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理美食土特产等.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47982950 上传时间:2023-01-20 格式:DOC 页数:60 大小:7.5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会理美食土特产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会理美食土特产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会理美食土特产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会理美食土特产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会理美食土特产等.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会理美食土特产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会理美食土特产等.doc(6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史文化名城-会理简介 会理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正南端,处于攀西资源开发区腹心,西连攀枝花,南与云南省昆明市和楚雄州相邻,扼川滇要冲,自古以来就是川西南与滇西及南亚商贸往来周转重地,为古丝绸路必经要塞,素有“川滇锁钥”之称。全县辖50个乡镇,304个行政村,幅员4522平方公里,总人口43.3万。会理历史悠久,始建于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称会无县属越嶲郡,晋为越嶲郡治,唐、宋时设会川都督府、会川府,元为会川路,明为会川卫,清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改为会理州,民国二年(1912年)改州为县,始称会理县。会理县是省政府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首批对外开放县。县城大量

2、的明清建筑、寺庙、四合院的民居,老城的钟鼓楼、城南白塔山文塔,成为会理悠久历史文化的标志。会理的本地方言、民风民俗、各类小吃,受川滇文化交融,既有川味,又具滇风。1935年5月中央红军巧渡金沙江,在会理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为会理人民留下了长征精神的宝贵财富。会理地处攀西资源开发腹心,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国土资源富集,全县有耕地62.68万亩,其中中低产田土38.2万亩,另有可供开发宜农非耕地30万亩。光热资源十分丰富,光照强(年均日照2388小时),热量丰富,年温差小,无霜期长(241天),立体气候特征明显。粮食主产水稻、玉米、小麦、洋芋;经济作物以烤烟、石榴、蚕茧、甘蔗、早市蔬菜等为主。畜产

3、品中的黑山羊、乌骨鸡、瘦肉型猪、黄牛等具有很大的开发价值。另外,矿产资源、农业资源、水能资源、生物资源、旅游资源富集,素有“聚宝盆”、“攀西明珠”美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县委、县政府坚持不懈地打基础、立支柱,综合开发地上地下资源,逐步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不断增强县级经济实力,初步形成了“一个基础(粮食)、五根支柱产业(烟、桑、果、畜、矿)的经济结构。”1999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11.57亿元;工农业总产值18.04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0.73亿元,农业总产值73070万元。粮食总产量4.106亿斤;蚕茧产量5800担;石榴总产量4311.4万斤;年末各类牲畜存栏119.8万头(

4、只);肉类总产量4.34万吨;畜牧业总产值2.5亿元;乡镇企业总产值15.72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720万元;基本建设新增固定资产8691万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627万元;财政收入11786万元;年末各类存款余额83562万元;城乡居民储蓄余额61010万元;各项贷款余额45803万元;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932元。会理县“十五”期间发展目标是:全县国民经济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和结构调整取得初步成效,特色优势产业初步形成,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奠定基础,成为攀西

5、地区山川秀美和具有区域特色的经济强县,实现撤县建市。具体目标是: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12.73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21.0亿元(90不变价),年均增长10.5%;财政收入由2000年的1.3亿元增加到2.0亿元,年均增长10.8%;工农业总产值达到33亿元,年均增长10.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50元,年均增长150元以上。“十五”期间,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内,总人口控制在44.6万人以内。会理饮食文化会理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很有地方特色。(一)会理境内还居住有不少其他民族,大家和睦相处,共同生活。饮食文化习俗,通过融和、交流、改进已是大同小异了。对于主食品本着地方主产

6、原则:高山区以荞麦、玉米、马铃薯、豆类为主的主粮,每户人家必备有“火塘”,上悬“铁鼎锅”,下设“铜锣锅”,煮食非常方便;平坝河谷地区,主食大米、豆麦、红苕等。加之还有生长在山区、半山区的多种菌类植物、果品等;还有本地特产黑山羊、黑肉鸡、黑猪、鸭鹅等。也还有盛产干河、池的多种鲜龟;更有每年自养的猪肉,加工腌制腊肉、火腿、香肠、封肝等。居家还有各种晒储的多种干菜(干蕨苔、干绑菜),以及坛装泡菜等。这些产品为本地发展饮食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二)会理饮食,习惯于每日两餐制。实际为达到吃饱吃好的目的,往往是五餐制,(即是另加“过早”、“过午”、“宵夜”)。农村忙时有的竞吃到六餐以上。旅客行人

