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桌有多长案例评析.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48007770 上传时间:2024-02-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桌有多长案例评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课桌有多长案例评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课桌有多长案例评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课桌有多长案例评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课桌有多长案例评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课桌有多长案例评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桌有多长案例评析.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活动中的数学体验“认识厘米”教学案例与反思山西省孝义市青年路小学 樊建华学习内容: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课时14-15页学生分析:本节课学习测量的有关知识,可以说,学生没有什么知识基础,惟一认识的是学生尺,但也只是知道用尺子画横线,其他了解得很少。但一年级的学生都有模仿和好动的习惯,知道的学生会向不知道的同学甚至全班传授,公布结果;而不知道的学生会转身,回头,甚至下座位,问、看别人怎么做。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学中就要给他们时间,有要求、有目的地让他们表达自己,在争论与探索中获取知识。设计思路:认识厘米是小学阶段学习法定计量单位的开始,它的教育价值不只是让学生对概念作形式化的表达,更要让学

2、生真正建立“1厘米”实际长度的空间观念。学生长度观念的形式不能单靠教师的讲授,而是要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通过观察、操作、想象、交流等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逐步形成。课堂上教师尽量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在学习中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体验到动手、动脑的乐趣。比如说:激发学生想要测量的欲望,通过自己测量,在全班交流的情况下,发现同一物体却测出不同的数据,从而让学生领悟到要统一测量工具,得出用尺子测量的必要性。学生在集体中具体认识尺子后,说明尺子上数字的作用

3、;教师指明“从一个数字到下一个数字之间的长度即是1厘米”,及时加深学生对厘米的认识,巩固、肯定(或纠正)他们原有的看法。认识尺子、1厘米、几厘米之后,由学生自己测量同一物体,出现不同答案时,讨论找出原因:怎么会这样?起点位置对吗?无论讨论是否能立刻给学生一个结果,起码每个学生都动脑筋思考了这个问题,达到了讨论的目的参与、思考。这也是让他们先自己探索获取信息的一种途径,同时也培养了合作意识。此时,教师再以一句简练、切中要害的话总结或提示,就能顺利地达到让每个学生理解和牢记的效果,比起教师限制学生活动,先做示范,再让学生模仿完成,要来得主动得多,积极得多。总之,教师从旁引导,走出关键的一步,其余交

4、由学生尝试完成。学习目标:1、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cm),建立起1厘米的长度概念,能估计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3、在合作、讨论中去发掘知识,掌握知识,并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学习重点:能估计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学习难点: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能在刻度尺上正确读出物体的长度。学习准备:教师:投影仪、直尺、放大的直尺图学生:尺子、铅笔、文具盒、书、图钉等。学习流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新学期开始了,学校要给我们更换新的课桌,可是,课桌面要做多长才合适呢?你们知道现在坐的桌子有多长吗?这节课

5、,我们就来量一量桌子有多长,好吗?(板书课题) 学生听老师谈话,表现出积极操作、测量的动作愿望。(二)自主探索,体验领悟1活动一:量一量(1) 你想用什么量就用什么量,然后在组内互相交流一下。(教师巡视观察、指导学生的测量活动,了解学生的测量状况。)(2)学生汇报。(学生可能会说:5枝铅笔长、3个文具盒长、2本半书长)(3)讨论:大家的桌子都是一样的,可是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生:因为用的工具不同,所以量的结果就不同。 师:因为测量工具不同,标准不一样,所以量的结果就不同。那么,如果用同一枝铅笔量结果会怎样? 生:如果用同一枝铅笔量结果就一样。师:看来,统一测量的工具非常重要,那你知道在日常

6、生活中,人们一般用什么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呢?生:用尺测量。【反思:通过此活动旨在使学生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同时感受生活中测量方法的多样性。】2活动二:认识厘米(1) 认识尺子师:尺子有很多种,不只是你们手中用的这种,还有这些:(投影出示各类尺子),它们用在各自不同的地方,而在我们的学习中,最常用的就是你们这种(从学生手中取过)学生尺。(同时,黑板上贴出放大的直尺图。)师:观察:尺子上都有些什么?生1:尺上有小道道。师:谁知道,“小道道”是什么?生2:是刻度。生3:尺上还有数字,有0,1,2,3,0表示尺子的头。(这时候教师规范学生的说法:0表示起点,是0刻度。) 生4:有字母cm。 师:

