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巴南区“十四五”科技创新 发展规划.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47973508 上传时间:2022-09-30 格式:DOC 页数:49 大小:244.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巴南区“十四五”科技创新 发展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重庆市巴南区“十四五”科技创新 发展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重庆市巴南区“十四五”科技创新 发展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重庆市巴南区“十四五”科技创新 发展规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重庆市巴南区“十四五”科技创新 发展规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重庆市巴南区“十四五”科技创新 发展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巴南区“十四五”科技创新 发展规划.doc(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重庆市巴南区“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二二一年十一月目 录一、”十四五”时期巴南区科技发展总体形势- 5 -(一)发展基础- 5 -(二)发展形势- 7 -二、“十四五”时期巴南区科技创新总体要求- 9 -(一)指导思想- 9 -(二)总体部署- 10 -(三)发展目标- 10 -三、着力推动重点产业科技创新- 12 -(一)实施生物医药产业科技创新工程- 12 -(二)实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科技创新工程- 14 -(三)实施“数智”产业科技创新工程18(四)实施商贸物流科技创新工程20(五)实施生态科技创新工程21四、大力推动社会民生科技创新示范- 23 -(一)推动乡村振兴科技应用示范23(

2、二)推动智慧政务科技应用示范25(三)推动智慧交通科技应用示范26(四)推动智慧医疗科技应用示范28(五)推动智慧环保科技应用示范29五、加快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30 -(一)实施创新主体分类培育计划30(二)实施研发投入倍增计划- 32 -六、大力推动创新创业32(一)提质发展环理工大学创新生态圈32(二)健全创新创业孵化体系34(三)完善科技服务体系- 36 -七、强化科技创新人才引育- 37 -(一)拓宽科技人才引进渠道37(二)优化科技人才培养体系39(三)完善科技人才服务体系41八、深入推进开放合作创新43(一)深度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体系- 43 -(二)大力开展“一区两

3、群”区域协同创新44九、着力营造优良创新生态45(一)完善科技创新政策45(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47 -(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47 -(四)加强科学素质建设- 48 -(五)培育创新创业文化- 48 -十、保障措施49(一)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49(二)强化规划落地49(三)强化监测评价50- 1 -一、“十四五”时期巴南区科技发展总体形势(一)发展基础“十三五”期间,巴南区深入实施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努力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着力推动企业成为创新主体,科技创新能力、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有了较大进步,科技创新引领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奠定了“十四五”科技创新的坚实

4、基础。“十三五”期间,全区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全区科技创新指数从2016年的75.96%提高到2019年的81.42%,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达到20.06亿元,排在全市第9位;投入强度达到2.23%,排在全市第11位;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2.71%,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08的百分点。截至2020年底,全区研发人员达到4608人,累计培育科技型企业2585家、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119家。累计建成市级以上创新基地29个,引进建设重庆宗申创新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重庆光电显示技术研究院等一批新型(高端)研发机构;科技服务机构数为21家,其中,国家备案众创空间1个,市级众创空间8个、科技企业孵化器2个

5、,星创天地1家。“十三五”期间,全区创新绩效明显增强。巴南区成功纳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和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名单,巴南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被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工程,木洞镇和麻柳嘴镇被纳入国家级高新区拓展园。2020年专利授权量为2088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为1044件、万人有效专利拥有量13.5件;登记科技成果27个;获得重庆市科学技术奖36项,其中,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项,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技术发明奖三等奖2项,科技进步奖一等奖6项,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3项,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2项。“十三五”期间,全区创新生态明显优化。巴南着力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

6、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逐渐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导向、产学研用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一是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重庆市巴南区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行动计划(2018-2020年)重庆市巴南区科技创新扶持办法和关于构建创新创业新生态的实施方案等政策措施,为全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二是构建完善的科技金融体系,组建了5000万元种子基金、2亿元知识价值信用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已为3家科企投放种子基金170万元,70家科企放贷突破1亿元。三是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加快建设环重庆理工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举办了“赋能杯”科技创新

