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炳荣我之语文教学出路.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47969872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宋炳荣我之语文教学出路.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宋炳荣我之语文教学出路.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宋炳荣我之语文教学出路.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宋炳荣我之语文教学出路.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宋炳荣我之语文教学出路.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我之语文教学出路 听王崧舟教授讲座有感 宋炳荣王崧舟教授声名远扬,曾经看过他的讲课视频,王教授温文尔雅、沉稳大方,又不失风趣幽默,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底蕴。今天又一次观看了他有关新课程标准的一些解读的视频,不禁又深深被他的大家风范所折服。王教授以长城为例,解读了“如何学习语言文字的应用”。他从结构、章法这两个方面进行了细致生动的分析。尤其在章法方面,他提出了起承转合,对于起承,蜻蜓点水、一带而过;重点强调了“转”,文似看山不喜平,转得好,可以峰回路转,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不转,那就是一马平川。而且还以学生的写作做为切入点进行剖析,讲解得有声有色、有血有肉。他对教材挖掘的深度和广度,是

2、我可望而不可及的。看着王教授的讲座视频,回想着自己的语文教学,我真有点自惭形愧。以往上课前跟教材只打了个照面就去看参考书,结果就被教参、教学设计之类的参考书先行遮蔽了自己的解读,实现不了自己的文本细读,更别提寻找文本的秘妙了。语文老师怎么读文本,决定了他怎么教这个文本。我要力争做到慢慢读,慢慢品,慢慢嚼,慢慢赏,品出文字之美,悟言外之意,听弦外之音,赏出语言之妙。以前自己教语文,尽管也知道实现大语文关,似乎学生的阅读量也扩大了,练笔也一直坚持着,也注意了学生一些语文素养的养成。语文博大精深,但从内心最底处,自己还是紧紧围绕着考试在进行,那是多么狭窄的一方天空呀!另外,王教授提到学生的习作,许多

3、学生在记流水帐,言之无物,不是像流水一样流出来的,而是千方百计地挤出来的。听到这里,我就不由得脸红了,不说学生,单单自己,曾经的文思泉涌、一气呵成、下笔千言也已成为历史。自己没有足够的文化积淀,自己又怎能做到情动而辞发呢?听了王教授的讲座,我犹如醍醐灌顶,又一次茅塞顿开。我也清楚地明白自己语文教学的出路:1 课标要分析透彻,再次扭转我的教学观新课标马上就要出台了,我一定要潜心研读,以课标为准绳,切实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要挖掘教材的广度和深度,不能为了只教教材,而要更好地用教材教。2、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尤其强调“运用“二

4、字。运用什么,怎么运用?首先得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和技能,然后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关键在于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3、多读书、多学习,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王老师曾提出“底蕴是读书堆起来的。书读得多,底蕴不一定深厚;但不读书,书读得少,是一定没有底蕴的。读书的过程,就是不断积蓄精神能量、文化能量的过程。”的观点。的确,我们不仅要读教材,读教参,读语文教育教学有关期刊、理论,还要博览群书,读各种各样的书,从各种书籍中汲取营养,丰厚自己的文化素养。这样有了“源头活水”的滋养,我们的教学也会“日新月异”。我想,作为教师,只有自己会读书,经常读书,我们才有资格要求我们的学生读书。不是吗?这次讲座,使我有了很深的触动,我必须要加快前行的步伐,使我的语文教学呈现崭新的局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