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南北朝乐府民歌.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47970347 上传时间:2022-09-2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8.南北朝乐府民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8.南北朝乐府民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8.南北朝乐府民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8.南北朝乐府民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8.南北朝乐府民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8.南北朝乐府民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8.南北朝乐府民歌.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第五章 南北朝乐府民歌主讲及拟稿人:刘南平、贾知洵(比较法)第一节 南北朝乐府民歌的保存与产生一、保存与篇数南朝和汉代一样,设有乐府机关。南朝乐府民歌主要保存在南宋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清商曲辞里。主要有吴歌和西曲两类。共468首,其中吴歌326首,西曲142首。另外“杂曲歌辞”(第九类)和“杂歌谣辞”(第十一类)中也保存有一小部分(西洲曲即属“杂曲歌辞”;巴东三峡歌三峡谣大概是船夫之歌,是“杂歌谣辞”中的有名之作)。清商曲辞又分为六类,南朝民歌主要保存在:吴声歌曲,又称吴声歌、吴歌;产生于东晋及刘宋的居多。西曲,又称西曲歌;产生于宋、齐、梁、陈的居多。神弦曲,又称神弦歌;共1

2、8首,是民间祀神的乐章。这个分类与民歌的地域有关。北朝乐府民歌主要保存在乐府诗集横吹曲辞的梁鼓角横吹曲(所谓“横吹曲”,是指在马上演奏的一种军乐,因为乐器有鼓有号角,故名“鼓角横吹曲”。北朝民歌大部分是这种军乐的歌词,它们出自北方各民族人民之手,以鲜卑民歌居多,多半是北魏以后的作品。随着南北文化的交流,北方的歌曲经过汉译陆续传到南方,齐、梁以后也常用于宫中娱乐,并由梁代乐府机关保存下来,故名“梁鼓角横吹曲”)中,此外,“杂曲歌辞”(第九类)和“杂歌谣辞”(第十一类)中也保存有一小部分,共70首左右。北方民歌梁时传入南方后,曾由梁朝的乐府官署加以保存。至陈朝时,释智匠在他的古今乐录中将这些作品冠

3、以“梁鼓角横吹曲”之名,后来旧唐书及乐府诗集等书的作者皆沿袭前人,仍冠以“梁”。又,许多文学史著作中,常把乐府诗集中的“梁鼓角横吹曲”称为“北朝乐府民歌”,其实并不确切,事实上现存的歌辞中,有不少是十六国时代的作品,有些乐曲可能在晋代就有演唱,而北魏、北周的乐歌并不很多,有些不一公平在北朝音乐机关演唱过,因此沿用“梁鼓角横吹曲”或称“北朝民歌”或许更确切些。关于这一点,杨生枝乐府诗史第五章北朝乐府渐兴期(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及曹道衡中古文学史论文集关于北朝乐府民歌(中华书局1986年7月第1版)均有考辨。二、产生的地域和时代(一)吴声歌曲(吴声歌、吴歌)计326首,产生在以当时首都建业

4、(今南京)为中心的长江下游,以东晋和刘宋时的作品居多。原为徒歌,采入乐府后才配乐演唱。(二)神弦曲(又称神弦歌)计18首(游、袁),或曰17首(肖涤非)。亦产生在建业附近。孙吴时江南已有此歌。这是吴歌的一个分支,与楚辞九歌的性质相同,是民间祭神的巫歌。(三)西曲(又称西曲歌)整计142首,多产生以江陵(县名,属湖北省。春秋楚郢都,汉置江陵县,历代沿置)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及汉水两岸的城市,以齐梁时代的作品居多(较吴歌晚),曲调唱法不同于吴歌。(四)北朝民歌多是北魏、北齐、北周时期的作品,随着南北文化的交流,陆续传到南方,并由梁代的乐府机关保存了下来,“以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的歌谣为多,也有一部分

5、是北人直接用汉语创作的,其中还杂有北方汉人的作品。”(章442)第二节 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内容和艺术特征一、南北朝乐府民歌的题材比较今存北朝乐府数量虽远不及南朝乐府,但题材却很广泛,主要有:风光景物的描绘,尚武精神歌颂,对战争、徭役及贫富不均的控诉;爱情、亲情、友情的表达;而南朝民歌90以上是情歌,其次是关于女性美的描写,题材极狭窄、单调。(一)北朝乐府民歌的主要内容1、描绘北方的风光景色,游牧生活,富有地方特色代表作:敕勒歌。2、赞美北方民族的尚武精神代表作:琅琊王歌辞其一、折杨柳歌辞其五、李波小妹歌等。3、反映战争与徭役之苦代表作:企喻歌辞其四,隔谷歌其一、二,紫骝马歌,琅琊王歌辞,陇头歌辞

