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装同步2010浦东新区二模.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47944621 上传时间:2023-10-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散装同步2010浦东新区二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散装同步2010浦东新区二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散装同步2010浦东新区二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散装同步2010浦东新区二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散装同步2010浦东新区二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散装同步2010浦东新区二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散装同步2010浦东新区二模.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浦东新区2010年高考预测语文试卷 (2010.4.13)注意:1满分150分。完卷时间150分钟。2所有答案均做在答题纸上,否则不予计分。一、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7分)样式雷的屋顶与悬链线 从康熙到光绪二百余年间,江西人雷发达一家七代人因长期掌管样式房(清代承办内廷工程建筑的机构)而得名“样式雷”。这个皇家建筑设计世家。为后世留下了许多辉煌的建筑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建筑史料,因此得以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其中有关皇宫屋顶规制的资料不但详细说明了这类屋顶的建筑工艺,还特别指出,之所以必须做成规定的形状,是为了达到一种功能:在下雨时使雨水流得最快,并在离开屋檐之后能射得最远。这

2、种屋顶的形状就是在数学上称为“悬链线”的曲线。 早在“样式雷”之前上百年,“悬链线”就已经在我国的桥梁建筑中出现过。据明朝万历新昌县志所载,位于浙江省惆怅溪之上的迎仙桥就是具有近似于“悬链线”拱的古石拱桥。“样式雷”实际上解决的是一个动力学问题,就是要寻找一种曲线,如果让一个小球沿着这条曲线滚落。滚下来的小球将得到最大的速度,亦即所需的时间最短。迎仙桥则是一个静力学问题。两者均需要运用微积分方程来解决,而结果则殊途同归,都是“悬链线”。当然,不管是“样式雷”还是迎仙桥的设计者。他们都不知道“悬链线”这种数学曲线,更不会微积分。他们的结果完全是从实践中反复摸索、总结出来的。 在西方,“悬链线”的

3、出现却与中国不同。它是作为一个抽象的问题,由达芬奇首先提出来的:一条两端固定、自然下垂的链子,其形状是什么?“悬链线”这个名称也是由此而来。这是个类似于迎仙桥拱的静力学问题。巧合的是,达芬奇生活的年代也是明朝。达芬奇提出了问题,没得出结论;曾经有人向集哲学家、物理学家和数学家于一身的笛卡尔请教这个问题,没能解决;直到牛顿和莱布尼兹发明了微积分,才使最终解决“悬链线”的问题成为可能。在西方,大概直到20世纪60年代,“悬链线”才在工程中得到应用“悬链线”吊桥诞生了。 比较“悬链线”在中国和在西方的出现与发展的过程,是很有意思的。在中国这是一个纯粹的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过程,所用的方法是归纳法

4、。从来没有人问过为什么,当然也就不可能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在西方,在达芬奇提出这个问题后的最初几百年里。这基本上是一个抽象的纯数学问题,完全没有实际应用。所用的方法是演绎法,也没人关心解决了这个问题到底有什么用。当然,问题的提出还是来源于实际观察,也算是从实践中来。不同的是。他们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得出了全面的科学结论,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又应用到实际中去。为什么西方人会对这样一个在当时看似并无实际应用价值的问题如此感兴趣并且锲而不舍地研究了几百年?为什么同时代的中国人尽管在实际中令人不可思议地应用了这种曲线却对其“所以然”从未深究?这恐怕只能从文化传统中找原因了。正如人类学家莱斯利怀特所说

5、,“如果让牛顿一直呆在霍屯图特(一个在南非的原始部落)文化中,他会像霍屯图特人一样进行原始的计算”。西方文化根植于古希腊哲学,古希腊哲学家们对几何学一贯极为重视。而在我国古代,几何学乃至整个数学从来没有取得过能与哲学并驾齐驱的地位。尽管我们的祖先也曾取得过不少辉煌的数学成果。像圆周率的计算,开平方、开立方的方法等等都比西方领先很多年。然而这些成果大都是以实际应用为目的,缺少更高层次的抽象内容。比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我国数学家讲的常常是形象的“鸡兔同笼”,西方则是抽象的x和y。尤其像素数、黄金分割率公理体系这类纯抽象的概念,从未出现在我国古代数学之中。古希腊几何学则是从公理出发,以严格的逻辑推导

