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圣愚现象及其文化意蕴.docx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48008984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圣愚现象及其文化意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圣愚现象及其文化意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圣愚现象及其文化意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圣愚现象及其文化意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圣愚现象及其文化意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圣愚现象及其文化意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圣愚现象及其文化意蕴.docx(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圣愚现象及其文化意蕴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圣愚现象及其文化意蕴 本文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意蕴,俄罗斯,现象,文化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圣愚现象及其文化意蕴 本文简介:内容提要:圣愚现象是一种特殊的宗教文化现象,它自俄罗斯接受东正教时出现在俄国文化中。20世纪末,随着东正教的复兴,圣愚现象在后现代主义文学中开始兴起,并获得了新的文化意蕴:圣愚的流浪和受难获得了新形式和新内涵;圣愚的神圣性和崇高性减弱、游戏性和荒诞性加强;圣愚形象多元化、多义化;作者对圣愚形象持双重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圣愚现象及其文化意蕴 本文内容: 内容提要:圣愚现象是一种特殊的宗教文化现象,它自

2、俄罗斯接受东正教时出现在俄国文化中。20 世纪末,随着东正教的复兴,圣愚现象在后现代主义文学中开始兴起,并获得了新的文化意蕴: 圣愚的流浪和受难获得了新形式和新内涵; 圣愚的神圣性和崇高性减弱、游戏性和荒诞性加强; 圣愚形象多元化、多义化; 作者对圣愚形象持双重态度。圣愚现象丰富了当代俄罗斯文学的人物体系,拓展了作品的情节内容。但其新文化意蕴也表明,当代俄罗斯的东正教信仰沾染了一定程度的自由主义色彩。关键词: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 圣愚现象 文化意蕴一、圣愚现象溯源圣愚现象最早出现于拜占庭帝国,是由脱离东正教教会以自己的方式坚守基督信仰的圣愚( ) 群体构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公元 988 年,俄罗

3、斯从拜占庭引进东正教,圣愚现象也随之出现。传统的观点认为,圣愚现象是东方基督教圣徒崇拜的独特样式,继承了拜占庭基督教圣徒崇拜的衣钵,但却是旧俄宗教生活的一个独特现象。 从 10 世纪到十月革命之前,俄国稍大一些的城镇、集市和广场等都有圣愚的存在。他们无名无姓、疯疯癫癫、衣衫褴褛甚至赤身裸体地四处流浪,因此又被称为傻子、疯子、流浪汉、裸者等等。他们大都能创造奇迹预见未来,对神有着特殊的感受力,因此又被称作为了基督的癫僧( ) 和神人( ) 等。圣愚谦逊又傲慢,温顺又蛮横。骂世界和笑世界是他们的处世态度和反抗方式,通过骂揭露世俗中人的恶习和罪行,通过笑表达对各种礼节和仪式的蔑视,而且圣愚的笑、骂不

4、分时间、地点和对象,因此常人对圣愚既敬又怕,既尊敬又嘲讽。因此,圣愚身上体现出诸多二律背反的特征,美国学者汤普逊准确地将其概括为智慧愚蠢,纯洁污秽,传统无根,温顺强横,崇敬嘲讽。长期以来,圣愚群体形成了特殊的文化,它与东正教教会文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方面,圣愚从教会汲取了关于上帝的道德说教和永恒真理,并将之发展成自己的行为准则和存在目标。另一方面,圣愚始终游离于教会之外甚至反对教会,主要原因是两者的道德说教形式不同。教会说教强调秩序、节奏、顺从、庄严和高雅; 圣愚说教却将严肃的内容与可笑的方式结合起来,他们以嬉笑怒骂颠覆教会的严肃和正经,以放荡不羁对抗教会的秩序和顺从,以丑陋低俗消解教会的庄

5、严和高雅。虽然教会和圣愚都推崇灵性和神秘,但教会千篇一律且恪守规矩的仪式最终让永恒真理越来越僵化,而圣愚面对不同观众的表演则不断更新着永恒真理,激发着人们对基督新的情感。圣愚文化是一种特殊的东正教文化,它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信仰上帝却反对教会。从本质上说,圣愚文化是一种反僵化、反因循守旧及反虚伪做作的民间东正教文化,是一种反官方、反主流、反制约的文化。圣愚在批判陈规陋习、戳穿各种虚假的仪式和礼节、反对违拗人性等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和意义,这也成为他们吸引俄罗斯作家的重要原因。俄国文学具有圣愚法规的明显痕迹。从民间故事到长篇小说,俄国文学都在其主角,甚至结构中包容了圣愚现象的辩证法。( 汤普逊 30

