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建筑设计中文化与环境.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47975545 上传时间:2023-11-0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建筑设计中文化与环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谈建筑设计中文化与环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谈建筑设计中文化与环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谈建筑设计中文化与环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谈建筑设计中文化与环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谈建筑设计中文化与环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建筑设计中文化与环境.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谈建筑设计中文化与环境摘要:“建筑学问题和发展植根于本国、本区域的土壤,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发现问题的本质,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以此为基础,吸取外来文化的精华,并加以整合,最终建立一个和而不同的人类社会。”关键词:建筑设计;文化与环境建筑是经济、技术、艺术、哲学、历史等各种要素的综合体,作为一种文化,它具有时空和地域性,各种环境、各种文化状况下的文脉和条件,是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不同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在建筑中的反映,同时这种文化特征又与社会的发展水平以及自然条件密切相关。一、建筑文化根植于人居自然环境之中不同的地域自然有不同的自然环境:地形地貌、日照角度、日月潮汐、水流风势、气温、气

2、压、食物、土地、水质、植被等等。作为人与自然中介的建筑,对外应有利于形成小区外部环境,对内应有利于保障人居的室内环境。这些建筑像植物一样,落地生根,合天时,合地利,适宜于地区自然环境的要求,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二、社会时空环境差异造成建筑文化的多元化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社会历史形态。欧洲国家、美洲国家、亚洲与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国度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各地区的文化习俗也不同。不同地区的人居社会时空环境的差异,造成了建筑文化的时空性和多元性,因而产生了古代的或现代的中国建筑文化、俄罗斯建筑文化、东南亚建筑文化、欧美建筑文化、非洲建筑文化等等。欧洲的古希腊建筑

3、、北非的古埃及建筑、南亚的古印度建筑、古代中国建筑是世界民族建筑文化的历史源流。天主教、耶稣教、印度教、伊斯兰教、佛教等宗教的形成和发展,深刻地影响到信仰宗教的国家和地区,也深刻地影响到这些地区建筑,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宗教建筑文化。中国几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沿袭至今,既古老又博大,自古以来受到儒家、道家、佛教、禅宗等思想伦理的影响。 特别是儒教统治中国2000多年,根深蒂固。这种文化把儒、道、佛、禅各种思想观念兼收并蓄,融为一体,光辉灿烂,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建筑文化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地域、民族性的建筑文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国际性建筑文化,国际性建筑文化也可吸收、融合新的地区与民族性

4、建筑文化。在当今世界里,建筑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既包含前者向后者的转化,也包含后者对前者的吸收与融合。这两者既对立又统一,相互补充,彼此影响,共同发展,只有保护和发展丰富多彩的各民族建筑文化,促进世界建筑文化的多元化构成,最终才能建立一个“和而不同”的人类社会。三、中外建筑文化的发展与交融建筑文化处于全球“大文化”系统之中,各民族、各地域的建筑文化在此共生共荣,组成了世界建筑文化的交响曲。全球化的社会进程给文化交流带来了碰撞与会合,冲突与交融。几千年来,中国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渊源流长。佛教文化本来发源于印度,随着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唐代玄奘法师赴印度取经传经,佛教影响中国2000多年。但是,佛教的内

5、容,佛祖的像貌,佛庙的形制与中国文化交融,形成和发展了独特的中国佛教建筑文化。早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近代出国留学归国的建筑师,大多数是留美的学者,他们受当时西方学院派建筑文化观念和中国国粹主义建筑文化观念的双重影响,强调中西建筑文化交融的重点在建筑风格上,第一次创造性地设计出了一批精品,开创了中外建筑文化交融的新纪元。例如由第一批留美建筑大师吕彦植先生20年代设计的广州中山纪念堂、南京中山陵等等,在当时中国建筑界的确起到了石破天惊的影响,推动了中外建筑文化的融合进程。新中国建国初期,中国政体、机制照搬苏联模式,中国各地建设了一批具有俄罗斯建筑文化特征的建筑,形成和发展了中国50年代“社会主

