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福地块支路十四(红普路-规划支路十七)道路工程受理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47983669 上传时间:2023-10-2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6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福地块支路十四(红普路-规划支路十七)道路工程受理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普福地块支路十四(红普路-规划支路十七)道路工程受理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普福地块支路十四(红普路-规划支路十七)道路工程受理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普福地块支路十四(红普路-规划支路十七)道路工程受理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普福地块支路十四(红普路-规划支路十七)道路工程受理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普福地块支路十四(红普路-规划支路十七)道路工程受理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福地块支路十四(红普路-规划支路十七)道路工程受理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doc(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普福地块支路十四(红普路-规划支路十七)道路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简本第1章 项目概况1.1 项目由来根据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为“南拓、北调、东扩、西优”。江干区普福社区位于城市东扩的走廊上,紧邻城市东扩的重要纽带德胜路,是主城区通往下沙城、临平城的重要枢纽。普福村位于江干区科技园的南侧,周边产业发展较为成熟。而普福村东侧的浙江省大学科技园也进入加快发展阶段,已获批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挂牌。随着市政府的城市东扩的战略实施以及江干区“一城四区”产业布局发展,科技园区已成为江干区产业集群和工业集聚发展的主要载体和动力,经济活力获得较大的释放。目前园区已成为江干区产业集群和工业集聚发展的

2、主要载体和动力。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建成区的不断扩大,周边交通的不断改善,普福社区的战略位置愈发重要。规划支路十四位于杭州市江干区普福社区内,西起规划支路十七,东至红普路,路线长510m,红线宽24m,设计时速30km/h,路面均采用低噪声沥青混凝土路面,项目属城市支路。1.2 项目地理位置本工程用地为江干区普福社区,本工程周边主要为已建、在建及规划农居点。5普福地块支路十四(红普路-规划支路十七)道路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简本第2章 工程内容2.1 项目名称、性质与建设单位项目名称:普福地块支路十四(红普路-规划支路十七)道路工程项目性质:新建。建设单位:杭州市江干区普福社区综合改造指挥部。2.

3、2 规模、总投资及道路全长约510m,红线宽24m,用地总规模为1.7998公顷,均为建设用地。工程涉及小型桥梁1座(跨越六号港,规划宽度20m),敷设雨污水管道、给水、电力、通信、燃气管等;项目总投资2472万元;工程建设期为24个月,预计2011年3月交付使用。2.3 工程概况2.3.1 技术标准及设计参数1道路等级:城市支路。2设计车速:V=30km/h。3道路红线宽度:24m。4设计荷载:道路路面:BZZ100型标准轴载。桥梁:采用城A级;人群荷载:4KN/m2。5路面类型及设计年限:低噪声沥青混凝土。沥青砼面层设计年限:T=15a。2.3.2 平面设计工程位于杭州市江干区普福社区内,

4、西起规划支路十七,东至红普路,路线长510m。2.3.3 横断面设计1设计原则(1)道路横断面布置形式,各组成部分尺寸比例应按道路类别、级别、计算行车速度、设计年限的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交通量和人流量、交通特性等因素统一安排,以保障车辆和人行交通的安全通畅。(2)考虑道路绿化景观及管线敷设等因素,既要提高道路利用率,又要提高道路绿化率,综合考虑施工、管理及维修等因素。(3)断面形式有利于与区域规划道路相接,满足辐射区域的交通组织要求。2横断面设计考虑到该道路两侧都为农居安置房,其主要功能为服务于两侧农居点,车流量小,行车速度要求低,故设计考虑采用机非混行的单幅路横断面形式。断面布置为:4.5m

5、(人行道)+15m(机非混行车道)+4.5m(人行道)24m。规划支路十四道路标准横断面2.3.4 路面及纵断面设计1路面设计本工程路面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低噪声路面),机非混行车道路面结构:4cm AC-13C细粒式沥青砼+乳化沥青粘层(0.5kg/m2)+8cmAC-25C粗粒式沥青砼+乳化沥青封层(1kg/m2)+30cm5水泥稳定碎石+20cm级配碎石,总厚为62cm。人行道路面结构:6cm荷兰砖(20x10x6)+3cmM10水泥砂浆+15cmC20水泥混凝土+5cm碎石,总厚为29cm。2纵断面设计道路纵坡最大为1.50%,最小纵坡为0.3%。2.3.5 交叉口设计与其相交道路均采

