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48014805 上传时间:2023-04-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原子的构成教案和平中学 杨志前【教学目标】1、了解原子的构成;认识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2、培养学生善于想象,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体验思考讨论的探究学习的历程,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教学重、难点】 原子的构成【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创设情景 先播放1964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的资料短片,然后教师简要结合国际形势“印巴核竞争”,指出“核力量”是一个国家国防实力的象征继而“问题激疑”引入新课。问题激疑为什么“原子弹的爆炸”会产生如此巨大的能量呢?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原子结构的奥秘。二、新课启导原子的构成猜 想 以“我想象中的原子

2、结构”为题,请提出你的假设。交流讨论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各自的想法。小组汇报 学生1:我们小组认为,原子像一个实心小球。学生2:原子像一个乒乓球。学生3:像我们家的樱桃。点拨转入大家心目中的原子,是一个没有内部结构的圆球。但是,经过20世纪整整一个世纪的努力,科学家们不但打开了原子的大门,而且发现小小的原子内部结构复杂,构成原子的基子粒子已经发现了很多种,至今仍然在探索中。问题激疑那么原子究竟具有一个什么样的结构呢?引导探究 教师播放flash动画:(动画部分内容:居于中心的一个运动着的“球体”,几个“微粒”围绕“球体”在运动)问题促思大家通过观看“原子的动画模型”,你对“原子的结构”是否有

3、了一个更新的认识呢?交流讨论学生同组之间相互交流对“原子结构”的新看法。小组汇报学生1:原来原子不是一个实心球体,它是由更小的微粒构成的。学生2:在原子内部一些小的微粒在围绕一个大微粒运动,但我们不知道这些微粒是什么?呈现情景那么这些微粒究竟是什么呢?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是一部壮丽的史诗汤姆发现了原子中的电子,卢瑟福发现原子核引导探究及时用投影出示用“a粒子轰击金箔“的史料图片及文字说明,并提出新问题:你能试着对上述实验现象进行解释吗?交流讨论学生1:大多数a粒子能穿透金箔,说明a粒子没有受到阻挡,金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学生2:一小部分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甚至有极少数的a粒子反弹了回去

4、,我们可以想象到a粒子碰到了坚硬的东西,原子内部可能有一个实心的核,就象我们家乡的杏子中有一个“核”一样。小 结大家猜测得很对!(教师适时地点击动画中心的“球体”,出现了渐放的“原子核”字样,点击“微粒”出现了渐放的“电子”字样。)学生观看动画印证自己的猜想。引导探究原子核是否和大家的猜想一样可能是一个实心的核呢?请大家看动画(点击“原子核”屏幕上出现了渐放的原子核结构示意图)。交流讨论学生1(迫不及待):原子核不是一个实心球,它也是由许多微粒构成的。学生2(及时补充):从图示上看,应该说它是由一些带正电的微粒和不带电的微粒构成。小 结通过刚才的探究,我们对原子的构成有了一个大致的印象,下面让

5、我们来系统观看“原子结构”的动画,并试着用文字简述原子的构成。活动探究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原子的结构有了更新的认识,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阅读课本表4-1、表4-2,你能从中获取哪些信息呢?交流讨论学生1: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电子两个部分构成。学生2:原子是由质子、中子、电子三种微粒构成的。学生3:我认为应该加“一般”两个字。学生4: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但不一定等于中子数。学生5:原子很小,但有一定的质量,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学生6: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原子虽然由一些带电的微粒构成,但它并不显电性,我的理由是相对原子质量提出问题 出示三种原子的质量测定值1个碳原子:1.97

6、710-26kg1个氢原子:1.6710-27kg1个氧原子:2.65710-26kg用这样小的数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很不方便,能不能用一种化繁为简的方法来表示的原子质量好写、好记、好用呢?讨论交流以小组为单位,设想解决问题的方法。诱 思 会计记帐通常用“万元”作单元,例如5万元记作“5”,不用画那么多“0”了。像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很多,如商店以“件”为单位记录当天销售汽水的量交流讨论学生1:我明白了,用一个比实际质量更小的质量作比较的标准,小的原子质量被它除,得数就变大了。学生2:这样的数字最好在两位数以内,这样用起来方便一些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这种处理问题的方法,高中化学