6、义”建筑文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又一次打开国门,引入西方经济管理模式,模仿“欧陆风格”、港台建筑,后现代主义几乎风靡全国,形成和发展了中国80年代“改革开放”建筑文化。不言而喻,世界各国的建筑文化均要受到当时当地政治体制、经济状况、技术水平的约束,相互冲突,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然而,什么样的交融和交流具有生命力,经受得起时空的考验?只有那些吸取了东西方文化精髓,融合为本民族的地区与民族性建筑文化,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四、古今建筑文化交融的探索和追求古今交融探索的是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相结合的问题。我国传统建筑文化有着许多特点,如建筑群的总体布局,因地制宜,富于变化;建筑造型,丰富多彩;

7、空间分隔,灵活多样;室内装饰,讲究内涵;色彩运用,五彩缤纷;庭园绿化,更是含蓄活泼,变化万千,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在创作现代建筑当中,当代建筑师应吸取古代建筑文化丰富的营养,按现代化多方面的要求,从分析各种矛盾中探索和追求适应人们生活发展的新方向,并且使人们的建筑活动与迅速变化中的时代造成的新情感相适应。新中国成立以来,围绕继承中国传统,发扬民族形式,创作建筑艺术美的问题经历过多少次探索和讨论。经历了解放初期模仿“大屋顶”的怀旧复古时期;经历了批判复古主义,照搬苏联“模式”的教条主义阶段;经历了文革批判洋奴哲学,推行“干打垒”穷过渡的年代;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崇尚西方,风靡“欧陆风情”时期。经过反

8、复摸索的艰难曲折以后,中国建筑师开始走继承传统,适应功能,采用高新技术,探索古今交融,实现建筑创作现代化的正确之路。五、建筑造型中的“虚实”运用所谓虚实是指可见的积极形态与不可见的联想的消极形态而言的。建筑造型在表现特定的性格时 ,需要调动各种要素参与 ,而虚实是其中不可忽视的关系要素之一。一般而言,以实形态为主的建筑造型,能创造出建筑的庄重、肃穆、坚强、朴实的性格,而虚形态为主的建筑造型,则能创造出建筑的轻盈、欢快、活泼、自由的性格。建筑造型中的实形态主要是指实墙面而言的 ,但它具有一定的相对性 ,只要实墙面占绝对优势地位 ,仍可把它看作实形态在建筑造形中。与实形态相比 ,虚形态的内涵则丰富

9、得多,比如阴影、透空、玻璃窗、低明度的色彩等都属于虚形态形式。在建筑造型过程中,必须注意虚实形态的主从性,整体性和节奏性,只有处理得当,建筑形象才会生动宜人。空间界定的形式是多样化,我们并不总需要以实体围合而成的封闭空间,可以只用几根柱子,或一片墙,或一些构架来暗示一些开放性较强的空间,供人们停留与活动。这时的柱墙是以一种被分离的姿态出现的,形成了造型效果上的“虚”。这种造型手段在气候炎热的南方经常使用。当人们置身其中,感受着模糊、昧的中性空间时,会享受到“虚”带来的美感。“虚”也包括阴影,由柱或墙产生的阴影,随着太阳位置变化而变化,也是一种精彩的造型术!古老的砖石结构因门窗等开口面积受到制,一般以实为主,而近代框架结构打破了这限制,为灵活处理虚实关系创造了有利条件,特别是玻璃在建筑中的应用,仅用几根较细的子就可把高达几十层的“玻璃盒子”支撑于半中,使“虚”达到了极限。某些高层建筑由于用连续的挑阳台和连通的带形窗,整个建筑是由一条实、一条虚,一条凹、一条凸等要素组成对比十分强烈。有的建筑甚至把其中的某个部分全部挖空,透过建筑体形,人们可以从一侧到另一侧的景物。本文所谈建筑文化的环境与交融只是初步探讨,许多深层理论问题还须进一步研究。我们这一代建筑师应当牢固地树立起“科学的建筑文化观”,以中国文化为主体,加速建筑文化与环境、与民族、与社会、与时代的交融进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