6、用平面交叉,信号灯控制,采用“右进右出”交通组织形式并设置掉头专用车道。2.3.6 公交停靠站工程不设公交停靠站。2.3.7 排水设计1排水体制:采用雨、污完全分流制。雨水根据道路设计纵断高差,采用分散排放原则,就近排入附近河道。2污水管走向基本根据道路竖向高程,以满足污水管重力流的原则布置的,以六号港为界,一路排入已设计的红普路污水系统,另一路排入普德路污水系统,最后排入德胜路现状污水系统,最终排入城市污水处理厂。2.3.8 管线综合设计管道布置原则:次管让主管,小管让大管,有压管让无压管等;同时本工程设计的雨、污水管道之间的竖向交叉作了综合处理,标高上尽量错开布置,满足管线综合规范要求。本

7、道路综合管位的具体布置如下:雨水管位于道路中心线处;污水管位于道路中心线南侧5.5m处;给水管位于道路中心线南侧9.0m处;燃气管位于道路中心线北侧9.0m处;电信管位于道路中心线北侧10.5m处; 电力管位于道路中心线南侧10.5m处。2.4 工程建筑材料、来源及运输条件工程所需建筑材料均采用外购车运,沥青混凝土采用外购成品,不设拌和站。2.5 工程土石方及弃渣方案工程全线填方大于挖方,挖方全部回填于工程,分类回填,不能及时回填的(主要为工程区绿化用土)堆放于临时堆土场,并采用薄膜覆盖、干砌石挡墙及排水沟等防止水土流失。桥梁工程弃渣就近填于桥位两侧泥浆池中,经脱水后回填。工程不设弃渣场。2.

8、6 工程占地情况及拆迁方案用地总规模为1.7998公顷,规划均为建设用地,不涉及基本农田。根据调查,道路压线现状主要涉及闲置地、农居、菜地、企业、水塘等,用地均属普福社区。本次工程建设拆迁只涉及道路穿越的建筑,主要为2户农居及1家企业部分建筑,拆迁后农居安置工程附近在建农居集中区、已建农居集中区或规划农居集中区,工程不涉及管线迁移。工程沿线无古树名木及国家保护动物。普福地块支路十四(红普路-规划支路十七)道路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简本第3章 周围环境概况3.1 周边环境质量现状3.1.1 空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根据监测结果,所有监测指标日均值未出现超标情况,各指标日均监测值超标率为0,SO

9、2、NO2、PM10及CO日均浓度均低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二级标准限值。因此,项目所在区域环境空气质量较好。3.1.2 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由监测数据可知,6号港监测断面水质pH值达类,DO达类,其余指标NH3-N、CODMn及TP均为劣类。项目拟建地附近地表水质较差,分析主要原因为水体水质受沿线农业面源及生活污染源的影响。3.1.3 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根据监测结果,各测点昼、夜间噪声均符合GB3096-2008声环境质量标准中的2类标准要求,项目拟建址区域声环境质量良好。3.2 保护目标确定根据现状调查,工程两侧以现状农居、在建农居集中区、已建农居集中区及

10、部分工业企业等为主,现状农居正在实施拆迁改造,根据调查了解,本工程投入使用前工程红线两侧200m范围内现状农居均将拆迁完毕,拆迁后农居主要安置在附近规划居住用地内,区块根据规划,工程沿线规划主要为居住、商业经融等用地,本环评主要保护目标考虑在建农居集中区、已建农居集中区及规划农居集中区,工程主要保护目标见表3-1。表3-1 本工程沿线两侧主要保护目标序号坐标位置(m)保护目标名称第一排建筑与道路中心线距离(m)第一排建筑离道路红线最近距离(m)第一排200m内建筑物与道路关系敏感性描述备注户数人数户数人数1环境空气及声普福一期574544132200600道路南侧居住已建,集中住宅区,共5幢(