7、还会遇到,比如学习“摩尔”、“当量”等就是这样。今天你领悟了这种思想方法,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会有帮助。投影出示“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阅读感知下面让我们来熟悉一下某些原子的相对原子的质量并思考这些数值的来历。简 介结合课本图示,向学生简要介绍张青莲教授对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做了卓越贡献。三、课堂小结小组交流“学完本节课你应该知道什么?”学生1:我们知道了原子一般是由质子、中子、电子三种微粒构成。学生2:我知道了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学生3:并不是所有原子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中子构成的。四、练 习以“原子的一家自白”为题,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写一篇短文,向其他班的同学们介绍原子的构成。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8、和平中学 杨志前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第四单元包括原子的构成、元素、离子、化学式与化合价四个课题,内容比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再加上前三个单元学生学到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不多,感性认识不充分,这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本单元的知识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课题1是原子的构成,本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初步探索了物质构成的奥秘,但他们并不满足,还想知道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原子的质量有多大等等,本课题的内容就是回答这些问题。 通过以上分析并结合课标的要求,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

9、和难点,同时利用网络资源二次加工,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作出实用的教学课件。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原子结构的分析、讨论,了解原子结构的有关知识,初步了解假说与模型是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的重要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有关原子结构的科学史实,体会科学发展的曲折性,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构成原子的粒子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原子的构成。 二、教学方法: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辅助多媒体进行教学,通过交流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首先利用化学史资料,让学生了解原

10、子的核式结构的发现经过,通过阅读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微观理论知识,加深对原子结构的理解。 结合课本中的表格,列举几种原子的构成,采用对比方式,从表格中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归纳出原子的结构,为下一步学习相对原子质量做好准备。 利用多媒体课件,加深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内容及注意的问题。同时对本课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通过练习,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 通过课件展示科学家的原子微观理论,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通过讨论,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在想一想,议一议,讲一讲,做一做的多样化活动中,强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有效性。 三、教学过程设计: 1、通过引言展示课件,引出课题。 2、进

11、行课前复习:利用多媒体课件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后,教师予以评析。 3、出示本课的教学目标。 4、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了解原子的结构及发现史,学生阅读资源与评价p56,原子的核式结构的发现,然后看课本p70课文第一部分,学习原子的构成,出示图片,了解构成原子的粒子的电性和质量情况,总结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5、检查自学情况,指名学生归纳原子的结构,并利用课件配合小结原子的结构,得出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6、通过课件展示表格内容:几种原子的构成,观察后回答下列3个问题: (1)、质子数与中子数相等吗? (2)、所有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的吗? (3)、不同种原子之间有哪些区别?通过

12、回答进行巩固。 7、利用课件予以总结。 8、进行第二部分内容的学习:(利用课件,出示标题:原子的质量相对原子质量) 通过课件表(1),观察几种原子的质量情况,说明由于数值太小,书写和使用都不方便,所以采用相对原子质量。利用课件强调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及注意的问题。 9、学生看图,找规律:通过图片,归纳出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10、阅读p71课本中资料,了解我国科学家张青莲在科学发展中的贡献,激发学生爱祖国,爱科学的情感,体会相对原子质量测定的学科价值。 11、利用课件展示本课小结内容,并通过附录查找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巩固。 12、通过课件展示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13、利用多媒体课件展

13、示有关科学家的原子微观理论,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通过思考列出的问题,来了解科学发展的无限性,感受科学发展的过程,增进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14、布置家庭作业。(p72.1) 分子和原子评课稿评课人:杨志前这节课,我认为张老师充分体现了“问题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角度出发,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本节课的导入就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激起:学生能闻到清新剂的香味,却看不见摸不着,这就把构成物质的微小粒子:分子和原子提出来了。 第二,对分子特征之一: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这一知识点的提出,运用

14、了非常具体的数字和形象的比喻来说明,那么学生在这些非常具体的数字中就了解到了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对分子是不断运动和分子间有间隔的处理上,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亲自通过实验去探究。比如,在探究氨水滴到酚酞试液中,酚酞试液变红,而不将氨水、酚酞混合,分别放在两个小烧杯中,用大烧杯罩住后,大烧杯里面的酚酞仍变红,大烧杯外的不变红。通过这一现象,学生必须就会想到是氨分子运动到了酚酞试液中,酚酞才会变红,这样自然而然地也就把“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这一特征总结出来了。同样地处理分子间有间隔时,董老师首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提出,同样多的石块和沙子混合会怎样,然后再让学生去探究25ml水和25ml

15、酒精混合后,体积会小于50ml.将宏观和微观恰当地联系了起来,从而让学生自然地接受了“分子间有间隔”这一事实。 张老师对分子及原子概念的提出,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的,对水的蒸发和水分解学生已经很清楚,这是两个不同的变化过程,利用具体的小问题的形式,一环扣一环引导学生去思考总结在这两个不同的变化过程中,水分子及构成水分子的氢原子、氧原子有无变化。并且充分运用了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将肉眼看不见的粒子用动画的形式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 最后的知识网络总结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起了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 当然,本节课张老师若将最后知识网络的提出让学生总结及在教学过程中将课本上的平面彩图加以充分运用,效果会更好。 以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