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会昌中学《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47944748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会昌中学《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江西会昌中学《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江西会昌中学《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江西会昌中学《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江西会昌中学《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西会昌中学《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会昌中学《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教学设计.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西会昌中学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教学设计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教学设计江西会昌中学教学目标1。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理解柳宗元对于“为师”的态度和观点,以及“为文”的创作主张。2了解作者运用举例、类比进行说理的方法。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流露出的教育教学思想及其启迪意义。2领会作者运用举例、类比论证方法的作用。教学难点1。如何激发学生阅读此文的兴趣,是传授本文的一个棘手问题。2复杂、矛盾的思想感情,学生如何理解,是又一个难题。教学设想1。针对以上难题,第一课时应做好铺垫,并且制作课件。23课时学法指导导读式教学过程一、预习第一课时阅读课文13节二、导语1韩愈的师说说到当时的从师风气,是怎样说的?(耻学于师)

2、2如果从师了会形成什么结果?(群聚而笑之)3当时是谁向韩愈拜师?韩愈答应了吗?(李蟠答应了)4你们知道韩愈当时收了李蟠为学生后,造成了什么结果吗?(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5只因收了个学生,便得狂名,便屡遭贬斥,比韩愈自己设想的还要严重,可见当时不从师的社会风尚是多么嚣张。三、作者简介及其背景1这段文字是与韩愈同时代的另外一位文学家柳宗元写的。请一位同学介绍柳宗元。(字子厚,号河东,又称柳柳州。中唐“古文运动”。永州八记、三戒)2、柳宗元的个人经历比韩愈不幸多了。他因为参加王叔文的革新运动,被贬官到湖南南部的永州。唐代的永

3、州还是一块“蛮夷之地,生活着土著的苗族、壮族、瑶族、侗族等少数民族。3当时,也有位年轻人要拜柳宗元为师。这个人是官宦人家子弟,虽然还没考中进士,但已享有文名了,却还千里迢迢,不顾艰难,从京城来到湖南(“自京师来蛮夷间”),先在长沙(潭州。他父亲在那儿做官)写了封信给柳宗元,要拜柳宗元为老师。柳宗元于是写了封回书,这就是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四、导读第13段1从我们已预习的前三段来看,柳宗元答应做韦中立的老师了吗?他为什么不答应呢?(理由:自己才疏学浅,不敢为师;社会不从师风气嚣张,不想为师。)2自己才疏学浅应是作者的自谦,所以是个托词,这种说法对吗?看原文是怎么写的?由于自己“仆道不笃,业甚浅近”

4、,所以“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笃精深,众人一般人、卜估量)(从“甚”、“众人”等词中,可读出浓浓的自谦意味。)3辨别第二段几个“师”字的用法辱书云欲相师(意动)未见可师也(名作动)4抽生译。5齐读。散读。背诵。6那不答应为师的主要原因应是当时不从师的社会风尚。作者是怎样描绘这种风尚的?与师说比较,有什么不同?(更具体。时间“由魏晋氏以下”,韩文“久矣”;表现、后果“辄哗笑之,以为狂人”)7“以为狂人”韩愈文中无。它是从韩愈的事例中得出的教训。这是一种什么论证方法?运用这种方法有何作用?(举例。更有说服力。)8为什么要引用屈原的诗句?蜀犬吠日的原因是什么?(引出并说明古

5、已有之。“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这是一种生活常识少见多怪。恒长期)9柳宗元还写了个亲身经历的事,这个事可用哪四个字归纳?它是与蜀犬吠日说同一个道理吗?(粤犬吠雪。是)10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岭南岭,被覆盖,苍黄同“仓皇”已停止。)11蜀犬吠日与粤犬吠雪在这里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这种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观点?除了使说理更有说服力之外,还有何作用?(类比)(犬群小蔑视委琐龌龊(日、雪韩愈赞美崇高高洁)12作者蔑视的情绪激烈吗?哪里体现出一种激愤的情绪?(几个反问句)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