6、5) 古代圣愚传中的圣徒,民间文学中的主人公伊凡,都是较早的圣愚形象。他们机智聪慧,是惩恶扬善力量的象征。圣愚形象在 19 世纪俄罗斯文学中比较常见,比如普希金的历史剧鲍利斯戈东诺夫( ,1825) 通过疯疯癫癫的言语指出宫廷阴谋真相的傻子尼科尔卡,列夫托尔斯泰的中篇小说童年( ,1852) 中 15 岁就开始赤脚流浪的少年格里沙,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白痴( ,1868) 中完美如基督的梅思金公爵等。这些圣愚形象大都承载着作家的人道主义思想。圣愚形象在 20 世纪白银时代文学中发生了一些变化,其愚笨被作者同情也被嘲笑。例如,布宁的中篇小说乡村( ,1909) 中的愚人成为农民们恶作剧的对象

7、,皮利尼亚克 ( ) 的中篇小说红木( ,1929) 中的圣愚成了疯狂的共产主义者。在宗教被取缔的苏维埃时期,圣愚作为一种宗教文化形象遭到官方文学的唾弃,却在地下文学及农村文学中得以延续。帕斯捷尔纳克笔下的日瓦戈医生,索尔仁尼琴( ) 笔下的集中营囚犯伊凡杰尼索维奇,舒克申( ) 笔下的怪人等,无不传承着圣愚文化,他们成为作家表达自己不同于.主流思想的载体。苏联解体后,圣愚现象同东正教思潮一起复兴。圣愚形象在喜欢利用宗教形象、情节和主题展开新奇游戏的后现代主义文学中大量涌现。白俄罗斯研究者斯卡罗潘诺娃( ) 称,圣愚现象是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独具特色的一大元素。( 71) 俄罗斯研究者戈里切娃

8、( ) 也认为,圣愚是最神圣的后现代主义形式。 二、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的圣愚形象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圣愚形象复杂而多样,他们背负了当代作家赋予的新的时代使命。在圣愚的面具下,隐藏着当代作家对俄罗斯.、历史、民族精神和伦理道德等诸多问题的思考。根据圣愚形象肩负的文化使命的不同,我们将他们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体现作家对俄罗斯历史文化的反思,简称反思型圣愚; 第二类传达作家对当下生活、生存等存在问题的基本理念,简称哲理型圣愚; 第三类代表作家心目中的理想人格及道德伦理典范,简称美德型圣愚。反思型圣愚在后现代主义文学中很常见。作家们借助这类形象,对包括苏维埃历史在内的俄国史进行深刻的反思和全新阐释。这

9、类圣愚形象很多,例如: 维涅季克特叶罗菲耶夫( ) 的长篇小说从莫斯科到彼图什基( -,1970) 中的酒鬼维尼奇卡; 悲剧瓦尔普吉斯之夜,或骑士的脚步( , ,1985) 中的精神病人古列维奇; 萨沙索科洛夫( ) 的长篇小说傻子学校( ,1976) 中的弱智小男孩; 弗拉基米尔沙罗夫( ) 的长篇小说此前和此时( ,1993) 中的精神病患者阿廖沙,长篇小说圣女( ,1998) 中的流浪者维拉。有俄罗斯后现代主义始祖文本( ) 之称的从莫斯科到彼图什基是维涅叶罗菲耶夫 52 年短暂人生的巅峰之作。在这部并不厚重但具史诗性特征的小说中,集主人公、叙事者和作者身份于一身的维尼奇卡,是一个典型的

10、圣愚文化原型( 161) 。维尼奇卡的身份和外表颇具圣愚特征。他是个孤儿,出生于遥远的西伯利亚,30 岁左右,独身。刚被苏维埃国有线缆厂解雇的维尼奇卡,穿着破烂短裤和散发臭气的袜子,酒气熏天地出现在莫斯科大街上,准备乘火车回鸟语花香的故乡彼图什基。维尼奇卡的火车之旅,恰似圣愚的流浪、受难和布道之旅。一路上,他不停地喝酒和咒骂。酗酒、醉酒使维尼奇卡取得了普通人在正常情况下所没有的超出常规的、胡说八道的话语权利。( 余一中 156) 在迷醉中,维尼151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圣愚现象及其文化意蕴奇卡时而自言自语,时而与乘客搭讪闲聊,时而与天使、上帝、撒旦、斯芬克斯甚至读者对话,咒骂苏维埃.失业、