7、大赛、“双创”活动周、第三届亚洲人工智能大会、首届巴南区科技工作者创新争先大赛等活动。四是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建成市级科普基地8个,2020年全区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2.1%。专栏1 “十三五”科技创新主要发展指标完成情况表序号指标名称2015年2020年1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地区GDP比重(%)2.162.54*2财政科技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1.571.53*3全社会研发人员总量44126701*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30*5有研发活动规上企业占规上企业总数比例(%)1736*6有研发机构的规上企业比例(%)1923*7科技型企业(个)11

8、2【2585】8高新技术企业(个)62【119】9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项/万人)9.57注:【】为累计数,*为2019年数据(二)发展形势“十四五”时期,巴南区科技创新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与挑战并存。从国内发展大势看,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进入主要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的新阶段,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是新时代的重大历史使命。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要求。我市必须从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和奋斗目标深刻认识和理解科技创新重大使命和责

9、任,以更强的信心、更大的决心推动科技创新。从我市发展需要看,党中央作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战略部署,明确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我市带来了重大机遇。全市科技创新发展势头强劲,科技创新支撑经济结构调整的力量正在不断积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正在不断增强。着力抓好依靠科技创新的力量,培育新的增长点;推进“智造重镇”“智慧名城”建设;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加强科技供给和需求对接,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促进创新要素合理流动,强化人才激励政策,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从巴南发展需要看,“十四五”期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

10、代化国家新征程新发展阶段,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期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提升期,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必由之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推进,“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加快布局,给巴南提供了重大的多重叠加机遇。因地制宜引导主城都市区发挥优势、彰显特色,有利于巴南进一步发挥幅员面积大、生态条件好、发展纵深位居中心城区之首的优势,充分释放发展潜能,成为重庆南部新的重要增长极。面对新形势和新需求,巴南科技创新面临着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和能力不强的问题仍然存在,创新主体地位尚未真正确立,既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又有显著国际竞争力的名牌企业不多,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还需要大幅提高。二

11、是科技创新资源要素集聚能力亟待提升。科教人才资源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还需进一步提高,科技与经济结合的紧密程度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水平需要提升。科技公共服务能力需要增强,良好的创新生态还需要进一步营造。四是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还需不断深入。迫切需要完善并落实各项科技创新政策,在政策措施先行先试的基础上,全方位推进开放创新,建设更加高效的区域创新体系。二、“十四五”时期巴南区科技创新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深入贯彻习近平

12、总书记关于新时代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认真落实市委五届十次全会、区委十三届十二次全会精神,围绕“一区五城”战略重点和打造五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发展与安全,紧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加大培育创新主体,加快建设创新平台,加快引育创新人才,加强创新创业服务,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为巴南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提供强大动力支撑。(二)总体部署坚持以科技创

13、新催生新发展动能为主线,突出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部署产业链,加强研发系统布局,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战略支撑作用,引领全区高质量发展。一是着力优化科技创新布局,加快建设重庆国际生物城、南部新城、重庆职教城、大江科创城、惠民智慧总部新城“五城”。二是大力培育创新主体,加快培育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建设企业研发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三是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开展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技术攻关,增强科技创新驱动和竞争力。四是激发人才创新活力,造就关键领域高水平人才队伍,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完善开放灵活的人才吸引机

14、制,激励人才更好发挥作用,增强科技创新中心的原动力。五是营造优良创新生态,完善体制机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创业,深化创新开放合作,增强科技创新活力。力争形成生物医药大健康、商贸物流、高端装备制造、“数智”经济和生态创新等五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三)发展目标紧扣2035年“基本建成科技强区”的远景目标,到2025年,创新要素不断聚集,创新生态环境更加优良,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五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基本形成,创新生态示范区基本建成,有力支撑全区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科技创新投入明显提高。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比重达到2.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2.8%。

15、有研发活动规上企业占规上企业总数比例不低于65%,有研发机构的规上工业企业比例不低于60%。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培育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建成一批科技创新平台,聚集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研制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培育科技型企业4000家、高新技术企业300家以上,建成市级以上研发平台100家以上。 科技创新绩效明显提升。创新型经济结构基本形成,构建起知识密集、多点支撑的产业结构,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3%;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6件以上。科技创新生态更加优化。厚植创新文化,创新政策措施,激发创新活力,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交织、相互支撑,构建一流的综合创新生态,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推动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聚集,使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5%。专栏2 “十四五”科技发展主要指标表序号指标名称指标属性2020年2025年1研发经费投入强度(%)预期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