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留守群体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47961273 上传时间:2023-04-0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6.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看待留守群体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如何看待留守群体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如何看待留守群体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如何看待留守群体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如何看待留守群体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如何看待留守群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看待留守群体(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何看待留守群体目录一、农村留守现状1二、留守群体存在的重要问题1留守老人生活问题12留守妇女生活问题留守小朋友生活问题3三、留守问题的解决方案41加强社会力量参与关爱未成年人成长42积极摸索农村老人赡养新模式43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有志青年回乡创业4参照文献5 摘要近十年以来,农村的生活得到了翻天覆地的改善。用农民的话说,这是源于农民外出打工、经商增长了收入而得到的改善。这些年来,农村劳务开发规模逐渐扩大,农村青壮年男女外出打工、经商,家中留下年老父母和年少子女,形成一种特殊群体。称之为“留守小朋友、留守老人”群体。大量的劳动力外出,农村老人的赡养,孩子的教育问题日益突出。核心字:留守管理

2、 教育 问题一、农村留守现状农村留守人员问题,是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之后派生出的问题。独特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构造和与之相联系的户籍制度,使得大部分农村务工人员只能“城乡两栖、来回流动”,也因此产生了庞大的农村留守小朋友、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群体。她们面临诸多困难:父母的外出,留守小朋友指重要依托隔代照顾或旁亲管教的小朋友。她们因父母双亲或单亲外出务工,而被寄托给祖父母或远亲近邻,有的甚至独守门户。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她们在生理上、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她们的安全、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丈夫的外出,使留守妇女独自承当了农业生产、子女抚育、老人赡养等家庭责任并因此陷入劳动承当和心理

3、承当同步加重的困境;子女的外出,动摇了农村家庭养老的功能,引起了农村留守老人照顾缺失、精神孤单、安全隐患大、劳动承当重等一系列问题。二、留守群体存在的重要问题1留守老人生活问题经济收入低,生活条件差。随着农村劳务输出的开展,子女外出务工使农村家庭经济条件有所改善,一定限度上改善了农村留守老人生活、医疗方面的局限性,但是只靠外出打工子女的支持还不能予以父母充足的经济支撑。目前绝大部分农村老年人没有社会养老保障,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来源重要依托自己劳动所得和子女提供。据调查,老人的劳动重要是种植、养殖,但因子女不在身边,许多农活要请人,成本高,收入低,劳动强度大。随着孝道观念的不断淡化及子女在外务工

4、压力增大,农村老人的经济收入更是少得可怜。因此,老年人生活相称困难。肩负起抚养教育孙辈的重任,心理承当重。从目前看,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都将子女留在农村父母身边,由父母看护小孩,带子女上学。从照顾孙辈的生活起居方面而言,是增长老人的生活压力,增长劳动强度;从对小孩教育方面而言是心理承当重,由于农村老年人大多数识字不多,无法辅导小孩学习,紧张学习成绩差。另一方面目前农村交通、通讯得到迅速改善,电视、网吧到处有,孩子在外的时间长,紧张发生某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老年人总觉得管理小孩力不从心,增长了留守老人的生活承当和精神承当。家庭氛围缺失、精神生活单调。家庭养老是目前农村的养老方式。由于子女都外出务工,

5、家庭浮现“空巢”后,家庭养老功能就被弱化。老年人需要亲情的安慰和生活照顾,在这方面子女在老年人心目中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农村留守老人,特别是“空巢老人”大多数过的是“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寂寞生活。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单调,老人在家庭之外也很难找到精神寄托。生活缺少照顾,安全隐患多。由于子女不在身边,平常生活小事,诸如理发、换电灯泡等都成为难题。特别是老人生病,子女不在身边,更显得孤单无助,感到很失落。山区农户居住分散,老人在遇到意外时,更是束手无策。看病问题较突出,健康难保障。在调查中发现,多数农村留守老人常年患病,甚至多病缠身,虽然子女外出务工带来的收入有所提高,加之新农合的实行,留守老人就

6、医条件有所改善,但仍然处在较低水平。2留守妇女生活问题劳动强度明显加大,部分农妇力不从心。留守妇女既要承当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又要料理家庭事物,有的还要照顾年迈的老人,教育未成年的孩子,劳动强度很大,严重损害身体健康,一年到头身心疲倦。精神压力大,寂寞空虚感强,身心易受伤害。由于丈夫外出务工,长年不在身边,留守妇女忍受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承当。家里冷冷清清,白天下地干活,晚上独守空房,久而久之导致精神空虚;丈夫不在家,在平常生产生活中到处小心谨慎,不敢和村里的男人多说一句话,怕遭人闲言闲语,时时挂念外出务工的丈夫,紧张丈夫禁受不住外面的诱惑而移情别恋等等,因此农村留守妇女长期承受精神上的压力,容

7、易产生失眠、焦急,严重影响留守妇女的身心健康。同步,“留守妇女”和丈夫之间的感情沟通越来越少,久而久之夫妻感情容易产生裂痕,导致第三者插足和婚姻破裂现象逐渐增多。而当浮现婚变时,由于对丈夫在外收入状况不完全理解,她们往往无法较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步,由于某些留守妇女的丈夫出门近年,不负责任,不承当家里开支,迫于无奈,某些农村留守妇女运用赶集出门卖淫贴补家用,久而久之,形成了部分留守妇女好逸恶劳的习惯。养老及子女养育方面暴露出新的问题。因丈夫长期外出务工,家庭的养老、子女的养育重任所有落在留守妇女的身上,虐待老人、邻里纠纷现象呈上升趋势,而子女的教育培养状况则呈下滑趋势。安全感减少,家庭财