6、为根本,从而奠定了西方数学重视演绎法的传统。而演绎法正是通向近代数学乃至近代科学的不可或缺的思维方法。长久以来,很多人都问过这样一个问题: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文化为什么没能孕育出近代科学?“悬链线”的故事倒是为此提供了一介颇县说服力的例子。1“样式雷”屋顶做成“悬链线”形状,主要是出于对的考虑。(2分) 2第段的两个口里,应填人哪一项(甲、却/也 乙、而竟)?请选出正确项并说明理由。(2分)选项: 理由: 3下列对“悬链线”的介绍最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悬链线”其实就是一条两端固定自然下垂的链子。 B“悬链线”在工程中得到应用,需要运用微积分方程。 C“悬链线”问题在西方一直是一

7、个抽象的纯数学问题。 D“悬链线”理论问题的解决是以微积分发明为前提的。 4第段中画线句的含义是 。(2分) 5文章谈“悬链线”问题,既然以“样式雷”功例,为什么还举“迎仙桥”的例子?请联系全文分析作者的意图。(4分) (1) (2) 6本文揭示了中国文化“没能孕育出近代科学”的原因,请概述其中一个原因并加以评析。(4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0分)巴扬寺的微笑蒋勋柬埔寨古称高棉。高棉吴哥王朝时代(公元802年一公元1432年)的建筑端正方严,无论是尺度甚大的吴哥城,还是空间较小的寺院,都方方正正,有严谨的规矩秩序。空间在严格的方正中追求一重一重向上发展。通常寺庙建筑以五层坛城的

8、形式向中心提高,由平缓到陡斜。每一层到另一层,阶梯都更陡直,最后逼近于九十度仰角。缘级而上,不仅必须手脚并用,而且也要专心一意,不能稍有分心。稍有懈怠,便要摔下,粉身碎骨,稍有退缩,也立刻头晕目眩,不能自持。这让人觉得在通向信仰的高点时要万分精进专一,才能使物理的空间转换为心灵的朝圣。坛城最高处五座耸峻的尖塔,是整个建筑的中心点,是全部空间向上拔起的焦点,象征须弥山,那是佛教中诸神所在之地。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的哥特式教堂也追求信仰的高度,以结构上的尖拱、肋拱、飞扶拱来达到高耸上升的信仰空间。但是,哥特式大教堂的信仰高处,只能仰望,不能攀爬;吴哥寺庙的崇高却是在人们以自己的身体攀爬时才显现出来的。

9、 我一直记得吴哥古城中巴扬寺的阶梯。 我攀爬在巴扬寺越来越陡直的阶梯上,匍匐向上,不能抬头仰视;但是寺庙高处四十九座尖塔上镌刻的一百多面静穆的佛的微笑一一从我心中升起,仿佛清晨水面升起的莲花,静静绽放,没有一句言语,却如此强而有力。我在修行的阶梯上不断攀升的动力,似乎已不再是抵抗自己内在恐惧慌乱的精进专一,而是寺庙高处那无所不在的巨大佛像静穆的沉思与微笑。 巴扬寺是阇(sh)耶跋摩七世晚年为自己建造的陵寝寺院。他当时已经从印度教改信了大乘佛教,许多原始的欲望、官能的骚动逐渐沉淀凝结,成了一种极其安静祥和的微笑。 印度教把人性的种种异变刻在了吴哥寺石壁的浮雕上:罗摩的妻子被恶魔抢走了,天上诸神因

