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案(苏瑞华).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47956665 上传时间:2024-04-0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桃花源记教案(苏瑞华).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桃花源记教案(苏瑞华).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桃花源记教案(苏瑞华).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桃花源记教案(苏瑞华).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桃花源记教案(苏瑞华).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桃花源记教案(苏瑞华).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桃花源记教案(苏瑞华).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九年级语文桃花源记课标解读一、课标要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二、阶段目标”“第四学段(二)阅读”第12条:“阅读浅易文言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二、课标表述能熟练地运用诵读方法,扩大文言文阅读范围,扩展自己的视野。扫清语言障碍,在翻译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再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生平及思想,研究文章的结构及艺术手法,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诵读古代诗歌,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三、目标表述1、能说出文章和作者有关的信息。2、在听读范文的基础上,能顺畅地朗读课文。3、能结合语境准确

2、说出课文中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舍”“寻”“志”等)、成语(“世外桃源”“怡然自乐”“豁然开朗”“无人问津”)的含义、通假现象(“要”)的意思和并能结合语境辨别、说出古今异义词的现象(“鲜美”“交通”“妻子”“无论”等)。4、能够把文言句子准确翻译成现代汉语,并能辨析、总结课文涉及的判断句、省略句两种文言句式的特点。5、在通译课文的基础上,能说出作者的行踪、线索,并能划出层次。6、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仔细揣摩画龙点睛的词语,能说出作者寄寓在文中的思想感情。7、能归纳出文章主旨并说出如何看待作者的社会理想。8、通过反复朗读,达到当堂成诵。 其中3、4是本文的重点,5、6、7是本文的难点。 四、目

3、标重构1、在听读范文的基础上,顺畅地朗读或背诵课文。 2、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借助工具书能用自己的话翻译课文并解释重点句子的意思。3、找出文中描写渔人行踪的词语,并在此基础上划出层次。4、找出描写桃花源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美的句子,并说出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5、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发展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多种诵读的形式,个性化解读文本。6、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发展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引导学生在想象中再现景物,能说出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逐步提高鉴赏能力。五、要达到这些目标,我采用方法是:1、诵读法:本文是传颂千古的名篇,字句精美,思想感情丰富,描写生动,指导学

4、生以多种形式反复诵读,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2、自读点拨法:引导学生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审美能力,培养高尚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讨论点拨法:设置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交流,教师可适当进行点拨补充帮助学生完成本节课的文言知识积累和情感体验。4、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5、拓展阅读法:选择与桃花源有关的诗句进行拓展阅读,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桃花源记课标解读南阳市宛城区瓦店镇二中 苏瑞华 2011年12月桃花源记教学设计设计说明这篇教案设计十分重视学生的阅读实践过程,围绕教学要求,设计三个步骤来

5、阅读课文。第一步是朗读训练。朗读是一种自我体验,是沉浸其中,达到设身处地,身临其境,从而感受作品。第二步是学生对照注释阅读课文,整体把握。这一设计符合学生对作品解读具有整体性的特点。从阅读的对象看,学生面对的作品,是一个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整体,作品是以整体形象呈现给读者的;从阅读的动力看,阅读作品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学生的情感与理智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与作品融会交流,产生共鸣;从阅读基础看,学生在阅读中必然会调动自己的全部知识积累,人生经验,这是一种整体的主体参与,所以文学教育必须以整体把握为前提。第三步是提问朗读,重点分析。提问朗读是这篇教案的一个重点。提问朗读是带着问题去读有关的片段,学生必须

6、对课文有足够的了解,才能找出这些片段,这比一般的朗读更能吸引学生,激起学生的思考。教案根据课文的意境设计了几个问题,这些问题各有侧重点,又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学生根据这些问题寻找有关片段的过程,就是一个理解、感悟、探究的学习过程。这样教,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使学生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生阅读的很少,而关于阅读的谈话却很多”,它体现了课程标准这样一个理念。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应该是阅读行为的主体,应该让学生直接与作品进行对话,让学生独立自主的进行阅读,因为语句材料的积累、语感的培养,必须在反复阅读过程中方能实现。教学目的1明确作者所描写的理想境界,恰当地评价课文所表达