7、在沿途遍布的小食摊点也可以吃到各种食品,绝对不会受到饥饿。 (三)会理素有好客的良好风俗,宴客无虚意,每办必求丰盛;宴席多种,花样百出,民国时期,专职厨师,仅城区就多达五六十人,另有长于此道的准厨师人员更多,从事饮食业的人数,如加以统计,当是成倍增加。而饮食尤为注重质量,饮食业要亮招牌,厨师要显手艺。概括言之可用精良二字表达。 (四)会理食品,素宗川味,与毗邻云南口味迥异。重在选料配菜,色调鲜明,用炒、煎、干烧、熏、泡、爆等方法为主,讲究色、香、味、形,以味多、广、厚自成一系而著称,注重“七味” (甜、酸、麻、辣、苦、香、咸)“八滋” (干烧、酸、麻、辣、鱼香、煸、怪味、椒麻、红油)。要做到这

8、些厨师必须具有“红案” (切、炒)“白案” (做麦面糕点)双重手艺,“叨”要学会美化刀法(食品雕刻便成为供欣赏的艺术品),斩切刀法(切、批、片、斩、剁、削、劈、剖、削等二十多种刀法),还必须学会推切、拉切、锯叨、铡切、滚刀切等手法,处理食品时视需要片(推刀片、斜刀片、反刀片、滚刀片)丝(头粗丝、二粗丝、细粗:丝、麻线丝、银针丝)丁(小方块)块(菊花块、荔枝块、梳子块等)。煎炒时要掌握好火候,保证食物的色香味。白案师付要掌握发面、拌馅,加油抓酥、要能使食品皮薄馅大汁多,肥而不腻,清香可口。 (五)会理食品加工器皿是以铜、铁为主,几乎每户人家都离不开铜、铁原料的制品(铜锅、铜炖缸、铜炖钵、铜罐、铜

9、吊锅、大铁锅、小炒锅等)另外还普遍使用衫木甑、木甑作为蒸饭器皿,还有衫木片蒸笼,也有用铜锅、铜罐煮饭的。盛食品用兵一般用本地烧制的白瓷或土陶碗、钵等,置办筵席讲究用江西产瓷器,最少得用本地产白瓷器皿,因此有出租碗行业,城区就多达五六户,每遇喜庆、婚丧筵台多时,可以租到两百多桌器皿碗、铜缸钵、钢酒器等)也还可以租借到桌椅板凳,由此可以看出极盛景象。 (六)会理粮食制品主要有大米制品饵快、米粉;糯米制品干糍把等。饵快起源于云南,流入会理后,已成为民众喜欢的食品之一。但饵快制作必须选择米质为前提,某些品种的米制不成饵快。此外还有水质等因素,会理饵快南区的最好(松坪关),县城老街乡一带(高炼堡)较好,

10、向北走过了益门乡就制不成了。米粉造型粗壮,与云南东北部一带相似(昭通附近诸县),食用只是口感好,不甚入味。至于其他好粮食制品还比较多,以后当祥加列出。 (七)面粉制品种类更多,不少食品可以反映出来自四面八方的制作方法和饮食习俗,南北各省的面点的特点都能体现出来,后面在详述食品品种时就能看到。 (八)会理饮食文化除食品外,还离不开与之关系密切的酒。我门从民国时期的情况看来,当时城乡烤制白酒的酢房竞多达数百所。烤制原料用高梁和玉米,以纯度高的蒸馏白酒为最好(俗称“升酒”)。大约在民国二十五年以后贵州人李化成从云南来,于今大北街开设“九重春”酒店,开始传入“肥酒(后称竹叶青)”“香花酒”(桂花酒”)

11、,群众非常喜爱,从此广为流传遍及各乡村。经营酒业的店户遍布各地,民国中期的统计数字显示仅就城区而言就有100多家。可以说城乡酒店林立了。再从烤酒业的发达相应的是小食品行业也发达(有酒店必备有各种咸腊食品,最少也需备有糕点、瓜子,花生之类食品)。 从以上一些琐碎材料的追述,不难看出会理在饮食文化 发展过程的痕迹,充分反映了一段时期物阜民丰的景象。当然在封建统制阶级压榨下的另一面,广大群众遭受到重重剥 削的悲惨情况绝不能忽视它,本文仅就饮食文化而言,只能作一些历史事实的追述,是非功过就不能主观评说了。为更进一步表明会理饮食文化发展的演变情况:下面再分类组织一些琐碎资料提供参考。会理老城的人文情怀会

