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能鉴定教材——按摩师 (5).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47994432 上传时间:2024-02-1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技能鉴定教材——按摩师 (5).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职业技能鉴定教材——按摩师 (5).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职业技能鉴定教材——按摩师 (5).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职业技能鉴定教材——按摩师 (5).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职业技能鉴定教材——按摩师 (5).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职业技能鉴定教材——按摩师 (5).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技能鉴定教材——按摩师 (5).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职业技能鉴定教材按摩师第三章按摩的专业知识传统医学中按摩学以医疗为宗旨,以病人为对象,保健按摩是医疗按摩学的一部分,它以保健为目的,对象以正常人为主,主要是通过按摩施术解除人的疲劳,放松肌肉,疏通经络,以达到强身、防病,延年益寿的目的。保健按摩基本手法与医学按摩是相同的,理论也是相同的,都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为了能更好地做到理论指导实践,有必要在学习基本手法的同时,学习一些基础理论,如阴阳、脏腑、经络、穴位、四诊、辨证等知识。这无疑有助于指导按摩施术,为深入学习、提高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一节脏腑经脉初步知识脏腑与经脉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的组成部分。脏腑包括五脏与六腑。五脏是指心肝、脾、肺、

2、肾;六腑是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五脏之外还有一个叫心包络的,实际是六脏,但因心包络是心的外围,它对心脏有保护作用,它的病理变化与心一致,所以习惯上仍称五脏,但当脏腑与十二经脉连属时称六脏。五脏六腑是人体最主要器官,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他的生理活动是以精、气、血、津液这四种物质基础的。这些物质在内脏活动的过程中,不断被消耗,同时又不断得到滋生与补充,以维持机体的生理功能。五脏六腑的功能各有不同,但也有其共同之处。五脏的主要功能是贮藏精气;而六腑则提主持消化、吸收和排泄。所以,心、肝、脾、肺、肾被称为脏,脏含有“藏”的意思;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被称为腑,腑含有“府舍”的意思,

3、即有出有入。五脏六腑通过传统中医理论的经络系统加以联系,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六腑按中医的阴阳学说的理论来归类,五脏归属阴,六腑归属阳。脏腑与经络相连属的规律是:五脏属阴,它连属的经脉叫阴经;六腑属阳,与它连属的经脉叫阳经、经脉循行到手的叫手经,循行到足的叫足经。十二脏腑与十二经脉连属并配上阴阳属性的叫法是: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归纳起来有循行到手的三条阴经,三条阳经;循行到足的也有三条阴经,三条阳经,就是我们常说的十二经脉,也叫手足十二经。另外经络系统中还

4、有八条经脉,称为奇经八脉。这八条经脉,分阴阳,但不与内脏连属,它分别叫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以上八条奇经,只有任脉与督脉上有穴位,任脉行于人体的前正中线上;督脉行于人体背部正中线上。任脉属阴经,督脉属阳经,这两条有穴位的任、督脉与前面提到的十二经脉,合称十四经脉。这十四条经脉是经络系统中的主体,在针灸、按摩的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对指导诊断、治疗具有重要理论价值。第二节十四经络的起止穴位十四经各有循行的路线,每经又有若干穴位,这些穴位统称经穴,经穴总共有361个。各经的起止穴如下:手太阴肺经,左右各11穴位,起于中府穴,止于少商穴。手少阴心经,左右各9个穴位

5、,起于极泉穴,止于少冲穴。手厥阴心包经,左右各9个穴位,起于天池穴,止于中冲穴。手阳明大肠经,左右各20个穴位,起于商阳穴,止于迎香穴。手少阳三焦经,左右各23个穴位,起于关冲穴,止于丝竹空穴。手太阳小肠经,左右各19个穴位,起于少泽穴,止于听宫穴。足太阴脾经,左右各21个穴位,起于隐白穴,止于大包穴。足少阴肾经,左右各27个穴位,起于涌泉穴,止于俞府穴。足厥阴肝经,左右各14个穴位,起于大敦穴,止于期门穴。足阳明胃经,左右各45个穴位,起于承泣穴,止于厉兑穴。足太阳膀胱经,左右各67个穴位,起于睛明穴,止于至阴穴。足少阳胆经,左右各44个穴位,起于瞳子,止于足窍阴穴。任脉经,为单穴,一穴一名