6、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以为:认为,以:太,病:前一名作动、后二使动顾:只是,度:估量,炫:显露自己)13齐读13段。五、作业翻译13段,预习46段。第二课时六、研读第四段1如果说13段是说柳宗元不“为师”的原因是由于社会不从师的风尚太嚣张和自己自谦,不为师还有其他原因吗?(还有联系自己已不喜闹的原因。)2研读第4段。周本来平居平时理外意外3这是自谦吗?为什么?(不是。因为很真诚)4这说明什么?(从这个角度说,柳宗元不仅是不敢为师,而且确实是不能为师了。)七、研读第五段1这一段写了什么?用

7、了什么方法写?词:责要求尤特别拂然不高兴的样子却后退荐插咸都曳拖句式:何预我邪宾语前置(这则事例其实也是在类比不从师,进一步揭示不从师的危害。)2为什么说“进一步”?这是把不从师的危害上升到了什么高度?为什么要这样写?(政治。这是韩文所没有的。指出不尊古道必然是道德沦丧、群臣昏庸,是非颠倒、政治腐朽。气动神非地横扫邪气,一树凛然正气。)八、研读第六段1、前面15段皆言不答应韦中立拜师,但这一段却有转机了,这是哪一句话?(假而以仆年所得者。)(是说“往来言所闻”,不是从师的话,我则“愿悉陈中所得”,这不是为师。)固原本悉全部中心中2、柳宗元叫韦中立“自择”,“取某事去某事则可矣”是在暗示什么?(

8、暗示韦中立应取其从师之实,去从师之名)3、而本段的1、2两句仍然在表达什么?(自谦)行厚德行醇厚恢恢然宽广的样子4、其实行从师之实,柳宗元已经在开始做了,这是哪一句话?(吾子前所欲见何如也)5、最后两句仍然是自谦。6、请同学准确复述出柳宗元的态度。韦向柳学文:(1)以为不可,自己才疏学浅;(2)但也不反对,要韦自己选择。韦向柳拜师:(1)万万不可。(2)但不是反对从师的做法。九、全班齐读十、作业1。翻译2。预习7、8两段第三课时十一、研读7-8段1默读。思考:这两段写了什么?为什么要写这些?2串讲:苟随意掉随便剽轻浮廉收敛节简洁矜骄气激而发使感情激扬并且抒发固而存凝聚并且保存羽翼辅助宜合理断判

9、断动变化原源泉厉加强致穷尽幽隐蔽著彰明焉于此余闲暇亟屡次活用:意动:可、易、本、形作动;广、博,通假字:支句式:而以为能也2写了什么?(自述为文的心得和自己的文学主张)3、作者的文学主张是什么?(文以明道)4、第七段除了写文学主张,还写了什么?可分为几层?(为此主张而要采取的写文章的态度、方法。分主张、态度、方法三层)5、为什么写这些?(表明自己愿意教你作文的一片赤诚之心)6、这两段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讲究遣词表意:本、参,排比)7、与16段相比,7-8段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转变?为什么会转变?(激愤转委婉,因为前者针对群小后者针对韦中立)十二、总结全文1善于运用不同的语气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

10、2善于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说理。备课参考资料课文翻译:二十一日,宗元启:承蒙您来信说,想要认我做老师。我的道德修养不深,学识非常浅薄,从各方面审察自己,看不出有值得学习的东西。虽然经常喜欢发些议论,写点文章,但我自己很不以为都是正确的。没有想到您从京城来到偏远的永州,竟幸运地被您取法。我自估量本来就没有什么可取的东西;即使有可取的,也不敢做别人的老师。做一般人的老师尚且不敢,更何况敢做您的老师呢?孟子说,“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人。只有韩愈奋然不顾时俗,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