12、理县城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最南端,湍急的金沙江成为川滇两省的自然分界线,会理便在岸边与云南省昆明市禄劝县隔河相望,历史久远。散落的古风,丽日下的沧桑 会理在历史上是川滇文化的交融地带,先秦两汉时期,这里曾是古蜀先民迁徙的途经地,有不少人与当地土著融合形成了新的民族。历经中原文明与南昭文明、大理文明的影响,会理成为多元文化的荟萃之地。 钟鼓楼在阳光下琉璃瓦发出些炫目的光,是想让人慨叹它的雄姿吧!这钟鼓楼稳稳地在老街正中,十字形的通道分别通向东西南北四条老街,那些青瓦木椽的老街笔直而悠闲地向四个方向延伸,没有一丝犹豫的迹象,仿佛每一个方向都有它精彩不容回首的执著。中国的古典建筑历来讲究风水,清朝以前

13、原本没有这钟鼓楼,清雍正十二年为了弥补传统建筑文化上的“中轴空虚”而在城中心的十字大街专门修建了这一豪华建筑,形成了以钟鼓楼为中心的穿城三里三的四面对称格局。而南北中轴线又是交通商埠要塞,因而更多的房屋商铺多集中于此,有四街三关二十三巷,形如棋盘,直到今天,仍是古建筑保存最多的两条街。 科甲巷与西城巷是最有特色的两条小巷。西城巷里面的建筑大多为清末民初的建筑,那些青石板路面上尚存有当年南丝绸之路马帮留下的蹄痕,现在作为居委会的一户院落的门特有意思。两扇对开的黑漆大门写着两个“忠”字,一看便知是文革的产物,而那黄色油漆下隐约透出的图案让人不由得将脖子伸得老长,凑上去一看,是浮雕的门神。在那个特殊

14、的年代里,若非上面的黄色“忠”字罩着,可能早就付之一炬了! 巷口的牌楼栅门也一样的完好。这个地方的古建筑怎么就没有遭到更大的破坏呢?不像其他一些老城,这些所谓封建社会的东西早就被当作“四旧”给破了。 从那特殊年月蹒跚着走到今天的老巷子,却再度在经济的浪潮中有些按捺不住而与时俱进了,卷帘门、钢混建筑开始逐渐蚕食着这里的一些雕梁画栋,下次来到会理会不会全用各色瓷砖来列队相迎呢?民众的意识是否真能意识到古城需要什么和不需要什么呢?钢筋与瓷砖就果真比那些古朴四合院好吗?残留的院落,固守的往日家园 一路在南街北街西城巷的院落里转悠,不时打扰一下当地居民的清静,没想到会理人是那么的友善,即便他们正在用餐也

15、会忙着给我们拿凳子,似是有朋自远方来。细细观察老城的院落,看到了有些厚拙的北方四合院落,有一进二进三进的,最后在一抹夕阳染红天际的时候走进了科甲巷。这里最大的吴家大院是那种四合五天井的隔局,今天住着28户人家,可以想象当年的吴家是多么的风光。据说吴家的祖上出过翰林,因而有一块匾大夫第,平日里由主人收了放在家里,逢着节庆才拿出来张挂在大门上方,彰显一门的文士风采。 这些院落大多是清代建筑,有消防池,无一例外的是都有或名贵或低贱的各种花草,猫狗蹿上蹿下,极有生活情趣。一些人家的房檐屋脊可以见到方斗、替木等宋明遗风。 杨家大院进门的板壁上写着一米见方的“善”字,那些透雕的门窗几近完好,正在思忖间,正

16、在吃晚饭的一位阿姨走了出来,问着我们的来处,三两句寒暄后我们便问及这大院的来历。 阿姨姓杨,这里是她家祖上的房屋,后来分了一些给外姓人家,她说以前这院子更大,有巷道一直通到街上。那时她家还有四个门面,原来也住着好几十户人,她是长房的,便留在这祖上传下的院落里。“文革”时,为了不被红卫兵们破了四旧,便用报纸黄泥将那些雕花一一糊了起来,这也包括那个大大的“善”了。 停停走走,会理古城中的粤省会馆、文昌宫、城隍庙戏楼都看了个精彩。逢着春节,宣传部的人会在老街上抄写对联,完了评奖。相信这里不是春节冷清而圣诞热烈,相信这里的古迹会相伴我们的青春走到我们长眠的时候。 出科甲巷不远便又是钟楼,现仅存的北门从青灰色的记忆色彩里透出昔日的威风,厚达十米的城墙坚固异常,与钟楼在蓝天下遥相辉映,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