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试科目考试大纲-843自然地理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试科目考试大纲-843自然地理学(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4e3e3浙江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考试大纲科目代码、名称:843自然地理学适用专业:070500地理学(一级学科);045110学科教学(地理)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 及 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试卷由试题和答题纸组成;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由考点提供)相应的位置上。(三)试卷题型结构名词解释题(概念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简答题(简述题): 6小题,每小题10分,共60分分析论述题(综合题):3小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二、考查目标(复习要求)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自然地理学科目
2、考试内容包括地质学、气象与气候学、水文学、地貌学、土壤地理、植物地理和自然地理综合研究等多门自然地理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自然地理中的实际问题。三、考查范围或考试内容概要绪论1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地球表层或地理圈正是由大气圈和岩石圈的一部分、水圈、生物圈和土壤层组成。研究对象包括天然的和人为的地理环境。2自然地理学的任务: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和动物界等的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 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动态过程,从整体上
3、阐明其变化发展规律。 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进行自然地理分区和土地类型划分,阐明各级自然区和各种土地类型的特征和开发利用方向。 参与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评价。 研究人为环境的变化特点,发展动向和存在问题,寻求合理利用和改造的途径及整治方法。3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作为地理学分科的自然地理学与地理学的其他分科有密切关系。区域经济地理研究必须与区域自然地理研究结合进行。自然地理研究如果能考虑区域经济开发的要求,则可更好地为生产实践服务。 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地学学科和生物科学也有密切关系。部门自然地理学便是自然地理学与相邻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例如,地貌学是自然地理学与地质学的边缘学科,
4、气候学是自然地理学与气象学的边缘学科,植物地理学是自然地理学与植物学的边缘学科等。自然地理学正式通过部门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地学学科或生物科学处于紧密联系之中。 当代环境污染的严重性以及人们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迫切性,导致一门新的综合性学科即环境科学的形成。它汇聚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及社会科学,共同对这个新领域进行综合研究。自然地理学也责无旁贷参与其中。环境科学具有涉及面广、综合性强、学科交叉与渗透较多等特点,并曾一度侧重于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运动规律,环境质量变化,污染物的生物效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其控制和改善方法等研究。现已进而研究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环境破坏问题,诸如水土流失、土壤盐渍化、风沙危害、大自
5、然保护、环境规划和管理等问题。其中许多问题与地理学有关,于是出现环境地学环境科学与地学的边缘科学。自然地理学既可运用自己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环境问题,也可以从中得到促进和提高,使本门科学更具有生命力。第一章地球1天体的概念和太阳系的主要天体。(1)天体的概念:指宇宙中的物质形体。(2)太阳系的主要天体:恒星:太阳 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卫星:月球等 流星 彗星 星云2地球的形状、大小及地理意义。(1)地球的形状:是指一种以平均海平面表示的平滑封闭曲面,即大地水准面。地球的形状是一个两级比较扁平,赤道部分相对突出的椭圆球体。(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为63711
6、10m,总质量6.58810 27次方,总体积1083310 8次方立方千米。(3)地理意义:地球的巨大之类,使它能够吸着周围的气体,保持一个具有一定质量和厚度的大气圈。气球巨大的体积和质量保证大气圈不致逸散。没有大气圈也就没有江海湖泊,也就没有风,没有生命。3.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地球自转决定昼夜交替,并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昼夜节奏。(2)地球自转使所有在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偏。(3)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有不同的地方时间。(4)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使地球发生弹性变形,在洋面上的表现则为潮汐。(5)地球整体自转同它的局部运动如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
7、气运动都有密切关系。4. 地球的圈层构造。(1)内部圈层:地壳:指地表至莫霍面之间厚度极不一致的岩石圈的一部分。地幔:莫霍面以下,深度为35-2900km的圈层称为地幔。地核:2900km深度以下至地心称为地核,主要由铁,镍等致密物质构成。(2)外部圈层:大气圈:地球大气的主要成分为氮,氧,其次为氩,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水圈:水圈的主体是世界大洋,还有陆地上的湖泊,河流等。生物圈:不单独占用空间,而是分别渗透于水圈,大气圈下层和地壳即岩石圈表面。5. 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表,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表进行。(2)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同时并存于地表,各界面上的物质相互渗透
