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期训练理论.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47961884 上传时间:2023-02-2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6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周期训练理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周期训练理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周期训练理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周期训练理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周期训练理论.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周期训练理论概念周期训练理论是马特维耶夫根据人体竞技状态具有周期、阶段性形成的规律,即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形成需经过“获得”、“保持”和“消失”阶段,相应地把运动训练过程的一个大周期分为准备期、比赛期和过渡期等3个时期,并同时针对不同时期的特点提出了各个时期的训练目标、训练任务和训练内容,即不同训练时期“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的不同安排”和“负荷量与负荷强度的不同比例”,即在训练的不同时期训练手段(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和负荷(量与强度)强调的重点是不同的。产生1阶段性训练分期思想的提出与确立自1896年的第一届现代奥运会举办后,现代竞技体育比赛开始朝着日趋激烈的方向发展。运动员必需经过一定时间的系统训

2、练,才有可能在比赛中取得胜利。1913年,莫尔菲首先提出了延长赛前训练时间的主张,强调了比赛前应有8-10周的训练时间。1916-1917年,芬兰学者布阿科托夫在不断发展运动训练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训练过程不间断性和阶段性”的思想。他在强调莫尔菲提出“延长赛前训练”思想的基础上,又明确提出了运动训练的“分期化”和“分阶段化”思想。科托夫进一步认为,赛前训练应达到14-16周时间,并认为对这更长时间的“不间断”训练过程,需要进行“分期”训练。至此,按时期安排运动训练过程,并分期进行训练的思想得以确立。2全年训练分期思想的提出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芬兰学者拉乌尔毕卡拉提出全年不间断的

3、训练并按季节分阶段进行训练的思想。他认为,全年训练可以分为预备训练、春季训练、夏季训练和秋冬季训练四个阶段。然而,毕卡拉的全年分期中,在长达3-4个月的秋冬季训练阶段,却是一种“冬眠式”训练,在其中最寒冷的4-6周时间是完全停止训练的,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全年训练的连续性与系统性。毕卡拉虽然提出了全年不间断地分期训练的思想,但实际上,这种训练却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气候、季节等因素的制约。因此,按季节的变化作为全年训练分期的依据,有着很大的局限性。但与赛前训练14-16周的“阶段性训练分期思想”相比,“全年训练分期思想”的提出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3现代分期理论的初步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第14届

4、伦敦奥运会至16届墨尔本奥运会期间,美国的台逊以比赛期为核心,把全年训练按时间顺序划分为:“非比赛期”(9月-次年3月)、“比赛前期”(3月)、“比赛早期”(4月)、“比赛中期”(5-6月)、“主比赛期”(6月中-7月中)、“比赛晚期”(7月中-8月)等六个训练时期。而前苏联学者克赫格兰登则首次提出了全年训练的周期结构,即将全年训练分为准备期、基本期和过渡期。至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另一位著名学者奥卓林提出了运动训练“周循环”、“阶段循环”、“全年循环”和“全年专门化训练”的观点,使全年训练分期进一步具体化。奥卓林的“周期性循环”和“专门化训练”的观点,为现代训练分期理论的形成和全年单周期训

5、练的实施奠定了重要的基础。4现代周期训练理论的确立与完善从20世纪50年代末期开始,前苏联的许多学者和教练员结合运动训练实践,对训练分期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和较为深入的研究。在此时期,发表了许多论文和专著,并逐渐形成了现代训练分期的完整的理论体系。1964年,列巴马特维耶夫发表了运动员训练的分期问题,总结和概括50-60年代中有关训练分期理论的研究成果,批判地吸收了他人的研究观点,科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周期划分的原理,并对训练分期中有关训练的诸因素,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马特维耶夫的周期训练理论使现代训练分期的完整理论体系得以确立,而他也被誉为“现代训练分期理论之创始人”。马特维耶夫的周期理论

6、主要有以下几大特点:首先,提出了全年训练过程周期划分的依据是运动员竞技状态发展的阶段性规律。他认为,全年训练周期的划分,其目的就是要采用一定的训练结构,科学地组织全年的训练过程,控制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形成与发展,使运动员能在重大比赛中出现创造优异运动成绩的最适宜的准备状态。第二,提出了全年训练“双周期”分期的理论,即把全年训练按上、下半年的比赛安排,分为“冬春比赛期”和“夏秋比赛期”两个大周期。第三,对周期训练的概念做了科学的解释,认为每一个训练周期不能只是对上一个周期的简单重复,而应该是在上一训练周期的基础上,进行更高运动负荷水平的循环。此外,此时期在全年大周期的基础上,有人已提出“中周期”和