7、的社会理想。2了解课文的叙事线索,理清结构层次。3体会精练生动的语言,积累文言词语。4加强朗读训练,要求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句流利,音韵铿锵。教学重点1古今词义辨析2指导学生朗读、背诵。教学难点1认识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2辨认“交通、妻子、绝境、无论”等词语古今意义的不同。教学时间 两课时教学设想 利用多媒体教学,教学中以教师引导、学生互动为主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谁的名句?明确:出自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陶渊明的另一名篇桃花源记(这一设计能激起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兴趣。新课的导入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一环,起步好,就能为整堂课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8、屏幕展示:课题桃花源记从课文题目中,你能联想到一个什么成语?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亦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亦指幻想中的美好世界。屏幕展示:学习目标:u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u 积累文言词语。u 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u 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二、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屏幕展示:1、作者简介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 陶渊明,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但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他曾做过小官,但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或“五柳先生”。2、写作背景

9、: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约作于永初二年(421)。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他有志不能施展。他也曾任彭泽令等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义熙元年(405),愤然弃官回乡,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他虽“心远地自偏”,但“猛志固常在”,仍就关心国家政事。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学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

10、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三、检查预习1、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豁然开朗 屋舍俨然 阡陌交通黄发垂髫 便要还家 刘子骥 诣太守2、填空(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 ,他是 朝代人,名 ,字 ,号 。(2)根据下列的提示,写出相应的成语。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成语:_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成语:_ 四、初读课文,正确朗读 屏幕展示:“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朱熹 1、教师范读朗读,一是要求句读分明,节奏合理。如“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

11、不能读成“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应该读成“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二是要求读出感情。如,读出渔人发现桃源时的“异”,桃源人见渔人时的“大惊”,听渔人介绍后的“叹惋”。(朗读前的指导十分重要。这里,对朗读课文应掌握的节奏、感情作了提示。这样,就能启发学生在朗读时去体会、去感悟。)2、学生朗读:(略)五、再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屏幕展示:古今异义1、缘溪行 2、芳草鲜美3、说如此4、阡陌交通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6、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注意区别那些与现代汉语形式上完全相同而意义不同的词语,符合文言文教学的特点,从而让学生掌握这一古今词义。)一词多义便舍船,从口入屋舍俨

12、然处处志之寻向所志寻向所志 未果,寻病终复前行,欲穷其林既出,得其船武陵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积累文言词语是文言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在教学中,让学生边学习边积累,如此日积月累,学生就能掌握大量的文言词汇,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六、三读课文,理清结构屏幕展示: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 再寻桃花源思考:为什么寻不到? 讨论后明确桃花源,本来就是子虚乌有的,它是作者追求的一种美好境界,一种对现实生活不满的精神寄托。七、四读课文,感知文意屏幕展示:讨论研究 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3、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 4、渔人入山后,

13、看到了怎样的图景? 5、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对待这位不速之客的? 6、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7、渔人是如何离开桃花源的?(提问朗读是带着问题去读有关片段。学生寻找有关片段的过程,就是学生阅读的实践过程,这是新的课程标准所提倡的。)交流明确: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特点:风景幽美3、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 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特点:曲折、隐蔽、幽深4、渔人入山后,看到

14、了怎样的图景?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特点:环境优美宁静、生活安乐幸福5、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对待这位不速之客的?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特点:民风淳朴、热情好客6、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桃源外的人不能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7、渔人是如何离开桃花源的?处处志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小结:屏幕展示:文中的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桃花源是个风景优美、民风淳朴、宁静安乐的理想社会八、小结屏幕展示: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描绘了一个幽美的世外桃源,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向往自由美好的生活,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九、拓展延伸屏幕展示:生活在东晋的陶渊明描绘了这样美好的境界,却是并不存在的,而生活在今天的你们,已经拥有了美好幸福的今天,一定对明天有着更为美好的憧憬。你希望自己生活的未来社会是什么样的呢?请用美丽的语言加以描绘。十、放飞理想1、 我来到桃花源2、 今日桃花源3、 我心中的世外桃源(本题设计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