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课前五分钟活动”的实践研究.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48006679 上传时间:2023-04-0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课“课前五分钟活动”的实践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语文课“课前五分钟活动”的实践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语文课“课前五分钟活动”的实践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课“课前五分钟活动”的实践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课“课前五分钟活动”的实践研究.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课前三分钟活动”的研究一、课题的提出本学期的一次升旗仪式中,我校八年级某班组织国旗下活动,学生朗诵时,竟然按词连读,断断续续,给人感觉在挤牙膏一样,让语文老师们非常羞愧。老师们还发现,高年级的语文课,简直成了一门哑巴学科,学生上课很少举手发言,自己写的文章不愿在班上读,即使被老师点到提问,也是吞吞吐吐,声音如蚊。再加上学生的作文水平非常低,课外阅读量不够,写作素材匮乏。综合这些原因,作为起始年级的语文老师,我们决定开展课前语文活动,鉴于我校的每节课教学时间只有40分钟,所以我们只利用课前三分钟,由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小型语文实践活动。这一做法,学生积极踊跃参加,情绪激昂,不仅克服了当众说话

2、的羞怯心理,而且刺激学生广泛进行阅读,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大有裨益。我们认为:在不断实践过程中,加深对此项活动的研究,探索活动的内容、形式、做法,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有积极的意义。二、 课题研究的意义: 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创设了情绪、情感场和人文氛围; 为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做出了良好的铺垫; 为学生视野的开拓提供了良好空间,促进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为学生语言积累、写作素材的积累搭建了有利的平台; 为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铺设了便捷的道路,特别是提高了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今后,在实践中我们还要进一步探讨课前三分钟活动的更深层意义。三、课题研究的指导

3、思想在新课程改革的的背景下,从我校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学情,根据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以及我校学生实际面临的问题,开展语文课前活动,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激励学生广泛的阅读,积累写作素材,促进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提高我校语文教学的质量。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课前三分钟活动内容的研究。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内在规律,合理设计活动内容,使其形成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序列,先调动学生说的积极性,选取简单的内容进行活动,如一分钟笑话,成语语言故事诵读,名人故事等,使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做到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根据学生水平的提高情况,合理规划

4、活动内容,使其有序规范,让学生在初中三年的语文学习中,由浅入深,一步一个脚印的提高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二)、课前三分钟活动形式多样化的研究。目前,我们的活动形式有:一分钟笑话、成语故事、寓言故事、我们进一步研究的是:活动内容的广泛性。引导学生开展语文材料更深入、内容更具挑战性的活动,如妙联趣联搜集、名人故事、生活语文拾粹、趣读、我所了解的诗人或作家、读名著心得、我最喜欢的美文、经典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在实践中探索更多的、为学生喜爱的活动形式。活动形式的层次性。根据学生年龄的增长和学段的提高,活动形式要有适宜的深化和提高。哪种形式宜于前期,哪种形式宜于中期,哪种形式宜于后期;在逐步加深和提高中,

5、形式要进行哪些适度的变化。也是我们要专心研究的。 五、研究的阶段和步骤 本课题研究为期二学年。(2013、92015、6) 1、试行阶段(2013、92013、12) 在我所任课的七(1)、七(2)班试行,试行阶段九月份先开展一分钟笑话展示,开展时间为一个月,十月份开展成语寓言故事展示,十一月份开展名人故事交流,每个内容进行完毕后及时进行反思、总结,探索经验。 2、提高阶段(2015、32015、12)对此项活动进行梳理,包括内容安排的梳理和形式采用的梳理。从2013年3月份即七年级下学期开始探索课前活动更复杂的内容,如故事展演、阅读心得、美文推介、现场评点等,八年级下学期结结束本阶段的探索,组织教研组进行研讨,在全校推广实行。 3、总结汇报阶段(2015、22015、6) 对活动进行系统总结,写出小课题结题论文。召开课题或展示汇报会(内容包括做课、汇报等),请教研组成员进行评议鉴定。六、成果形式1、完成研究成果论文2、编辑“课前三分钟活动”案例精选3、学生总结课前三分钟活动的收获与感受。4、结合学生的中考成绩对活动的效果做出评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