7、“小周期”的分期结构。从而使现代训练分期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理论依据周期训练的核心是训练周期的划分,它包含着丰富的理论内容和思想内涵。通过研究大量的训练学原著和研究论文,我们认为,周期训练主要依据竞技状态的形成与发展规律、“超量恢复”原理、竞赛日程的周期性特点。对这三个原理的认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周期训练的理论。竞技状态的形成与发展规律。竞技状态是运动员获得优异运动成绩所表现出来的最适宜的准备状态。竞技状态的形成与发展需要通过训练才能获得。根据相关的研究与实践资料证明,竞技状态的形成与发展依次分为三个阶段,即获得阶段、相对稳定阶段和暂时消退阶段,这三个阶段是以一种循环往复的形成

8、表现出来的。根据这一规律,在训练过程中,把一个训练大周期划分为与此相对应的准备期、竞赛期、休整期三个时期。“超量恢复”原理。“超量恢复”是周期训练中,负荷安排的生物学依据。由于人体在一段时间内保持高度竞技状态参加比赛后,即需要一定的休息和恢复。根据“超量恢复”原理,在恢复过程的适宜时机给予刺激,就能使机体达到更高的水平。所以,每个训练周期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达到更高的水平。竞赛日程的周期性特点。竞赛日程往往是我们安排周期训练计划的重要依据,因而也是训练周期划分的主要依据。每年的重大比赛也是按一定规律、年复一年进行安排的。虽然竞赛日程对训练分期有着较大的制约,但事实上,不是竞赛日程

9、决定训练分期,而是竞赛日程应当符合人的生物学因素变化的客观规律。因此,竞赛日程及气候、季节等是训练分期的外因。对周期训练理论的争论与周期训练完整结构的发展特点1对周期训练理论争论的由来自70年末以来的20多年中,由于国际竞技发展的职业化和商业化的特点,职业运动员参加奥运会的限制被打破;奥运会实施商业化运作,各运动单项联合会也纷纷举办商业性的比赛;国内各种比赛的商业赞助也越来越多。近20多年来,运动成绩的大幅度提高,也使训练负荷加大,专项训练内容、手段与方法的比重在训练中日益增加。面对日益频繁的比赛,许多人对马氏的周期训练理论提出了质疑和争论。2 国内外对周期训练争论的主要观点国际运动训练学界有

10、关周期训练的争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准备期和竞赛期的负荷量、强度规定过于死板,有碍运动员(尤其是高水平运动员)更好地、更多地出现竞技状态高峰,影响运动成绩的提高。二是,认为准备期时间过长,内容和手段的安排与运用有碍成绩的提高。有些专家认为,对高水平的运动员,应把专项身体训练作为提高运动水平的基础,而不是一般的身体训练。三是,由于比赛频繁,因此就不需要再划分训练周期,提出周期性训练原则已经过时的观点。综合国内对周期训练理论争论的主要观点有:(1)新赛制的全年比赛次数明显增多。每次比赛,运动员都应达到创造优异成绩的最佳状态;比赛间隔缩短,不可能有很多时间进行“准备期”的训练;比赛频繁,不可能

11、按部就班地进行训练,而应是“以赛代练”。(2)认为专项训练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唯一途径,训练手段与方法只是以专项性内容就可,没有必要再花大力气进行其他基础性的一般内容的训练。(3)部分人还认为,“竞技状态”理论已与现代竞技体育不相符,运动员应天天能比赛,因此,也就不再需要划分训练周期。3周期训练完整结构的发展特点运动训练周期的划分是运动训练中极其重要的问题。应该肯定近20年来有关对周期训练的争论,是现代竞技体育实践发展促使训练理论深入研究的正常现象。近几年的运动训练实践表明,周期训练的理论及其所依据的客观规律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为适应现代竞技体育实践的发展,人们对马氏周期理论中的一些不合理部分进行了调整。并提出和确立了从多年到一次训练课的整体周期训练结构。现代周期训练的整体结构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当今竞技体育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起来的。它明显地表现出“两极化”(即最大周期发展为多年周期,最小周期发展为“单元训练周期”)、精细化(即周期越分越细)和周期化(即把训练全过程都看作为周期)的发展特点(见附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