6、等。4、反映了穷苦人民饥寒迫的生活以及贫富对立等不合理的社会现实代表作:雀劳利歌辞、幽州马客吟歌辞等。这些诗歌语言之朴素无华,情调之坦率爽朗,风格之刚健豪放,均与南朝民歌形成鲜明的对比。(二)南北朝乐府民歌爱情题材比较(注意就这一题材的同中之异,抓住情感逻辑)共同点:1、对爱情的大胆追求是南北朝民歌爱情题材的共同特征之一北朝民歌折杨柳歌辞腹中愁不乐与南朝民歌吴歌读曲打杀长鸣鸡以同样坦率的笔调表现长相守的情感。但是,南歌将这种追求所付出的代价表达得更充分:有时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以身殉情。代表作:华山畿等。更多的是离别相思的痛苦。代表作:吴歌子夜歌、华山畿等。为什么会以泪洗面,甚至以死抗争?2、社

7、会对情爱的迫害是南北朝民歌题材的共同特征之二不同的是,南朝民歌更多地表现囿于生存压迫、礼教与夫权制对情爱的破坏。身不由己的怨叹(生存的压迫)。代表作:西曲那呵滩其四、其五等。行旅。代表作:吴歌懊侬歌、西曲那呵滩等。被屈辱的妓女们的悲诉,身不由己的怨叹。代表作:寻阳乐、吴歌懊侬歌、西曲华山畿等。猜疑、怨斥负心背约的男子(负心汉的背叛)。代表作:吴歌子夜歌、吴歌子夜四时歌(冬歌)、吴歌懊侬歌、西曲三洲歌等。3、描写爱情的欢娱是南北朝民歌题材的共同特征之三不同的是,南朝民歌表现这一内容较多:可能与其生活相对安定有关。代表作:吴歌读曲等。建立在劳动生活基础上的欢娱爱情。代表作:西曲采桑度、西曲拔蒲等。

8、娱神。代表作:神弦曲采莲童(刘南平:从诗中“芙蓉”“莲”“思”之谐音看,似仍为与劳动相联的爱情歌)等。北朝民歌则将爱情的欢娱表现为嗔怒:“月明光光星欲堕,欲来不来早语我!”(地驱乐歌)此歌亦可视为对负心汉的嗔怒。二、南北朝乐府民歌艺术特征比较与文人诗,特别是宫体诗相比,南北朝民歌诗风的共同特征是清新自然,通俗浅近,但南诗的这一诗风又与委婉含蓄紧密相连(蕴藉柔媚,婉转缠绵),北歌的这一诗风则与粗犷豪放(质朴刚健)相结合。这种区别取决于(表现为):(一)内容和情感基调1、几乎完全是浪漫色彩,极少伦理因素的考虑。南朝民歌中的男女主人公,往往是“非礼”的关系:或是青年男女之间的私相爱慕,或是冒犯世俗道

9、德的偷情,或是萍水相逢的聚合。有些明显可以看出是写妓女的生活这在多涉及商贾漂泊寄寓的西曲中尤为突出。这种爱情生活能够在南朝民歌中毫无掩饰地表现出来并广泛流传,自然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关;但从诗歌的美学意味来看,也是为了更能够表现对爱情的单纯的、热烈的、天真而痴情的追求,表现对人生的幸福与快乐的渴望。北朝民歌则较多地保存着北方民族的原始风俗在两性关系上,远没有汉族那样复杂的礼数。在他们看来,男欢女爱,男婚女嫁,原是很简单的事情,不需要什么羞羞答答、扭扭捏捏,许多直率、泼辣、毫无遮掩的想法和语言是南方人所不敢想也不敢说的,充分表现了热烈的生命冲动,这是很值得珍视的。2、南朝民歌以婉转缠绵为主调,甚至

10、有色情成分和脂粉气,人称“风云气短,儿女情长。”情感基调是哀伤的,这一方面是因为在浪漫的、非礼的爱情关系中,受阻被隔,空怀相思,或一晌贪欢,转首负情,是常有之事,所以容易形成悲伤的情调;但另一方面,从审美趣味和娱乐性来说,也是由于伤感的情绪比欢娱的情绪更显得优美,更容易令人感动。美好的事物、真诚的感情受到破坏,不能实现,会在人们心中唤起对它们的更为热烈的向往与追求。其实不仅民歌,整个魏晋南北朝甚至整个中国古代文学,都是以悲哀的情绪为主导的,北朝民歌则以刚健为主调。(二)表现手法南北朝诗都爱用比兴。但北诗的比兴仍沿袭诗经主客体分而为二的传统,主要着眼于字词语义意义上的联系,而南朝乐府民歌的比兴以

