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目标的制定与有效达成之浅见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47966695 上传时间:2023-08-0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阅读教学目标的制定与有效达成之浅见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阅读教学目标的制定与有效达成之浅见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阅读教学目标的制定与有效达成之浅见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阅读教学目标的制定与有效达成之浅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阅读教学目标的制定与有效达成之浅见(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阅读教学目标的制定与有效达成之浅见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起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它决定着教学内容的确定与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教学效果的高低优劣可见,教学目标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导向功能,指引着教学活动的方向;评价功能,是评价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调节功能,影响并制约着教学程序的设定和教学策略的选择等一切具体的课堂教学环节;激励功能,教学目标的实现对师生双方都能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因此,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应该首先确立教学目标,然后才是为了达成目标而选择的教学策略、拟定的教学程序,以及为实施目标所进行的教学活动过程。一、怎样制定和陈述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目标(一)准确设定教学目

2、标。语文教学目标是指通过语文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标准,它关系到教学活动的导向、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教学效果的评价等。为此,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必须建立在科学的教学理念上,建立在对学生学习需要的科学分析上,建立在对教材的准确把握上,做到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检测。1.落实课程目标。语文课程的总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的。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提高。教学中,我们要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而不是把三个维度简单地叠加,要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中。那种把

3、语文教学目标分割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贴标签式的表述法,人为地将三维目标进行分割,会对语文教学造成严重的伤害。2细化课时目标。阅读教学是通过一篇篇课文的教学实现的,每一篇课文都是安排在一定的学段教材的特定单元中的。教师要通过每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来逐步落实课程目标。语文课时教学目标的设定,首先要服从于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目标体系。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及学生的实际把文本的意义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经验中去,制定出明确、具体、可操作、易检测的阅读教学目标。从总目标到学段目标再到课时目标,做到上一级目标制约下一级目标,下一级目标体现上一级目标。在一篇课文中,在一节课上,哪些知识只

4、要一般了解,哪些知识需要理解并会运用,要着重训练听说读写中哪一项能力,应达到什么程度等等,都应尽量细化,明确到位。同样,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目标,也应作出确切的规定。只有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才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3.调控生成目标。目标明确了,整个教学过程就应实施控制,将教学活动规定在目标所界定的范围内,教师应及时从学生那里得到信息反馈,并根据目标修正教学。阅读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一切,不是教师在课前备课中可以完全预见的,因此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尤其是在对话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学会倾听,捕捉有价值的生成性话题,及时灵活地生成新的教学目

5、标,组织学生展开思维的碰撞,引发学生展开深入地思考,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构建。(二)规范表述教学目标。一般情况下,一个完整的教学目标由四个基本要素构成: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1.陈述的主体应该是学习者(学生)。因为教学目标的指向是全体学生通过学习后所达成的结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学目标应该是学生在学习中的变化或结果,而不是教师的行为。2.陈述要明确具体,可观察,可检测。陈述教学目标是为了使教师把握教什么和怎么教,学生明确学什么和怎么学。如果是公开课,还应该使听课教师能根据教学目标来评价教学过程。因此,教学目标的表述应该是明确具体,可观察,可检测的。3.必须体

6、现“三维”融合,层次清楚。新课程语文教学目标分为三类: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技能领域,因此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也必须体现这三个维度,但是这三者是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因此不能单独分列出“知识与技能目标有哪些”、“情感态度目标有哪些”。此外,工具性是多方面的,人文内涵也是十分丰富的。课文不同,特点不同,学生学习的重点也不同。一般地说,一篇课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该有一个主目标或基本目标。二、在有效的文本阅读中促进教学目标达成明确了教学目标后,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文本阅读才能有效地达成目标。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去读,特别强调读懂了什么?读中想到了什么?听到了什

7、么?看到了什么?读出文本中的情境和内蕴,读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独特感悟。1有效地提问。问题的难易度是衡量提问有效性的首要条件。切合实际、引人深思的教学提问,有助于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掀起感情波澜,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问题具体而又有思考的余地,能促使学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非经过阅读思考不能答出,但通读全文,整体思考之后大部分同学都能比较好地回答。这样的启发提问对学生形成研读文本的习惯、提高分析归纳能力以及领悟文章表达方法等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让学生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跳一跳”,并把果子“摘下来”,也有利于培植学生学习的成就感。教师所提问题要突出课文重点或教学重点,抓住思想内容与语言表达的

8、结合点,“牵一发而动全身”,使问题击中要害。2有效地“对话”。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每个个体运用自我的期待视野同文本撞击的过程。师生共同走进文本,是进行有效对话教学的基础。教师和文本对话就是要钻研好教材,读出教材中的精妙之处,读出自己的独到发现,想到学生可能会遇到的疑难问题,想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在学生与文本对话时,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认认真真的把课文读好,还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有了自己的感悟和见解,才具备与同学和老师对话的“底气”。另一方面,教师要为学生与文本对话架设“桥梁”,学生阅读文本,不仅仅是单方面

9、地接受文本所负载的信息,更重要的是要与文本展开心灵的对话。但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文化的积淀还不足,认识的能力还不强,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障碍,教师应通过各种手段,帮助学生扫清障碍。3有效地朗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老师要非常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把朗读训练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要多给学生创造朗读的机会,把朗读训练和理解课文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通过朗读加深理解。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可以体会词语句子的准确含义、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篇章布局的逻辑思路、语法修辞的规

10、律特性,以及声调韵律的搭配布置等。朗读时,教师可抓住文本中的经典词句,引导学生细读揣摩、涵咏品味其妙处,“品”读出字面背后的意思,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带进文本中,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表达出来。4有效地感悟。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重视学生的阅读实践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重点,在阅读教学中就必须处理好朗读与感悟,做到读悟结合。朗读和品悟就像孪生兄弟密不可分,只有在品悟的基础上才能读出真情实感,才能读出韵味,只有在朗读的基础上才能加深品悟。5有效地迁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语文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上,还要凭借文本的内容引导学生去理解作者语言表达的方法、思路和文章的结构特点等。也就是说,要站在写作的角度来指导学生阅读,在阅读中学习写作。事实上,我们帮助学生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让学生能说会写。课文中有许多可提供学生习作的资源(小练笔),通过阅读课文中习作资源的挖掘,让学生模仿迁移,增加写作实践的机会,无疑是一条读写结合的有效途径。总之,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师共同关注的话题,也是语文教师共同追求。只要深刻理解语文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教材、制定明确目标、精心设计问题、加强朗读训练等,一定会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