(血液重分配,肾血流

8、量减少)。1.2 体征1.2.1 肺部湿罗音(侧卧位下垂侧较多,如单侧右侧较多);1.2.2 心脏体征(除基础心脏病固有体征外,有心脏扩大、P2亢进、舒张期奔马律)。2. 右心衰竭(以体静脉淤血为主要表现)2.1 症状2.1.1 消化道症状2.1.2劳力性呼吸困难 继发于左心衰呼吸困难业已存在,单纯右心衰为先心病或肺部疾病所致2.2 体征2.2.1 水肿 上行性2.2.2 颈静脉征2.2.3 肝大2.2.4 心脏体征(右室大、三尖瓣关闭不全)3. 全心衰 右心衰继发于左心衰而成,肺淤血症状相对减轻 三、实验室检查1. X线检查1.1 心影大小及外形(心脏扩大的程度及动态改变间接反映心功能状态)

9、1.2 肺淤血的有无及程度直接反映心功能状态 2. 超声心动图2.1 准确提供各心腔大小变化、心瓣膜结构及功能2.2 估计心功能2.2.1 收缩功能(ejection fraction,EF值 正常EF值50)2.2.2 舒张功能(超声多谱勒是临床最实用的判断舒张功能方法)2.3 E/A比值12.4 二尖瓣口舒张早期流速和舒张晚期流速3. 放射性核素检查3.1 核素心血池显影:有助于判断心室腔大小和计算EF值3.2 记录放射活性-时间曲线计算左室最大充盈速率反映心脏舒张功能4. 心-肺吸氧运动试验(运动状态下测定患者对运动耐受量更能说明心功能状态)4.1 最大耗氧量(VO2max,单位ml/m

10、in.kg)心功能正常,此值应大于204.2 无氧阈值(即呼气中CO2的增长超过氧增长,标志无氧代谢出现,)此值愈低心功能愈差,心功能正时大于14ml/(min.kg)5. 有创性血流动力学检查(将导管插至肺小动脉,则定各部位的压力及血液含氧量)5.1 心脏指数(cardiac index CI)正常值CI2.5L/(min.m);5.2 肺小动脉楔压(PCWP)正常值PCWP12mmHg; 四、诊断及鉴别诊断1. 诊断:综合病因、病史、症状、体征及客观检查而作出;2. 鉴别诊断2.1 支气管哮喘(异丙肾上腺素、氨茶碱)/心源性哮喘(吗啡、氨茶碱)2.2 心包积液、缩窄性心包炎2.3 肝硬化腹

11、水伴下肢水肿与右心衰 五、治疗1. 治疗原则和目的1.1 纠正心力衰竭的血流动力学异常、缓解症状的短期治疗不能改善长期预后和降低死亡率,必须采取综合治疗措施,病因治疗、调节心力衰竭代偿机制、减少负面效应如拮抗神经体液因子过度激活等。1.2 目的:1提高运动耐量,改善生活质量。2、防止心肌损害进一步加重。3、降低死亡率2. 病因治疗2.1 基本病因治疗:多数心力衰竭的病因都有针对病因的治疗方法。很多患者满足于短期治疗缓解症状,最终发展为严重心衰而失去治疗时机;2.2 消除诱因如感染、心律失常、贫血等。3. 减轻心脏负荷3.1 休息3.2 控制钠盐摄入3.3 利尿剂的应用(通过排钠排水,缓解淤血症

12、状) 噻嗪类:抑制髓袢升支段皮质释稀段CI-Na交换噻嗪类潴钾利尿剂:抑制远曲小管和集合管Na的重吸收 袢利尿剂:抑制髓袢升支粗段CI-Na-k的交换 3.3.1 噻嗪类:氢氯噻嗪(双氢克尿噻)作用于远曲小管,抑制钠的重吸收。副作用引起尿酸升高、干扰糖及胆固醇代谢3.3.2 袢利尿剂:呋塞米(速尿)作用于髓袢升支,在排钠同时也排钾,为强利尿利3.3.3保钾利尿剂:螺内酯(安体舒通)作用于肾远曲小管,干扰醛固酮作用,保钾排钠,但利尿作用不强; 氨苯蝶啶直接作用于远曲小管,排钠保钾 ;阿米诺利同氨苯喋啶,利尿作用强保钾作用弱。3.3.4 注意点:缓解症状较其它药迅速;唯一可以控制体液潴留的药物;不

13、能单独用;是其它药物治疗心衰的基础,不能量小也不能过量;不良反应为电解质紊乱、低血压、氮质血症。4.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相关药物的应用4.1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4.1.1 作用机制: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抑制缓激肽降解,前列腺素增多,血管扩张 ;降低心衰患者代偿性神经-体液的不利影响,最终可改善心室及血管的重构。4.1.2 ACEI制剂种类:主要考虑半衰期长短,卡托普利;苯那普利(1/3经肝排,肾功能损害较适用); 培朵普利4.1.3 注意点: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到一定程度可长期维持治疗;定期检测肾功能和血钾。4.1.4 副作用4.1.4.1 与Ang抑制有关的副

14、作用:低血压;肾功能恶化;钾潴留,特别是糖尿病。4.1.4.2 与激肽有关的副作用:咳嗽,轻咳应坚持;血管水肿,发生可威胁生命,如有应终生避免使用。4.2 抗醛固酮制剂的应用(抑制心血管的重构、改善慢性心力衰竭的远期预后)5. 增加心排出量洋地黄类5.1作用机理:抑制钠钾泵ATP酶,增加心肌收缩力;抑制迷走的传入纤维,减少来自中枢的交感神经冲动;抑制肾脏钠钾泵ATP酶减少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抑制肾脏肾素分泌;电生理作用:抑制心脏传导系统,对房室交界区抑制最明显。大剂量提高心房、房室交界、心室自律性,当血钾过低时,更易发生各种快速心律失常。5.2 洋地黄制剂的选择:地高辛(digoxin);洋地黄毒甙(digitoxin);毛花甙丙(lanatoside C ,西地兰);毒毛花甙K(stro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电子设计/PCB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