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2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48005294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5.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净沙秋思2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天净沙秋思2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天净沙秋思2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天净沙秋思2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天净沙秋思2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天净沙秋思2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净沙秋思2教学设计.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设计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元曲的体裁常识。2.能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天净沙 秋思。3.从语言角度赏析诗歌,领悟曲中情,提高文学修养。4.理解天净沙 秋思所描绘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情感。教学重点:背诵,理解小令所描绘的意象和表达的情感。教学难点:从语言角度赏析诗歌,领悟曲中情。培养想象、联想,创作能力。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学准备:朗读音频、思乡笛子配乐曲、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ppt3) 41、“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2、”2、席慕容的这首乡愁是老师高中时代最喜欢的一首诗。自古以来,“乡愁”便是中国诗歌史上永恒不变的主题之一。一段思乡字,一首思乡曲,同学们的脑海中可记起了哪些思乡的名句?生:(ppt4)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3、师:“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今天,秋思落到了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散曲家马致远的头上,我们一起学习他的一首小令天净沙 秋思。(ppt5)(师板书)二、 关于作者、文体 。 21、介绍作者。(请生读

3、)(ppt6)马致远:号东篱,元代大都人,著名杂剧作家和散曲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更被时人美誉为“曲状元”。3、关于散曲。(师介绍)(ppt7)散曲是继诗和词之后出现的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形式包括小令和散套两种。小令体制短小,只有一只曲子,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首短词。例如:天净沙 秋思 天净沙:曲牌名 秋思:题目 三、 初读 . 5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ppt8)师:请大家自由吟诵这首小令。(生自由读)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吟诵一遍,读准字词。(生齐读第一遍)强调“藤”字。师:同学们读得真准,但我们的节奏是否

4、到位了呢?听音频,注意朗读节奏和情感。师:按所听到的停顿,齐读第二次。师:大家的节奏都读准了,那我们应该带着一种怎样的情感来读呢?让我们一起品读小令。四、品读(PPT9、10、11、12、13) 15(1)合作探究1.这首小令哪几句是写景?写了哪些景?他们被作者赋予了怎样的色调?2.哪几句是抒情?抒的什么情?有什么作用?(2)展示交流1.生:前三句是写景,写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九种萧瑟凄凉的景物。师:秋景也有很美的,比如说钱塘江的秋潮、香山的红叶、咱们校园的桂花,诗人为什么要选取“枯藤老树昏鸦”呢?这些对表达作者的情感有什么帮助吗?生:这些景都是凄凉萧瑟

5、的秋景,给人一种悲伤的感觉。生:诗人长年漂泊在外,思乡之情浓烈,这些景符合他当时的心情。生:我觉得诗人用词特别精准,他在“藤”“树”“鸦”“道”“风”“马”前加了“枯”“老”“昏”“古”“西”“瘦”这样的修饰词,更能突出诗人悲伤愁苦的感情。师:你真是一个洞察力敏锐的人!一切景语皆情语。正是因为思乡之切才选取这些萧瑟荒凉的秋景。师:那如果你心情很好?你看到的藤是怎样的藤?生:青藤。师:树呢?生:刚刚抽芽的小树,青翠挺拔的,茂盛的,富有生机的,开满花的,结满果子的树师:那你心情好看到的会是乌鸦吗?生:不会,是小鸟、黄莺、小燕子、蝴蝶师:我们经常说“乌鸦嘴”,可见乌鸦这个意象是不太吉利的,人们心情悲

6、伤的时候会想到它们。 那这首小令中的乌鸦在干吗呢?生:由“昏”字可以看出时间已经到了黄昏,乌鸦们都已经回家了。师:乌鸦有家,而诗人却生:无家可归。师:这不禁让老师想起了诗经中君子于役的两句诗“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日暮西山,牛羊们吃完草已经回家了,那远出服役的君子,如何能不思乡呢?师:谁能用散文化的语言给我们描绘这句诗的画面?生:枯老的藤蔓缠绕着老树,黄昏时刻树枝上栖息着刚刚回巢的乌鸦。2.师:家,是温暖的港湾,是最能触动心弦的。于是诗人写下了“小桥流水人家”,这一句又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生:这一句让我想到了,潺潺的流水上,横跨着一座别致的小桥。水边桥边的人家正准备做饭