6、,共24个穴位,起于会阴穴,止于承浆穴。督脉经,为单穴,一穴一名,共28个穴位,起于长强穴,止于龈交穴。第三节30个常用穴位的名称、体位一、头面部常用穴位百会(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采用坐位和卧位取穴均可。(效能)开窍宁神,平肝熄风,升阳固脱。(主治)头痛,眩晕,高血压,脱肛等。太阳(位置)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1寸凹陷处。采用坐位,或卧位取穴均可。(效能)疏风止痛,清热明目。(主治)头痛,偏头痛,眼疾,面瘫。阳白(位置)前额、目直视瞳孔正中直上,眉上1寸。(效能祛风,明目。(主治)面瘫,头痛,眼睛疾患等。攒竹(位置)前额眉毛内侧端。(效能)止痛,明目。(主治)头痛,眼疾

7、,眉棱骨痛,面瘫。睛明(位置)闭目,在目内眦角上方0.1寸处。(效能)疏风清热,通络明目。(主治)眼科各种病症,面瘫。风池(位置)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凹陷处,与乳突平齐。(效能)疏风解热,止痛明目。(主治)感冒,头痛,头晕,项强颈痛,眼疾,高血压病。二、胸腹部常用穴位膻中(位置)两乳之间,胸骨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效能)调气降逆,宽胸利隔。(主治)支气管炎,哮喘,胸痛,肋间神经痛,冠心病。中脘(位置)腹部,前正中线,脐上4寸处。(效能)调胃理气,化湿降逆。(主治)胃痛,胃溃疡,慢性胃炎,呕吐,呃逆等。天枢(位置)腹部,肚脐旁开2寸。(效能)疏调脏腑,理气消滞。(主治)急慢性胃炎,肠炎,痢疾

8、,便秘等。气海(位置)腹部,前正中线,脐下1.5寸。(效能)调气机,补虚强身。(主治)腹胀,腹痛,气虚体弱。关元(位置)腹部,前正中线,脐下3寸。(效能)补肾固本,调气回阳。(主治)腹痛,腹泻,痢疾,尿路感染,月经不调,性功能障碍。三、腰背部常用穴位大椎(位置)在背部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之间正中处。(效能)解表通阳,清热宁神。(主治)发热,中暑,疟疾,精神分裂症,呼吸道疾病,颈背部疼痛。肩井(位置)肩部,大椎穴与肩峰连线的2分之1处。(主治)肩背部疼痛,中风等。风门(位置)背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效能)宣肺,疏风,调气。(主治)感冒,呼吸道疾病,肩背部疼痛。肺俞(位置)第三胸椎棘突下

9、旁开1.5寸。(效能)调肺理气,退热。(主治)支气管炎,哮喘,肺炎,自汗,盗汗,背痛等症。心俞(位置)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效能)宁心安神,理血调气。(主治)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冠心病,心跳过速,精神分裂症,背痛等症。肝俞(位置)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效能)利肝胆,清湿热,调气机,明目。(主治)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胃痛,眼痛,肋间神经痛,神经衰弱,月经不调,背腰痛等症。脾俞(位置)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效能)调脾胃,助消化,除水湿。(主治)病,神经性呕吐,肠炎,浮肿,贫血,背腰痛,慢性出血性疾病等。肾俞(位置)第二腰棘突下旁开1.5寸。(效能)调卜肾气,强腰脊,平

10、耳眼。(主治)肾病,腰痛,遗精,遗尿,月经不调,哮喘,耳鸣,耳聋,脱发,腰肌劳损等症。华佗夹脊(位置)第一胸椎起至第五腰椎止,每椎棘突下旁开0.5寸。左右各17个穴。(效能)调理气机,调理内脏机能。(主治)背腰部疼痛,神经衰弱,五脏六腑能失常等。 四、上肢部常用穴位曲池(位置)曲成直角,在肘横纹正中。(效能)祛风解表,清热利湿,通经活络。 (主治)上肢关节疼,瘫痪,麻木,高血压,高烧,过敏性疾病,皮肤病等。合谷(位置)第一、二掌骨之中点。(效能)疏风,解表,镇痛,通络。(主治)感冒,五官科,眼科疾病,面神经麻痹,神经科疾病,各种疼痛等。尺泽(位置)在上肢肘窝横纹上,肱二头肌腱外侧处。(效能)泻