11、3幢11层、2幢7层)2普福二期18644132120360道路北侧居住在建,集中住宅区,共6幢11层3规划三期186规划3幢17层设计入住2758人道路北侧居住规划,沿路均17层4规划四期3220规划3幢17层设计入住2420人道路南侧居住规划,沿路均为17层,间隔规划小区绿化带5水环境保护目标六号港水质类别:类;与道路关系:被跨越;河面控制宽度:20m;通航要求:无。13普福地块支路十四(红普路-规划支路十七)道路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简本第4章 环境影响预测主要结论4.1 空气环境影响预测结论本项目建成通车后路面段CO对周围空气环境影响较小,而NO2对周围空气环境有一定影响,交通流量越大

12、,影响越大,根据预测结果,工程废气对周边环境影响实现达标。4.2 水环境影响预测结论一旦发生突发性事故,只要处理得当,可以避免因事故引起的有毒、有腐蚀性化学品泄漏而造成对周围环境的污染。4.3 声环境影响预测结论根据预测结果,各敏感点各预测年份夜间等效声级值在叠加本底噪声后基本都能符合2类标准要求,与现状相比,噪声级增加不大,基本能维持声环境质量现状。4.4 生态景观影响本项目水土流失主要为建设期与试运行期两个阶段。从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流失主要发生在建设期,一方面,因工程占地、堆置、损坏了原有的地势、地貌;另一方面,在施工过程中的土石方开挖、挖方临时堆置等都易造成水土流失。在工程试运行期,基

13、本工程、绿化等已相应完工,水土流失现象基本控制在允许水土流失强度范围内。工程建设期是本工程水土流失防治的重点时期。普福地块支路十四(红普路-规划支路十七)道路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简本第5章 污染防治对策及经济技术论证5.1 建设期的污染防治对策1噪声(1)尽量选用先进的施工工艺和机械,并加强施工机械的维修、管理,保证施工运输车辆及施工机械处于低噪声、高效率的良好工作状态;(2)夜间施工必须取得环保部门的批准,对靠近敏感点区域如住宅时应避免夜间施工。夜间施工经审批后,出安民告示、告知市民施工时间、内容,以求得市民的谅解和支持。2空气(1)施工物料堆应当采取遮盖、洒水、喷洒覆盖剂或其他防尘措施;

14、(2)必须配备足够数量的洒水车,做到对施工便道和未完工路面经常洒水,保持路面湿润,抑制道路扬尘污染;(3)施工产生的建筑垃圾、渣土应当及时清运,不能及时清运的,应当在施工场地内设置临时性密闭堆放设施进行存放或采取其他有效防尘措施。3污水(1)为了防止筑路材料(如碎石黄沙、水泥等)遇暴雨冲刷进入周围水体和下水管道,应建立临时堆放棚;(2)施工过程可能产生泥浆废水,要求在施工现场设置混凝沉淀池,经加药沉淀后,泥浆循环使用,多余部分要求达标排放附近河道;(3)施工营地设置需远离水体,施工人员的洗涤废水和生活污水需设简易化粪池进行处理,处理后的废水由当地环卫部门清运,避免直接排放污染水体,确保附近河网

15、的水质不恶化;(4)在进行工程的施工招标时,应将以上的施工期污染防治对策列入招标合同内,以便环保部门、建设单位及有关部门及公众进行施工期的环保监督。5.2 运营期的污染防治对策1噪声污染防治对策噪声的污染防治是一个总体工程,从最初的环境规划,到工程设计、管理、到最后的污染防治,是一个整体的防治系统,只有各个环节均做到良好的控制,道路沿线的噪声影响才可达到最低限度。(1)执行杭州市环境噪声管理条例:行驶的机动车辆,必须保持技术性能良好,部件紧固,无刹车尖叫声;必须安装完整有效的排气消声器。行车噪声要符合国家机动车允许噪声标准。在市区行驶的各种机动车辆,喇叭正前方2米处声级不准超过100分贝,禁止使用气喇叭。夜间行车以灯光示意,禁止鸣喇叭。在任何时间内,不准用喇叭叫人、叫门。消防、救护、警备、工程救险等特种车辆警报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