8、,转化,形成多样的胶体物质和溶液系统。(3)地球表面具有其特有的,由其本身发展形成的物质和现象,如生物,风化壳,土壤层,黏土矿物,沉积岩,各种地貌形态等。(4)地球表面存在复杂的内部分异。(5)地球表面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环境。第二章地壳1克拉克值的概念以及地壳中含量大于5%的元素。(1)克拉克值:测定16km厚度内地壳中的63种化学元素的平均质量百分比即元素的丰度所获的数值。(2)地壳中含量大于5%的元素:氧47% 硅27% 铝8% 铁5%2矿物的概念与主要的造岩矿物类型。(1)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个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物理化学性质的单质或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2
9、)主要的造岩矿物类型:石英,钾长石,斜长石,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榄石。3岩浆岩的矿物组成。(1)超基性岩:二氧化硅含量小于45%,多铁镁二少钾钠,主要矿物为橄榄石和辉石,代表岩石为橄榄岩。(2)基性岩:二氧化硅含量为45%-52%,主要矿物为辉石,钙斜长石,亦有少量橄榄石和角闪石,代表性岩石为辉长岩,玄武岩。(3)中性岩:二氧化硅含量为52%-65%,主要矿物为角闪石和长石,兼有少量石英,辉石,黑云母等,代表性岩石为闪长岩,安山岩,正长岩与粗面岩。(4)酸性岩:二氧化硅含量为65%以上,多钾钠而少铁镁,主要矿物为长石,石英和云母,代表性岩石为花岗岩和流纹岩。4. 沉积岩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类型。
10、(1)基本特征:沉积岩具有层理,层纹,富含次生矿物,有机质,并有生物化石。(2)主要类型:a,碎屑岩类 b,黏土岩类 c,生物化学岩类(p51)5. 构造运动的基本方式。(1)水平运动:地壳或岩石圈块沿大地水准面切线方向的运动。相邻块体因水平运动而相互分离,分裂,或相向汇聚或侧向错位。(2)垂直运动:即块体的升降运动,地壳因上升运动而隆起形成山地与高原,因下降运动而坳陷形成盆地和平原。6. 整合的概念:指相邻新老地层产状一致且相互平行,时代连续,没有沉积间断,表明两种地层是在构造运动持续下降或上升而未中断沉积的情况下形成的。7. 主要的地质构造类型。(1)水平构造:水平岩层虽经垂直运动而未发生
11、褶皱,仍保持水平或近似水平产状者,称为水平构造。(2)倾斜构造:岩层经构造变动后层面与水平面形成夹角时,即为倾斜构造。(3)褶皱构造:岩层在侧向压应力作用下发生弯曲的现象称为褶皱。(4)断裂构造:岩层因所受应力强度超过自身强度而发生破裂,使岩层连续性遭到破坏的现象称为断裂。8. 火山喷发概念、型式和分布特点。(1)火山喷发概念:岩浆喷出地表是地球内部物质与能量的一种快速猛烈的释放形式,称为火山喷发。(2)形式:裂隙式喷发:多见于大洋中脊的裂谷中,是海底扩张的原因之一。中心式或管状喷发:又可分为夏威夷型或宁静式(只有熔岩没有火山碎屑),培雷式或爆炸式(喷发时产生猛烈爆炸现象),中间型(3)分布特
12、点:火山几乎无一例外地分布于大小板块边界上。9. 地震的震级和烈度。(1)震级: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用震级表示,通常采用美国里克特提出的标准来划分。(2)烈度:地震对地面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称为地震烈度,通常分为十二级。烈度的大小与震源,震中,震级,构造和地面建筑物等综合特征有关。震源越浅,或距震中越近,或震级越大,烈度也越大。但一次地震在影响范围内的不同地区却可以有不同的烈度。10.世界上主要的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活动带或称环太平洋震环:全世界地震释放总能量的80%来自这个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带:这个带以浅源地震为主,多位于大陆部分,分布范围较宽。大洋中脊带:地震活动性较弱,均为浅源地震。东非裂谷
13、带:地震活动性教强,均为浅源地震。第三章大气和气候1干洁空气、温室气体和气溶胶的概念。(1)干洁空气:通常把水汽,液体和固体杂质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称为干洁空气,简称干空气。(2)温室气体:指的是大气中能吸收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并重新发射辐射的一些气体,如水蒸气,二氧化碳,大部分制冷剂等。(3)气溶胶:大汽悬浮固体杂质和液体微粒也可称为气溶胶粒子。2臭氧浓度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臭氧具有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的能力,臭氧浓度减少区域像一个空洞,臭氧层的破坏可能引起一系列不利于人类的气候生物效应。3气压的测量和表示方法。(1)气压的定义:从观测高度到大气上界单位面积上垂直空气柱的质量为大气压强。(2)测
14、量:测量气压的仪器通常有水银气压表和空盒气压计两种(3)表示方法:气压单位可用水银柱高度毫米(mm)表示,但国际单位制用帕斯卡(pa),气象学则采用百帕(hPa)为单位。4. 对流层的特点:对流层是大气的最底层,以空气垂直运动旺盛为典型特点。由于此层直接连接地表,在地表和大气的热交换影响下,气温虽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具有云,雾,雨,雪等主要天气现象。5. 太阳总辐射及变化规律。(1)太阳总辐射:经大气削弱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有两部分:一是直接辐射,二是经大气散射后到达地面的部分,称为辐射散射。两者之和即是太阳辐射总量,称为总辐射。(2)变化规律:总辐射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年变化。一天之内,夜间总辐射
15、为零,日出后逐渐增加,正午达到最大值,午后逐渐减小。但云的影响可改变正常的日变化。一年之内,夏季总辐射量最大,冬季最小。总辐射的纬度分布,一般是纬度越低,总辐射越大;纬度越高,总辐射越小。6. 气温较差的概念及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1)气温较差:一天之内,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之差,称为气温日较差。气温年变化称为年较差,是一年内最热月与最冷月平均气温之差。(2)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气温的日较差是由于太阳辐射的日变化,地形也对气温日较差变化有影响,以及天气状况,主要是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影响气温的年较差是由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此外,气温年较差还随下垫面的性质,地形,高度而不同。7. 水汽凝结的条件和凝结现象。(1)水汽凝结的条件:空气中的水汽要达到饱和与过饱和必须具备凝结核(2)凝结现象:露与霜,雾凇和雨凇雾,云8. 全球降水带的划分。(1)赤道多雨带:赤道及两侧是全球降水量最多的地带,气流运动方向与地形相配合可形成大量降水。(2)南北纬15-30少雨带:这一纬度受副热带高压控制,以下沉气流为主,是全球降水量稀少带。(3)中玮多雨带:多雨原因主要受天气系统影响,即锋面,气旋活动频繁,大陆东岸还受夏季风影响,带来丰富降水。(4)高玮少雨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