10、此加入了这场大战;因陀罗骑着三个头的大象,大翼神鸟栽着大神降临;猴王也率徒众赶来,咧张着嘴唇的猴子,圆睁双目,露出威吓人的牙齿。这就是印度著名史诗罗摩衍那里的故事。 晚年的阇耶跋摩,年迈苍苍,经历过惨烈的战争,似乎想合上双眼,让大乘佛教的思想引领他冥想另一个宁静无厮杀之声的世界。战争消失了,横尸遍野的场景消失了,嗔怒与威吓的面孔都消失了,只剩下一种极沉静的微笑,若有若无,在夕阳的光里四处流荡,像一种花的芳香。连面容也消失,五官也消失了,只有微笑,在城市高处,无所不在,无时不在。 阇耶跋摩七世把这个微笑留在了巴扬寺的佛塔上,一百多面,令人动容。这个微笑被称为“高棉的微笑”。 在以后所有的岁月中,

11、在战乱的年代,在饥饿的年代,在人比野兽还残酷地彼此屠杀的年代他一直如此静穆地微笑着。 那些笑容也是寺庙四周乞讨者和残疾者的笑容。 他们是新近战争的受难者,可能在田地工作中误触了战争时到处胡乱埋置的地雷,炸断了手脚,五官被毁。缺眼缺鼻,但似乎仍庆幸着自己的幸存,拖着残断的身体努力生活,在毁坏的脸上认真微笑。 我静坐在夕阳的光里,在断垣残壁的瓦砾间,凝视那些高高低低,大大小小,面向四面八方,无所不在的微笑的面容。远处是残疾者组成的乐班的演奏,乐音飘扬空中。我走过时,他们向我微笑,有八、九个人,席地坐在步道一旁的树阴下,西斜的日光透过树隙映照在他们身上。一个男子用左手敲打扬琴,右手从肩膀处截断了。拉

12、胡琴的较年轻,脸上留着烧过的疤痕,双眼都失明了。一名没有双脚的女子高亢地唱着。 我走过时,他们向我微笑。我知道,自己在修行的路上,还没有像他们一样精进认真,所以,在以后攀爬向上的高梯时,每有晕眩,他们的笑容便从心里升起。 他们的笑容在巴扬寺的高处,无所不在,无时不在。哭过、恨过、哀伤过、愤怒过、痛苦过、嫉妒过、报复过、绝望过一张面容上,可以有过多少种不同的表情,如同罗摩衍那里诸神的表情,当所有的表情一一成为过去,最后,仿佛从污泥的池沼中升起一朵莲花,那微笑成为城市高处唯一的表情,包容了爱恨、超越了生死,通过漫长岁月,把笑容传递给后世。7第段中处应该填入词语的词语是_(甲、跨越 乙、攀爬),其理

13、由是_。(3分)8文中将歌特式教堂与吴哥古寺作比较是为了_(2分)9第段画线部分运用排比修辞手法的作用是:_ (3分)10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两项是( )( )(4分) A文章从吴哥寺的建筑特点起笔,意在引出作者攀爬巴扬寺的描写。 B第段将静穆的佛的微笑比作“莲花”,形象地表现出精神的力量。 C写第段印度史诗中战争故事,是为了与阇耶跋摩的微笑作对比。 D第段写乞讨者和残疾者只因为庆幸自己是幸存者,才有如此笑容。 E第段写自己修行“精进认真”,缘于从幸存者的微笑中得到启迪。11虚实结合是本文描写的一个特点。请结合文中的“微笑”,从虚写和实写的关系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4分)12本文与世间最

14、美的坟墓都写出了陵寝的特点,但用意各不相同,请加以评析。(4分)(三)填写下列名篇名旬中的空缺。(6分)注:任选6空,若考生答题超过6空。按前6空顺序评分13(1)独学而无友,_。(礼记)(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_。(孟子)(3)此中人语云,_。(陶渊明桃花源记)(4)吾师道也,_。(韩愈师说)(5) _,幽咽泉流冰下难。(白居易琵琶行)(6) _。苒苒物华休。(柳永八声甘州)(7)文章本天成,_。(陆游文章)(8) _,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题竹石)(四)阅读下面作品,完成第1416题。(8分)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易安体辛弃疾 千峰云起。骤雨一霎儿价。更远树斜阳,风景怎生图画?青旗卖酒,山那畔别有人家。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这一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