7、,一缕袅袅炊烟飘出屋外。师:你的描绘很细致,那这样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呢?生:温馨、恬静、和谐、美好.师:这三种景物跟上句给人的感觉截然不同,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生:这是对比,更能衬托出游子在漂泊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生:我觉得这也是乐景衬哀情!师:好一个乐景衬哀情,这样的画面就仿佛世外桃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然而这样的人家却不是诗人的家?怎能不伤心?3.师:所以诗人又回到自身,写下了“古道西风瘦马”这一句。谁能给大家赏析一下这三种景物?生:“古道”是指古老荒凉的道路,说明人烟稀少,诗人很孤独。生:“西风”应该是指的萧瑟凄凉的秋风,有点冷了,更能衬托出

8、诗人内心的凄苦。师:“西风”这个意象在古诗词中多代表萧瑟别离,晏殊在蝶恋花中写道“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还有我们所熟知的纳兰性德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西风悲画扇。”师:那有谁知道马为何而瘦吗?生:因为这匹马跟随主人长年漂泊在外,经过长途跋涉都累瘦了。师:马在颠沛流离中都累瘦了,那主人呢?生:主人也瘦了,因为思念家乡。师:请一位同学为大家描绘这一句的画面。生:孤苦无依的游子骑着那匹因长途跋涉而累瘦的马,迎着萧瑟的秋风,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缓缓前行,他的步伐是那么沉重。4.师:所以诗人发出了怎样的感叹?生:“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师:这两句是什么表达方式?生:直接抒情,抒发了

9、天涯游子漂泊在外的思乡之情。师:这两句抒情,有何作用?生:点明主旨,是主旨句。师: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动情的朗诵这首小令?请大家有感情的朗读这首小令。五、悟读(ppt14) 51.一曲小令,一缕情思,一种意境,你们认为天净沙 秋思中哪个词语最能体现这种情思,这种意境?生:断肠。师:有谁能告诉我“断肠”是什么意思吗?生:心情十分悲伤,悲伤到了极点。师:说起这个词啊,我们还得从成语“肝肠寸断”说起。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传说,在东晋时候,权臣桓温带着宰相乘船,到了江边,他的手下捉了一只猴子。当猴子的母亲看到自己的孩子被捉上了船,她非常着急,于是就沿着江边不停的追赶。当这只母猴打算从一颗大树上跳船而入的

10、时候,她不小心摔死了。宰相觉得很奇怪,于是命人把这只母猴解剖开来,发现她的肝肠都断成了一节一节。后来这个成语就被人们广泛运用,用来形容悲伤至极。2.创作背景。(师介绍)(ppt15)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依的生活。他也因此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师:同学们能背诵这首小令了吗?一起背一背。师:有谁可以默写?(请一个学生上台默写)3.师:这首小令之所以能这么感人,有很多妙处。大家想一想它妙在何处?并用“它妙就妙在”的句式说话。生:它妙就妙在选取了九种萧瑟凄凉的意象。生:它妙就妙在短短的

11、十八个字就刻画了一幅凄凉萧瑟的秋景图。生:它妙就妙在只用“断肠”二字就把游子的思乡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生:它妙就妙在借景抒情。生:它妙就妙在动静结合。生:它妙就妙在押韵。6. 师总结:它妙就妙在化景为情,情从景出。语言凝练,刻画准确。格调清逸,音节和谐。正因为如此,所以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被评为“秋思之祖”。王国维曾评“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之妙境”。(ppt16)六、总结,检测。 3总结:马致远惜墨如金,用萧瑟凄凉的景象渲染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表达了天涯游子的思乡之情。让我们对乡愁又有了更深的体会。 (师对照默写、板书总结,强调。)当堂检测:(ppt17)1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_。“天

12、净沙”是_,“秋思”是散曲的_。2天净沙秋思作者_,是_代著名_作家、_家。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_”。3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_,_,_,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_。体现“思”字的一句是:_。七、拓展延伸 6 仿写一首天净沙 *。(ppt18)八.结束语 1 有一颗心,不管你长大与否,永远替你操着心,那是父母之心;有一扇门,不管你成败与否,永远也不会锁门,那是家的门; 有一条路,不管你走多远,永远也不会忘记它的模样,那是故乡的路。让我们常怀感恩心,不忘故乡情!附:板书设计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写景 枯藤老树昏鸦, 萧瑟 小桥流水人家, 恬静 对比,以乐景衬哀情 烘托 古道西风瘦马。 荒凉 夕阳西下, 抒情 断肠人在天涯。 思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