11、隐语双关为主要特色,它不仅利用汉语的语义条件,还利用汉语的语音特色,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造成双关。一字之中不仅寓义、还寓音,自然增强了蕴藉美。南朝乐府民歌之隐语双关一般是以下三种形式:1、同音异字藕偶,莲怜,丝思,篱离,碑悲,棋期,青清,油由,悟误,油燃悠然,芙蓉夫荣等。2、同音同字(布)匹匹(配)散(药名、曲名)(聚)散“合散无黄连,此事复何苦?”(读曲歌)(药)苦(思)苦“自从别欢后,叹音不绝响。黄蘖向春生,苦心随日长。”(子夜四时歌春歌)风流(风吹、流水)风流(情事)3、“上句述其语,下句释其义”,或云上句写行动、情态,下句写结果。似今之歇后语。如: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雾露隐芙蓉,见莲

12、不分明。南北朝民歌比兴客体的地域特色十分明显。北朝民歌的比兴客体与当地游牧生活习俗密不可分;南朝民歌的比兴客体则与江南水乡的产物、习俗密切相关。(三)抒情手法南朝乐府虽也有叙事成分,如西洲曲,但其主要手法是抒情,不注重叙事的完整性,与东汉“古诗十九首”在手法上有很多近似之处隐语双关;五言;缠绵等;北诗则更多地承继了汉乐府民歌的叙事传统,创造了能与孔雀东南飞比美的木兰诗,而获得“乐府双璧”之美誉。(四)语言1、就语言性质而言,南北朝民歌都具有“出语天然”的特点。但是南朝民歌的语言,有的较为朴素无华,风格恬淡;有的较为鲜丽,但却不同于文人诗的华美典雅,是一种浅俗的鲜丽,与大量运用双关隐语有密切关系

13、。而北朝民歌不似南朝民歌那样精致,以粗犷豪放、富有力感见长。2、在语言形式上:南诗语言形式单一,如同题材之单调,以五言四句,四句一解的形式为主;多短篇,此与入乐有关;所以诗风明快。北诗形式多样,除五言四句(60)外,还有四言、七言(四句、古体)、杂言形式,恐与题材多样,且为徒诗有关(多口语入诗)。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北朝民歌中许多诗是经过翻译的,如敕勒歌,乐府广题说:“其歌本鲜卑语,易为齐言(指汉语)”。翻译是一种再创作,这方面的成绩也值得赞美。作为南北朝乐府诗的代表作西洲曲和木兰诗就很能说明南北朝乐府诗风之不同(重点讲解)。(五)作品选讲l 西洲曲1.保存和产生保存在乐府诗集杂曲歌辞中。2.关

14、于其产生时代和作者,有几种不同说法:2.1.乐府诗集谓之古辞;2.2.明、清人的古诗选本或以为晋辞(见沈德潜古诗源注);2.3.徐陵玉台新咏以为江淹(江淹444505,宋文帝元嘉21年至梁武帝天监4年,历仕宋、齐、梁三朝)作,但宋本又不载;2.4.诗镜古诗源等以为梁武帝作;2.5.北参P371注:“当是经过文人加工的南朝民歌,可能产生于梁代。”3.思想内容:3.1.历来对这首诗的主人公有不同理解3.1.1.自始至“海水摇空绿”句是男子口气,写他正在忆梅花而想到情人住处西洲时,恰逢她寄来一枝梅花到其住处江北来,因而忆及她的仪容、家门、服饰、生活和心情;末四句改作女子口气,自道其心事、希望。来自江

15、北的“向南的风”将她的梦吹到西洲(刘南平:女子住西洲,西洲亦是会面这处,男子住江北。此解太绕)。3.1.2.以为全诗都是女子口吻,她所忆念的情郎住在西洲,而西洲在江北,自己在江南,不易晤面,他们曾于梅花开时欢晤过,今梅花又放,就折梅托人寄去;篇末希望自己的“梦云”被向北吹的南风吹向情郎的住处(刘南平:此说亦绕)。3.1.3.寄梅之事实际上不可能,而诗中说:“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似去女子住处不远,当仍在江南。如此则女子应是想起了过去或“去年”曾与情人在西洲赏梅,今年梅开时又想到西洲折一枝梅花寄到江北去(男子所居之地),然而不可能,于是作了一个梦,梦中写自己从去春到今春的相思之情,所以篇末说:“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刘南平:此说尚好,不绕)以上三种说法见北参注。朱注西洲为“女子住处附近”之地,“江北,当指男子所在的地方。”同上第三种说法,又有区别。也许还有其它意见,我们可不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