11、学生,写作师说,就严正不屈地当起老师来。世人果然都感到惊怪,相聚咒骂,对他指指点点使眼色,相互拉拉扯扯示意,而且大肆渲染地编造谣言来攻击他。韩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声他住在长安煮饭都来不及煮熟,又被外放而匆匆忙忙地向东奔去。象这样的情况有好几次了。屈原的赋里说:“城镇中的狗或群地乱叫,叫的是它们感到奇怪的东西。”我过去听说庸、蜀的南边,经常下雨,很少出太阳,太阳一出来就会引起狗叫。我以为这是过分夸大的话。六七年前,我来到南方。元和二年的冬天,幸好下大雪,越过了五岭,覆盖了南越的几个州;这几个州的狗,都惊慌地叫着咬着,疯狂奔跑了好几天,直到没有雪了才静止下来,这以后我才相信过去所听说的话。如今韩愈

12、已经把自己当作蜀地的太阳,而您又想使我成为越地的雪,我岂不要因此受到辱骂吗?不仅我会被辱骂,人们也会因此辱骂您。然而雪和太阳难道有罪过吗?只不过感到惊怪而狂叫的是狗罢了。试想当今天下见到奇异的事情不象狗那样乱叫的能有几个人,因而谁又敢在众人眼前显出自己与众不同,来招惹人们的喧闹和恼怒呢?我自从被贬官以来,更加意志薄弱,很少思虑。居住南方九年,增添了脚气病,渐渐不喜欢喧闹,怎能让那些喧嚣不休的人从早到晚来刺激我的耳朵,扰乱我的心绪?那么必将使我卧病不起,心烦意乱,更不能生活下去了。平时意外地遭受到不少是非口舌,唯独还没有喜欢充当别人老师的罪名罢了。我还听说,古代重视冠礼,是借以用成年人做人的道理

13、来要求大家。这是圣人所以特别重视的原因。几百年以来,人们不再举行这种冠礼。近来有个叫孙昌胤的人,独自下决心举行冠礼。冠礼举行过后,第二天去上朝,来到外廷,把笏板插进衣带对大臣们说:“我的儿子已经行过冠礼了。”听见这话的人都感到莫名其妙。京兆尹郑叔则却满脸怒气,垂手拖着笏板,退后一步站着,说:“这与我有什么相干呀!”廷中的人都大笑起来。天下的人不因此去责难京兆尹郑叔则,反而嘲笑孙昌胤,这是为什么呢?只是因为孙昌胤做了别人所不做的事。现在被称作老师的人,非常像这种情况。您的品行敦厚,文辞高深,凡是您作的文章,都气魄宏大,有古人的风貌;即使我敢做您的老师,对您又有什么帮助呢?假如因为我比您年长,学道

14、、写文章的时间比您早,您确实愿同我往来,交谈彼此所学的东西,那么,我当然愿意向您毫无保留地陈述自己全部的心得,您自己随便加以选择,吸取哪些,扬弃哪些,就可以了。如果要我判定是非来教您,我的才能不够,而且又顾忌前面所说的那些情况,我不敢做您的老师是肯定的。您以前想要看看我的文章,我已经全部陈列给您了,这并不是以此向您炫耀自己,只是姑且想要看看,从您的神情态度上反映出我的文章的确是好是坏。现在您的来信,说的话都对我过奖了。您的确不是那种巧言谄媚假意奉承的人,只不过是特别喜欢我的文章,所以才这样说罢了。当初我年轻又不懂事,写文章时把文辞漂亮当作工巧。到了年纪大一些,才知道文章是用来阐明道的,因此不再轻率地讲究形式的美观、追求辞采的华美、炫耀声韵的铿锵、把这些当做自己的才能了。凡是我所呈给您看的文章,都自认为接近于道,但不晓得果真离道近呢,还是远呢?您喜爱道而又赞许我的文章,也许它离道不远了。所以,我每当写文章的时候,从来不敢漫不经心地随便写作,恐怕文章浮滑而不深刻,从来不敢偷懒取巧地写作,恐怕文章松散而不严谨;从来不翦用踣昧的态度去写作,恐怕文章晦涩而又杂乱;从来不敢用骄傲的心理去写作,恐怕文章盛气凌人而又狂妄。加以抑制是希望文章含蓄,进行发挥是希望文章明快;加以疏导是希望文气流畅,进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