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零售业态呈多元化发展态势.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48009522 上传时间:2023-07-1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7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零售业态呈多元化发展态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我国零售业态呈多元化发展态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我国零售业态呈多元化发展态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我国零售业态呈多元化发展态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我国零售业态呈多元化发展态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国零售业态呈多元化发展态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零售业态呈多元化发展态势.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国零售业态呈多元化发展态势 近些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科技进步日益加速,我国零售业态呈现多元化发展的态势。根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以下简称普查资料),2004年末,我国零售业共有法人企业35.3万个,其中内资企业占99.5%,外资企业占0.5%。从经营业态看,在综合零售中,百货商店占39.3%,超级市场占14.8%,其他综合零售占45.9%,彻底改变了过去经营模式比较单一的状况,形成了多层次、开放式的业态竞争发展新格局。 零售业态是指零售企业为满足不同消费需求,进行相应的要素组合而形成的不同经营形态。按照零售业态分类标准,我国零售业态分为百货店、超市、大型超市、专业店、专卖店、购物中

2、心、便利店、折扣店、仓储会员店等17种形式。从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分析比较看,我国零售业态的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各种业态在短期内发展迅速。从发展过程看,我国零售业新兴业态的发展没有遵循市场发展的一般规律依次进入市场,而是几乎在同一时期并行出现。从建国初期至20世纪90年代前,百货店一直是主要的业态形式,超级市场、便利店、购物中心等新兴业态几乎都是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的。普查资料显示,从开业时间看,主要经历两次高峰:一次是19781991年改革开放初期,这一时期的零售业法人企业2.1万个,占法人企业总数的2.3%;第二次高峰是19992004年,零售业法人企业3.5万个,占法人企

3、业总数的8.2%。而从发达国家看,零售新业态的产生是依次进入市场的,百货店-超级市场-采取连锁经营的业态店-无人售货方式等,每一种新兴业态的出现,都有一个时间间隔期,每种业态形式都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依次发展起来的。 二是多元化发展是零售业态的主要特点。过去我国是“一种百货打天下”,且以传统的柜台交易为主。近年来零售业态呈现出快速多元化趋势,超级市场、专卖店、便利店等多种零售业态得到了迅速发展,零售业态种类逐渐丰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入发展以及新的科学技术的出现和普及,新的零售业态还将不断出现。加之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居民消费习惯差异很大,这一基本国情也决定了我国零售业

4、态多元化的趋势将长期存在。 近年来,不断升级的经营观念和管理手段,尤其是现代科技广泛应用于商品流通领域,进一步促进了零售业态的创新发展。加上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业态的发展进入新的组合和创新阶段,百货业加快了对专业店、专门店的整合,超市也向多形式发展(如大卖场、大型超市、专业超市、社区超市、便民超市等),也使零售业态更加丰富多彩。 -专门零售占据市场主体。普查资料显示,2004年从事专门零售的产业活动单位有41.5万个,占零售业产业活动单位总数的74.4%,比综合零售产业活动单位高出56.5个百分点;从事专门零售的从业人员387.4万人,占零售业产业活动单位从业人数的59%,比综合零售产业活动单

5、位高出23.3个百分点;专门零售企业的销售额占据了零售市场65.7%的份额,比综合零售所占比重高36个百分点。一些食品、家电、建材、药品等专业店在大中城市发展迅速,经营比重不断扩大,大大方便了消费者。 -超级市场成为主力业态。在综合零售中,超级市场(包括大型超市和仓储会员店)的销售额占据了相当大的市场份额,店铺数增长较快,单店销售规模持续提升。2004年超级市场产业活动单位1.7万个,占综合零售的17.1%;从业人数79.1万人,占33.7%;销售额2621亿元,占40.3%。 -百货商店逐步退缩。以前,百货店独霸我国的零售市场,其他零售业态难以与之抗衡。时至今日,百货店的地位发生了明显变化,

6、在零售业所占的比重逐渐减小,而其他零售业态所占的比重逐渐扩大。从经营业态看,百货商店产业活动单位数在综合零售业中的比重仅为29.4%。在传统百货商店逐步退缩的同时,其他新型业态发展迅速,进而占领了昔日百货商店退出的市场。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购买力分流,各种零售业态已拥有自己相对稳定的消费群体。 -便利店成长迅速。据中国连锁协会统计,2004年零售连锁企业30强中,便利店的销售额和店铺数比上年增长41.6%和18.2%,表明便利店作为社区商业的主流形式正在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接受。 三是内资企业仍占据零售市场的主体地位。普查资料表明,我国各种经济类型零售企业经营比重发生了很大变化。按登记注册的经

7、济类型看,2004年底正在营业的全部零售业产业活动单位为55.7万个,其中内资经营比重占98.8%,外资仅占1.2%,表明内资企业在零售市场仍占据主导地位。 按从业人数分,吸纳就业人员的主体单位仍是内资零售企业。2004年底,零售业营业的法人单位中,内资企业从业人数为634.9万人,占全部法人单位总人数的96.6%;外资企业为22.6万人,占3.4%。 按商品销售额分,2004年内资零售企业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92.3%,外资企业占7.7%,可见内资企业在零售市场仍占据绝大多数份额。 四是外资进入国内零售市场的步伐加快。从外商进入国内市场的时间看,主要集中在1997年后。普查资料显示,到2004

8、年底,外商投资零售业法人单位在中国已发展到1669家,占全部零售业法人企业的0.5%。在外资零售企业中,港澳台商投资零售企业占40.4%,外商投资企业占59.6%。外资产业活动单位6312个,其中港澳台商投资零售企业占42.3%,外商投资企业占57.7%。据统计,2004年底沃尔玛在我国已建立大型连锁店40多家,还在深圳建立了亚洲国际配送中心;家乐福在我国已建立50多家连锁店,目前正向西部地区和华南地区扩张。世界零售50强中的麦德龙、伊藤洋华堂、欧尚、百安居、大荣、马莎等十数家零售巨头已进入中国,且多数进入者已度过了公认5年左右的磨合期,进入快速扩张阶段。国际零售巨头首创并发展了超市、购物广场

9、、仓储商店、折扣店、便利店及邻里店等业态,不断依据消费需求的变化,对已有业态进行改良创新。 外资的进入,加快了我国商业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带动了高档商业设施的发展,增强和改善了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和投资环境。截至2004年末,开办超市的外资企业有70%开设的是8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卖场,外资超市平均面积达1000平方米,而内资超市面积平均不到900平方米;在8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卖场中,外资企业所占比重达40%。 五是地区发展仍有较大差距。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决定了商品市场在不同区域的差异性,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省份,零售网点多,发展快,所占的市场份额也相对较大,业态种类相对较多。据普查资料显示,零售市场商业网点发展呈明显的不均衡性。我国东部地区零售产业活动单位数占据全国总量的一半以上,达63.5%,从业人数也占55.4%,销售额占68.4%,而中部地区三者所占比重分别为19.2%、26%和17.6%,西部地区分别为17.3%、18.6%和14%。此外,数据还显示,百货商店在零售业中的比重呈现西高东低的态势,说明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区域,百货商店依旧占据着主导地位,业态发展也相对滞后,业态多样化进程相对较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