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积极财政政策的风险和防范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47984069 上传时间:2024-01-29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4.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 积极财政政策的风险和防范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最新 积极财政政策的风险和防范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最新 积极财政政策的风险和防范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最新 积极财政政策的风险和防范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 积极财政政策的风险和防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 积极财政政策的风险和防范(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积极财政政策的风险和防范一、积极财政政策的风险不容忽视,必须全面把握任何经济政策都有风险,积极财政政策也不例外。积极财政政策的成效值 得肯定,但风险问题亦不容忽视。作为刺激内需、实施反周期调节的一剂“猛 药”,积极财政政策是以增发国债、扩大财政赤字为代价的,随着政策持续时 间的延长,也面临一系列风险。具体而言,积极财政政策的风险,主要体现在 四个方面。(一)债务风险。迄今为止,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手段,是增发国债、扩大投资。1998年以 来,随着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年度国债发行跳跃式增长,国债余额屡创新 高,债务风险成为积极财政政策最直接、最典型的风险。考察积极财政政策的 债务风险,要注意以下三

2、个问题。1. 国债投资项目的决策与管理风险。19982002年,我国安排的国债项目 总投资规模逾3.28万亿元。总体上看,通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国债投 资效果明显,但在项目决策和资金管理中,也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直接 导致了国债投资风险。比较突出的,一是部分项目决策失误。在国债投资项目 选择上,由于项目决定权和还款“兜底”责任分属于发改委和财政部门,负责 定项目的不承担还款责任,承担还款风险的不参与项目论证,权力与责任不统 一,具体到项目单位来讲只有利益、没有风险,形成了全国上下很强的投资冲 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投资使用分散,建设战线拉长,部分项目因信息不对 称导致决策失误,直接造

3、成国债资金的损失浪费。二是部分国债项目上马仓 促,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如山东境内淮河流域的污水处理项目,在前期准备 工作不具备的情况下,国债资金即已下达,形成了 “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的局面,了国债资金使用效益。三是挤占挪用国债资金的现象时有发生。 从对国债资金的专项核查来看,基本上每一地、每一类项目都有国债资金被挤 占挪用的问题。如在湖北省荆州市界牌河段上江干堤综合治理项目建设中,被 骗取和私分的国债资金达206万元。四是部分国债项目配套资金不落实、不到 位。据国家审计署对9个省的污水处理项目国债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审计,发 现由于地方政府争取项目较多,超出了地方配套的能力,国债项目地方配

4、套资 金的到位率只有60%多一点,银行贷款到位情况也不理想,审计的37个污水处 理项目中,有15个项目未按计划完工或开工;16个已完工项目中,有7个达 不到设计要求,普遍存在配套设施落后于主体工程建设以及运行费用不足等问 题,造成设备闲置,投入的国债资金不仅发挥不出应有的效益,而且使地方政 府背上了沉重的包袱,直接形成了债务风险。2. 国债发行导致的政府综合债务累积风险。考察积极财政政策的债务风险,不能仅看6600亿元长期国债,还要把握好积极财政政策实施条件下我国政 府债务积累的特殊性。19982002年,我国累计发行国债21489亿元,其中, 单纯为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而发行的长期建设国债为66

5、00亿元,占30.7%.同 期,我国国债余额快速积累,由1997年的4565.66亿元上升到2002年的 15640.72亿元。如果仅从6600亿长期国债占同期发债总规模30.7%的比重看, 近年来国债余额的大幅度增长,主要责任似乎不应算到积极财政政策头上。但 如果考虑到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背景,由其导致的债务风险快速积聚倾向 却不容忽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绝大部分年份都有赤字,由于多年连续发 债,加之债务成本较高,从1996年起,我国就已进入还债压力比较大的时期, 每年债务还本付息压力都在1000亿元以上。在这个基础上实施积极的财政政 策,虽然每年因政策本身而发行的长期建设国债只有1000

