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设计高中语文应用体验之旅专题三历史的回音第9课六国论同步练习苏教版必修2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47982325 上传时间:2022-08-2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维设计高中语文应用体验之旅专题三历史的回音第9课六国论同步练习苏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三维设计高中语文应用体验之旅专题三历史的回音第9课六国论同步练习苏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三维设计高中语文应用体验之旅专题三历史的回音第9课六国论同步练习苏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三维设计高中语文应用体验之旅专题三历史的回音第9课六国论同步练习苏教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三维设计高中语文应用体验之旅专题三历史的回音第9课六国论同步练习苏教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维设计高中语文应用体验之旅专题三历史的回音第9课六国论同步练习苏教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维设计高中语文应用体验之旅专题三历史的回音第9课六国论同步练习苏教版必修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资料为共享资料 来自网络 如有相似概不负责【三维设计】高中语文 专题三历史的回音第9课六国论应用体验之旅 苏教版必修2 (时间:40分钟分值:55分)一、基础巩固(25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暴秦之欲无厌厌:厌恶B思厥先祖父 厥:其,他们的C洎牧以谗诛 洎:及,等到D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殆:几乎解析:A项,厌:同“餍”,满足。答案:A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B. C. D.解析:A项,以:介词,因为/介词,凭借、用;B项,之:代词,指奉秦之物/助词,的;C项,则:副词,就/连词,那么;D项,而:均为转折连词。答案:D

2、3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李牧连却之B盖失强援,不能独完C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D始速祸焉解析:A项为动词的使动用法,B、C、D三项均为形容词作动词。答案:A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思厥先祖父然后得一夕安寝可谓智力孤危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胜负之数,存亡之理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A BC D解析:古义:那实际上。古义:祖辈、父辈。古义:这样,以后。古义:智谋和力量。古义:不去采取行动。古义:旧事,成例。答案:C5.下列句子,句式与“洎牧以谗诛”相同的一项是 ()A赂秦而力

3、亏,破灭之道也B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C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D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解析:C项与例句同,都是被动句。A项,判断句;B项,状语后置句;D项,状语后置句。答案:C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4分)译文: _(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3分)译文: _ (3)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3分)译文: _答案:(1)比较一下秦国(由于六国行贿而)得到的土地与战争取胜得到的土地,它的实际数目要多到百倍;六国(由于贿赂秦国而)失

4、去的土地比他们由于战败而失去的土地,它的实际数目也要多到百倍。(2)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是有限的,贪婪的秦国的欲望却是没有满足的,奉送得愈是频繁,(秦国的)侵犯也就愈是急迫。(3)如果以偌大的天下,采取下策而追随六国灭亡的旧例,那就又在六国之下了。二、阅读鉴赏(20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1题。六 国 论苏辙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

5、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夫韩

6、、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方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7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窃怪天下之诸侯怪:怪罪B则韩、魏之附秦故也 附:归附C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摈:抵制D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背:背弃解析:A项,“怪”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7、可译为“感到奇怪”。答案:A8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B.C.D.解析:C项均为“的”。A项前者为“凭借”,后者为“来”;B项前者为“却”,后者为“而且”;D项前者为“对”,后者为“认为”。答案:C9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可以用来阐述“六国灭亡原因”的一项是()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不知天下之势也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A BC D解析:是作者的看法;是不灭亡的办法之一;是结果。答案:D1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和苏洵的六国论都是史论文,本意都不在悲叹六国的灭亡,而是借古讽今,讽谏当朝统治者

8、要以六国为鉴。B对秦国来说,韩、魏之所以重要,在于这两个国家是秦国进攻各国的交通要道。C在作者看来,六国如能团结一致,共同抗秦,就能得以共存了。D本文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增强了文章论辩的力量。解析:B项,对秦国来说,韩、魏之所以重要,不仅仅在于这两个国家是秦国进攻各国的交通要道,还在于如果越过韩国、穿过魏国去进攻另一国的国都,韩、魏从背后乘机攻打,就非常危险了。答案:B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4分)译文: _(2)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

9、其间矣。(4分)译文: _答案:(1)舍弃小小的韩、魏,(让其)去抵挡如狼似虎的强大的秦国,他们怎么能不屈服并投入秦国的怀抱呢?(2)秦国军队不敢越过韩、魏来觊觎齐、楚、燕、赵四国,那么,齐、楚、燕、赵四国就能凭借这种形势使自己得以保全了。参考译文:我曾经阅读史记的六国世家,私下里感到奇怪的是,天下的诸侯国凭借五倍于秦国的土地,十倍于秦国的民众,全力向西攻打崤山西面方圆千里的秦国,最后竟然不能免于灭亡。我常常对这个问题深思远虑,认为一定有可以使他们保全自己的策略。因此未尝不责怪当时六国那班谋臣,他们对于祸患的考虑粗略,谋求利益的眼光太短浅了,而且不能明察天下的形势。秦王与诸侯争夺天下的地区,并

10、不在齐、楚、燕、赵,而是在韩、魏的区域;诸侯与秦国争夺天下的地区,也不是在齐、楚、燕、赵,而是在韩、魏的区域。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之患。韩、魏两国阻塞着秦国的往来要冲,掩护着崤山以东的各诸侯国,所以天下最重要的地区,没有比得上韩、魏两国了。从前范雎在秦国受到重用时,就建议收抚韩国;商鞅在秦国受到重用时,又建议收抚魏国。秦昭王没有得到韩、魏的归顺,就出兵攻打齐国的刚、寿地区,范雎把这看做是值得担忧的事情。那么秦国所顾忌的是什么,就可以看得清楚了。秦国对燕、赵两国用兵,对它来说是危险的事。因为越过韩国、穿过魏国去进攻另一国的国都,前面将遇到燕、赵两国的抗击,而韩国和魏国就会乘机攻

11、打它的后方,这是非常危险的行为啊。然而秦国攻打燕、赵两国时,不曾担心韩、魏会从后面袭击,这是韩、魏都已归附了秦国的缘故。韩国、魏国是各诸侯国的屏障,却让秦国军队能够往来其间,这难道是明了天下的形势吗?放弃小小的韩、魏,让它们去抵挡如狼似虎的秦国,它们怎能不屈服并投入秦国的怀抱呢?韩、魏两国既已屈服而归附了秦国,然后秦国的军队就能够无所阻挡地向东方各诸侯国用兵,从而使各国遍受它的祸害了。韩国和魏国不能独自抵挡秦国,然而天下的诸侯却又要凭借韩、魏来掩护自己不受西方的侵略,因此,不如加强和韩、魏的团结,从而抵制秦国,秦国军队不敢越过韩、魏来觊觎齐、楚、燕、赵四国,那么,齐、楚、燕、赵四国就能凭借这种形势使自己得以保全了。由四个没有战争的国家,来支持面对强敌的韩、魏,使韩、魏没有东顾之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