8、产受威胁。男性劳动力外出后,农村只余下妇女、小朋友、老人,这种人口构造的变化,会带来农村治安防备力量的削弱,使农村社会治安隐患增长,特别是针对留守家庭的小偷小摸现象增多。现代农业进程受到影响。一方面,家庭购买的农业机械不能充足运用,农村男劳动力外出后,家庭中的女劳力由于很少懂机械操作技术,致使家庭农业机械闲置挥霍现象普遍存在。另一方面,部分农妇缺少农业技术。由于留守人员文化素质较低,接受新生事物及新技术能力较差,许多农活是仍然是老式操作,使农业生产呈现出简朴、单一等特性。3.留守小朋友生活问题家庭教育存在欠缺。绝大多数的留守小朋友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在隔代监护的问题上,大多数家庭只

9、能保证孩子吃饱穿暖,缺少心理、学业、思想道德上的管束与教育。情感需求难以满足。有部分父母半年以上才与孩子联系一次,相称一部分父母一年才回家探亲一次,甚至有的父母常年在外,孩子与父母之间相处的时间很少,亲子之间缺少沟通交流的机会,感情淡漠。心理问题逐渐显现。留守小朋友长期与父母分离,生理和心理得不到健康成长,留守小朋友中性格内向的比例要明显高于非留守小朋友,她们一般体现出焦急、紧张、软弱等性格特性。当遇到问题时多数会自己解决,这虽然在一定限度上锻炼了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由于孩子正处在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核心时期,没有家长的对的引导,会引起留守小朋友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缺少自信

10、、悲观悲观、抑郁、恐惊等心理问题。 学习状况不容乐观。一方面缺少父母的关爱,而同属留守的祖辈需承当繁重的家务和农活,无法对留守小朋友学习状况进行监督;另一方面,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实践性内容增长,需要家长合适辅导,爷爷奶奶由于文化水平较低,心有余而力局限性。从作业的完毕状况来看,留守小朋友没有父母的监督和指引,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显然不够,学习状况很不抱负。 思想道德浮现滑坡。由于缺少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小朋友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特别是部分父母长期在外务工,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用物质的方式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小朋友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长,使用自由度高,极易使孩子养成好逸

11、恶劳、乱花钱等不良习气。许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偷盗等行为,有的甚至与社会上某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三、留守问题的解决方案1.加强社会力量参与关爱未成年成长网吧对未成年人的危害,早已引起社会关注。但是,某些网吧黑心老板明知不得接待未成年人入内,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学校及家长对此问题反映仍是非常强烈。用全社会力量关注青少年的管理教育。关注青少年的管理教育就是关注我们社会的将来。一方面,要加大义务教育法的执法力度。全社会和学校教师、学生家长要关注监护学生的健康成长。特别要把农村“留守小朋友”的教育纳入素质教育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总

12、体规划。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留守小朋友登记制度、留守小朋友家校联系制度,以及入学升学指引制度等。2.积极摸索农村老人赡养新模式一是要建立健全留守或孤寡老人服务体系,组织社会化帮扶制度;二是要建立农村老人退休制度,加快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特别是对孤寡老人要尽快实行社会化、福利化赡养;三是大力扶持和充足发挥粮食生产专业示范户的发展,努力减轻农村老人的劳动强度。不断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力度,完善对农村老人保障体系。近年来,国内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单薄,贫困地区农村对老人的保障更是有心无力。要解决贫困地区农村老人的关爱与救济问题,其主线之策是建立起对农村特殊困难老人的社会保障体系,这一保障体系应是农村社会

13、保障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资金应当优先得到倾斜。有条件的县乡要率先建立起农村特殊困难老人的社会保障基金。同步,必须抓紧建立完善统筹城乡的养老保险制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有志青年回乡创业要多引进劳动密集型公司,让青壮年劳动力能实目前本地就业,从主线上解决劳动力大量外出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要动员和鼓励外出务工青年积累经验,更新观念,政策帮扶她们回乡创业,推动和增进农村经济发展。加快经济发展,为老人“减负”,学校和妇联等组织应更多关爱留守小朋友。一种方面是采用多种措施大力扶持农村贫困群众,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把农村老龄人口从繁重低效的农业劳动中解脱出来,从养育、照顾、教育孙子女的沉重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使其真正老有所养、老有所安、老有所乐。“减负”的具体途径重要有:通过都市化、小城乡建设把农村老龄人口转移出去,从主线上“减负”;通过新农村建设,发展本地特色农业或其他产业,吸引外出打工子女回乡就业,从而把老龄人口的承当交给其子女;同步组织人员协助缺劳力的家庭解决生产难问题;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予以农村困难老人应有的关爱与救济。另一方面要形成全社会都来关怀留守小朋友的氛围。参照文献:叶敬忠等.静寞夕阳:中国农村留守老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 叶敬忠等.阡陌独舞:中国农村留守妇女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3 叶敬忠等.别样童年:中国农村留守小朋友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