6、-1500亿元,但由于 债务的惯性增长,却使得每年的发债总规模都在3300亿元以上,2002年更是 创记录地达到5679亿元(见表1)。也就是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增发长期 国债,是在财政连续多年“扩张”基础上的再扩张,是在国家债务积累到一定 程度,开始惯性加速增长时的再加速。19982002年,国债余额增长与长期国 债发行的边际弹性为1.68 (国债余额/ 长期国债),说明积极财政政策的 “边际债务积累效应”较大。更值得注意的是,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发行长期国债,是在国家综合负债 居高不下的基础上增加的政府债务。从名义指标看,2002年我国国债余额占 GDP的比重只有18.3%,赤字率为3%,

7、都未突破国际公认的警戒线,债务风险 好象并不突出。但如果考虑到政府需承担的隐性债务,如各级政府欠发的工 资、粮食系统亏损挂账、国有与国有银行等机构亏空、养老基金空账等,则 “国家综合负债率”至少在70%以上,这一比例已经超过了亚洲许多国家以及 欧盟(60%)和美国(60%)。虽然积极财政政策本身不会导致隐性债务增加或 显性化,但使政府综合债务负担进一步加大。换言之,在国家综合负债居高不 下的条件下,继续增发国债,无疑于火上浇油,债务风险加速积聚的态势不容 忽视。3. 债务风险随时可能引发基层财政危机。评估债务风险向财政危机转化的 可能性,防范财政危机,是我们考察财政政策债务风险的一个重要目的。

8、从上 讲,我国国债负担主要集中于中央财政,如果发生财政危机,应首先表现为中 央财政危机。现在我国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中央政府债誉好,融资成本低, 债务融资的空间还比较大,表面上看积极财政政策引发的债务风险似乎并不突 出。但是,如果分层次地仔细一下地方财政,特别是县乡财政的债务状况,就 可能得出相反的结论。下面是对我国A省2002年政府债务余额的调查(见表 2)。从表中可以看出,2002年A省市级以下(含市级)各种显性负债为741.8 亿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144.18%,其债转贷资金为71.28亿元,占总债务的 9.61% .市以下国债转贷债务相对较轻,但总体债务负担较重,市、县、乡三级 债务

9、负担占本级财政收入的比重分别为135.6%、140.1%、163.2%.如果算上各 种隐性负债,如社会保障欠账、地方金融机构坏账、国有企业潜亏等,地方政 府债务负担可能要翻番。在现行体制下,地方与中央偿债机制不同,中央可以 借新债还旧债,地方无权发债,只能靠自身财力来还。现在地方财政绝大多数 都比较困难,债务包袱重,而国债转贷、国外贷款和化解地方金融风险专项贷 款等又逐步进入还款高峰期,中央不但拿不出足够的钱来给予支持,反而需要 催收债务本息,还不上就扣款,很多地方已因此影响了预算正常执行,出现了 大面积欠发工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出现了财政危机的苗头。因 此,可以断言,将来如果因债

10、务负担过重而导致债务危机,可能最先表现为基 层财政危机。评价债务风险和发债空间,不仅要看中央财政的运行状况,还要 看基层财政的承受能力。(二)经济风险。积极财政政策的调控目标是多元的,对经济的影响也是全方位的。积极财 政政策的风险,除了债务风险之外,还有可能引发“挤出效应”和经济“滞 胀”,形成经济风险。相对于债务风险来说,这些风险在形式上表现得更隐 蔽,滞后性更强,对财政经济的影响也更深远,必须高度重视。1. “挤出效应”风险。对于增发国债是否存在挤出效应,虽然理论界和决 策层大多持否定态度,但也有不少人表示出了很强的担心。笔者认为,虽然挤 出效应不太明显,但完全否定积极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是

11、不恰当的,看积极财 政政策是否存在挤出效应,不能只囿于经济学的经典理论,更要分析我国的具 体情况。我国正处在体制转轨时期,市场机制很不成熟,公共投资排挤私人投 资并不一定以实际利率上升的形式表现出来,还有其它多种形式。其一,由于 商业银行与政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政府发债需要银行信贷和证券市场的支 持,在融资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势必压缩企业或私人投资需求。现在商业银行 存贷差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购买了政府债券,这可以算是挤出效应的一个 标志。其二,通信、邮电、等基础设施领域,仍然存在着严重的行政性垄断, 政府加大对这些领域的国债投资,进一步减弱了私人投资在相关行业扩张的可 能性。其三,市场是有限