11、货币贬值、贫富不均等现象,揭露苏维埃国家采用行政命令进行工业化、以牺牲个人幸福为代价塑造英雄神话等事实。在独白和对话时,衣衫褴褛的维尼奇卡语气傲慢如沙皇。他把列车上的乘客称为我们国家的人民,目睹他们的麻木不仁时说我很喜欢,人民的眼睛如此空虚而凸起。这使我产生了一种合法的自豪感。( 27) 维尼奇卡沙皇般的口吻与圣愚的身份并不矛盾,古代圣愚有将沙皇和被抛弃的人( 圣愚) 等同的思想( 139) 。他通过赋予自己愚人国国王的身份,讽刺人民受一元意识形态愚弄却不自知的可悲状态,表现出强烈的批判精神和拯救意识。叶罗菲耶夫让酒鬼维尼奇卡充当苏维埃.的圣愚,通过他的酒后真言揭露极权主义体制导致的政治经济弊

12、病,通过他不同于模范公民的举止反衬出一元意识形态对后者的禁锢和毒害,充满了反思精神。当代作家弗沙罗夫自称是神圣书写的注释者( 75) 。他在长篇小说圣女中,通过女党员维拉在丈夫被当局杀害后沿着日记往回走的荒诞故事,对 20 世纪俄罗斯历史进行了反思。维拉从本质上说是一个圣愚形象。小说标题圣女首先挑明了她的反常和离奇,而姓与名更加赋予她圣愚的二律背反特征: 名维拉( ) 表示信仰之义,而姓拉多斯金娜( ) 表示快乐之义。维拉的一生在圣愚式的矛盾和悖论中度过,表面上她是一个背离上帝信仰的人。童年时代,她怂恿信仰东正教的好友玛尼娅放弃与父母去教堂祈祷,她在复活节庄严肃穆的夜晚像疯子一样高声说笑。她甚

13、至在 19 岁就入了党,彻底放弃了上帝信仰而将斯大林视作心中的神,并将青春岁月献给了党: 积极响应号召到奥伦堡支教,参加为民族自治区培养干部的培训班,构思创作关于苏联历任着名领袖的作品。维拉的所作所为表明她没有东正教信仰,但其实不然。对上帝的爱和信仰总是在维拉一生中的某些时刻瞬间闪现: 童年时代,她突发奇想走遍所有的教堂,曾一连三个周日站着做完晚祷并将祷告词背得滚瓜烂熟; 甚至在入党后的 1919 年受难周时,她第一次感受到了某种宗教的狂热,于是斋戒后跪在十字架前含泪忏悔,祈求上帝原谅她在一年中犯下的罪过。这些细节无不暗示她对上帝发自内心的热爱和信仰,只是她从来没有意识到。丈夫贝格被当局杀害,

14、使维拉幡然醒悟在上帝面前犯下的罪过,她迷途知返,沿着日记回归到对上帝的信仰。最后,维拉的自杀看似违背基督徒的隐忍和受难精神,实际上却是回归自然与和谐的象征。她以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上帝的信仰和忏悔,对现实的弃绝和否定,实现了圣愚精神的回归。米哈伊尔神父在维拉的葬礼上说: 今天我们所有的人,所有来到这里的人安葬了一个纯洁无瑕的婴儿。( 沙罗夫364) 沙罗夫借助一个女性圣愚形象,通过她一生信仰的变化及悲剧性的命运,对苏维埃历史进行了反思; 通过诸如信仰、生死、爱恨等永恒主题,阐释了 20 世纪发生在俄罗斯的悲剧和灾难。如果说反思型圣愚重在传达作者对历史文化的反思,那么哲理型圣愚重在表达作者对当下生

15、活和存在的思考,带有虚无主义色彩。尼娜萨杜尔( ) 的后现代主义剧作奇异的村姑( ,1981) ,就塑造了一个哲理型圣愚形象村姑。村姑是苏维埃职员丽吉雅彼得罗夫娜梦境中的一个疯女人。梦中的丽吉雅在赶往国营农场收土豆时迷了路,这时迎面走来一个赤足疾走、丑陋粗鲁的村姑,自称世界之恶。丽吉雅向村姑问路,村姑却以比赛为条件,要求丽吉雅来追她。结果村姑赢了,她把地球上的人连同地表一起抛进大海,只留下丽吉雅一个人。在作恶时,村姑还冒出胡话,告诉丽吉雅只有她本人的存在是真实的,其他人只是像真人一样的模型。丽吉雅从梦境回到现实后,时常回忆梦中的情形和村152当代外国文学 No 1,2021姑的话,不知不觉中开始思考生活和现实的本质。最终,丽吉雅相信了村姑的话,并变成了像村姑一样的疯子,向周围人布道。显然,剧中的村姑是具有预言本领的圣愚,她用疯疯颠颠的言语,叩响了隐藏在普通人理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