11、肺热,降逆气。(主治)咳嗽,哮喘,咽喉肿痛,臂痛,肘关节疼痛,皮肤病等。内关(位置)伸臂,仰掌,前臂内侧,腕横纹上2寸,两筋之间。(效能)宁心安神,理气镇痛。(主治)心脏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精神障碍,胃痛,呕吐,各种疼痛等。劳宫(位置)手掌中心,握拳时,中指尖处。(效能)清心,泄热。(主治)中风昏迷,心绞痛,癔病。手指麻,掌痛等症。五、下肢部常用穴位环跳(位置)在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3分之1与内3分之2交界处。(效能)利腰腿,通经络。(主治)腰腿痛,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瘫痪,麻木等。足三里(位置)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效能)平肝和胃,降逆和中,通调经络。(主治)肝

12、胃不和,恶心呕吐,胃痛,急性胃肠炎,关节炎,下肢麻痹,半身不遂等。阳陵泉(位置)屈膝,在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效能)利肝胆,清湿热,强筋骨。(主治)肝胆疾病,高血压,偏瘫,下肢麻木,疼痛等症。委中(位置)窝横纹之中点。(效能)泄热清肺,利腰通络。(主治)急性胃炎,呕吐,腰腿痛,坐骨神经痛,关节炎,偏瘫,腰痛,牛皮癣等症。三阴交(位置)内踝尖直上3寸,在胫骨后缘。(效能)健脾化湿,疏肝益肾。(主治)脾胃虚弱,肠鸣腹胀,大便溏泄,消化不良,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阴挺,经闭,不孕,难产,遗精,阳萎,阴茎痛,水肿,小变不利,遗尿,疝气,足痿,痹痛,脚气,失眠。第四节按摩的主要部位一、头面部1、常用经

13、穴百会、神庭、头维、睛明、攒竹、丝竹空、鱼腰、太阳、印堂、听宫、听会、颧、巨、迎香、颊车、地仓、人中、上下关、络却、脑空、翳风。2、作用疏散风邪,开窍止痛,镇静安神,明目益聪。3、适应症适用于头痛头晕、目胀鼻塞、耳聋耳鸣、牙痛及记忆力减退等症,同时能消除头面部疲劳,长期按摩能延缓衰老,保持头发的光泽。二、胸腹部1、常用经穴漩巩、华盖、膻中、俞府、中府、上中下三脘、幽门、气海、章门、关元、中极、天枢、归来。2、作用理气宽胸,调和脏腑,散寒止痛。3、适应症适用于胸腹诸痛、胸闷气短、咳喘、腹胀、便秘、月经不调及相关脏腑的不适症。长期做腹部按摩,有消除腹部脂肪的功效。三、颈部1、常用经穴风府、风池、天

14、柱、天鼎、缺盆、阿是穴。2、作用舒筋活血,解痉止痛,温经通络,消肿散瘀。3、适应症适用于颈椎病、落枕、颈项强痛等症。四、腰背部1、常用经穴大椎、肩中俞、肩外俞、天宗、中枢、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关元俞、命门、阳关、膀胱俞、八。2、作用疏风散寒,行气止痛,温补脾肾,通经活络。3、适应症适用于腰背疲劳、疼痛及相关脏腑不适症,如咳喘、胸痛、胃痛等症。五、上肢部1、常用经穴肩井、肩贞、肩、抬肩、肩、臂、曲池、手三里、内外关、列缺、合谷、神门、劳宫。2、作用舒筋活血,滑利关节,温经通脉,理气止痛。3、适应症适用于上肢及肩部疼痛、麻木、肢体关节屈伸不利及相关脏腑不适症。顺经脉走向按摩可增强上肢力量和各关节灵活性;逆经脉走向按摩可消除上肢肌肉神经的过度疲劳。六、下肢部 1、常用经穴居、环跳、承扶、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