12、的,国债投资支持国有企业技术改造和扩大生产,势 必压缩民间企业的市场空间。从上述意义上讲,国债发行必然导致“制度性” 挤出效应。同时,分析积极财政政策是否存在“挤出效应”,不能只看发行的 6600亿元国债,还要看由此吸引调动的其他社会资源。从山东省的情况看, 1998年以来,中央共批准1196个国债资金项目,概算总投资为571.8亿元, 其中:国债资金130.4亿元,银行贷款资金219.2亿元,其他建设资金222.2 亿元。国债资金和银行资金的配套比例为1: 1.68.如果按此比例来推算,全国 3.28万亿的国债项目总投资,至少需要银行配套贷款1.23万亿元。商业银行 向国债项目提供贷款,无形

13、中势必减少和压缩用于民间长期投资的贷款。换言 之,发行国债本身可能没有挤出效应,但国债项目投资向银行贷款会与民间竞 争资金。总之,国债投资到目前为止,虽没有产生大的挤出效应,但并不意味 着没有挤出效应的风险存在。随着积极财政政策的中期化倾向,如果国债规模 超过一定限度,加剧了资金供求矛盾,挤出效应产生的可能性是随时存在的。2. “滞胀”风险。20世纪上半叶,西方发达国家依靠凯恩斯的经济政策走 出了经济萧条。然而从60年代开始,凯恩斯经济政策的负面效应逐渐显现,出 现了令人头疼的“滞胀”现象。积极财政政策与凯恩斯的经济政策道理相同, 现在这个政策已延续5年,至今尚无“撤火”的苗头,是否也会导致“

14、滞胀”,的确应引起人们的重视。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看,“滞胀”现象之所 以发生,主要是人们的需求减弱,有效需求增强。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还比 较低,收入水平低、有效需求不足是主要矛盾,不存在导致经济停滞的主客观 因素。只要进一步改善供给结构,扩大和培育内需,经济还有很强的增长潜 力,近期内不会发生经济停滞。但是,由于连续多年出现财政赤字,通货膨胀 的风险却不容忽视。按照货币主义的观点,上世纪70-80年代西方国家发生的 通货膨胀,主要是因为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所引起的货币过度发 行。货币过度发行的直接诱因之一,则是持续的财政赤字。对于我国而言,改 革开放以来财政赤字已司空见惯,特别是实

15、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财政赤字更 是成倍增长。在今后可以预见的35年内,财政赤字还会保持一定规模。一旦 国债规模达到一定程度,人们对政府的债信发生怀疑,政府通过国债实现不了 预期的收入,那么就只有靠铸币税来筹集资金,最终结果无疑会导致恶性通货 膨胀。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都曾因持续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而出现过通货膨 胀。随着国债发行规模的增加,我国出现类似问题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特别 是目前国有企业改革尚未到位,真正的激励约束机制还没建立起来,“投资饥 渴症”的内在动因尚未根除,银行自身的贷款风险约束机制稍有松动,类似于 19921994年时期的投资过热和恶性通货膨胀就有可能出现。我国目前正处于 经

16、济起飞阶段,正值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对通货膨胀要高度警惕。(三)社会风险。积极财政政策作为一项反周期的调控措施,虽然其着力点主要是在经济领 域,但由于政策内容多,也涉及到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因 收入分配政策调整而引发的社会稳定问题。为培育和扩大内需,我国自1999年 起连续3次上调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并于2001年年底全面实行了 “年底双 俸”奖励政策,使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月工资水平翻了一番还多。城市“低 保”和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标准也相应提高。单纯地从宏观调控的需要来 看,这项政策的原则和方向无疑都是对的,启动消费的效果也很显著。但由于 各地财力状况不平衡,有些地方特别是县乡基层,并没有把政策全部落实到 位。比如我国东部某省,由于财力不足,60%以上的乡镇无力全额执行增资政 策,该省西部欠发达地区90%以上的乡镇没有执行增资政策,地区之间的收入 差距拉大。有些地方的工资标准虽然临时长上去了,却不能保证及时足额发 放,干部职工很有意见。另外,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企业职工收入原本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