7、你观察得很仔细。(激起其他学生关注。)教师再讲讲cm的含义c和m合在一起,表示厘米的意思,说明“cm”和“厘米”可以互相替换,而且指出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板书:长度单位厘米(cm)。(2)认识1厘米认识1厘米。 请找到尺子上从“01”这一段,从01是几厘米?(从学生的经验和认识出发。) 学生先猜,再互相交流。 师:从一个数字到下一个数字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那么01就是(生:“1厘米”)。在黑板直尺图上用彩色笔画出01之间是1厘米。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a用尺子上的1厘米比一比,图钉大约有多长?并说说你的方法。(强调: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图钉的一端,看图钉的另一端对着的数最接近几,图钉的长度大

8、约就是几厘米。)b用手势表示1厘米的长度。(操作:用食指和拇指轻轻夹住图钉,再轻轻地抽出图钉,指肚之间的缝隙大约就是1厘米。)找一找:说一说生活中你见到过的什么东西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厘米?(3)认识几厘米数一数:从0刻度到2刻度之间有几个1厘米,是几厘米?从3刻度到7刻度是几厘米?打手势:4厘米大约有多长?7厘米大约有多长?10厘米大约有多长?(同桌互评。)【反思:通过学生观察刻度尺的活动,并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整地认识尺子,发现1厘米,经历比一比和联系生活找一找的活动,引导学生感受1 厘米,再通过对几厘米的认识,逐步建立长度观念,为后续学习其他的长度单位奠定基础。】3活动三:测量物体(1)要求

9、学生取出统一物体(学具中的等腰直角三角板),找到长边(正好整数),自己试着量,再同桌交流。面对结果不统一时,大家讨论原因。并找一人上台演示,说明:量物体时,最好从0刻度量起,先把物体一端对准0刻度线,再看另一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2)再量这个三角板的一个短边,不够整数,全班交流该读作多少,明确:离哪个刻度线比较近,就是大约几厘米。 (3)先估计,再测量。任意选择你喜欢的一样东西进行测量。(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测量活动中,有的学生量书长,有的学生量桌子长) (测量中,学生逐渐感受到合作的必要性,如有的学生用尺子量桌面的长度时,尺子不够,大家想办法,一名学生拿尺子,另一名学生做标记,这样一步一步

10、地测量,最后再算总的长度。)【反思:这一环节主要以“放”为主,给学生以自主的空间,探究测量的方法,互帮互助,使每个学生在交流中得到启发,丰富生活经验,人人学会测量,同时注重对学生估计意识的培养及操作能力的训练。】(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打开书看第15页第2、3题,判断谁量得对。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说出错误原因。指出从一个整刻度到另一个整刻度测量也是对的。【反思:为学生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验成功的快乐。】四、总结收获,自我评价师:下课的铃声就快响了,谁愿意把自己的收获说给大家听?评价一下这节课你的表现好吗? 学生自由发言。【反思:通过

11、评价,教师能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学习的同时改进教师的教学。多元化的评价,不仅关注学生学习水平,更关注他们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课后反思: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标志。在本节课中,我注重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把“做数学”作为贯穿教学始终的主线,努力使课堂“活起来”,力求将培养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落实到课堂实践中。 1、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信息互动过程,宽松和谐的民主氛围,会激发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心态。

12、当教师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时课堂教学就会充满生机和活力。为此,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主动探究建构知识问题解决”为模式展开,教师不仅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地表现自我,同时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大加赞赏学生的创新思想,让学生得到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 2、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新课程标准提出“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课一开始,教师就从“课桌我们大家最熟悉不过了,可你们知道课桌有多长吗?”引入话题,从“怎样能得到一个统一准确的长度呢?”直接切入主题。这样使学生

13、感到所学内容不再是简单枯燥的数字,而是非常有趣,富有亲近感的话题,他们被浓厚的生活气息所吸引,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知识的探索过程。在学生认识1厘米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对身边物体比一比、估一估、量一量、说一说,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在学生的亲切感中唤发出主动学习的兴趣。3、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实践生活中理解、感悟、发展,而不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根据这一理念,教师在数学中紧紧围绕学生的心理,从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知识结构的实际出发,让他们通过有目的的操作、观察、交流、讨论,从直观到抽象,主动构建自己的认识结构。从可的整体结构来看,从创设情景认识尺子认识1厘米认识几厘米用厘米量用厘米画拓展延伸,整个教学思路循着一条清晰的主线往下发展,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从局部来看,比如认识厘米,教师把突破点放在认识1厘米,建立1厘米的表象上,在学生认识相邻两个数字之间长度为1厘米后,重点让学生说说怎样找出2厘米,其他的则点到为止,这和高年级认识分数与分数单位是一个道理。这样既不限制学生的创新思维,又让学生认识到方法之间的差异。 总之,本节课教学设计本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通过创设情景,评价激励,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对知识充满渴望,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主体品质和创新意识的目的。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