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互联网与高校德育管理工作软环境的优化.docx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47944277 上传时间:2023-11-2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互联网与高校德育管理工作软环境的优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关于互联网与高校德育管理工作软环境的优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关于互联网与高校德育管理工作软环境的优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关于互联网与高校德育管理工作软环境的优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关于互联网与高校德育管理工作软环境的优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互联网与高校德育管理工作软环境的优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互联网与高校德育管理工作软环境的优化.docx(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关于互联网与高校德育管理工作软环境的优化 论文摘要:用先进的文化占领网络阵地,用正确的思想引导学生上网,充分发扬网络的优势,克服其弊端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同时网络为思想理论教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空间,使高校思想理论教育有可能利用这个空间提高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加强网络环境的建设,是优化高校思想德育教育软环境的又一关键环节。 论文关键词:互联网;德育教育软环境;网络环境 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非常迅速,全世界的因特网用户已超过25亿。2017年6月30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我国网民最新统计数字为3550万人,其中30岁以下的占69。因特网被视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

2、传播媒体”,以其全球性、开放性、交互性、综合性等特点使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有了畅通的渠道和沟通的机会,从而促进了社会的全面进步。高校学生是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主要体现者,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关系着国家与民族的前途和未来。在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下,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经受着纷繁复杂的网络文化的巨大冲击。网络对他们的政治态度、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心理发展、行为模式等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江泽民同志在2000年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在2001年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中又进一步指出“

3、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的舆论宣传,积极发展,充分运用,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不断增强网上宣传的影响力和战斗力,使之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对外宣传的新渠道。” 据统计,全国1396所高校中有82的高校与互连网相连,每天上网的师生超过33万人。无可否认,网络已经成了高校学生学习与生活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用先进的文化占领网络阵地,用正确的思想引导学生上网,充分发扬网络的优势,克服其弊端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同时网络为思想理论教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空间,使高校思想理论教育有可能利用这个空间提高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加强网络环境的建设,是优化高校思想德育教育软环境的又一关键环节。德育

4、工作软环境,是一个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的定义。 从根本意义上说,是指一所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整体精神和风貌。大学德育管理的软环境包括开放的课堂环境、人文的校园环:晓、科学的制度环境和健康的网络环境。 而网络环境作为德育管理软环境的一个方面,它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互连网具有开放性、广泛性、全球性。在传统的信息传播中,人们的信息交流都会受到来自地域、国家、民族和文化等的限制和束缚;然而网络信息传递却打破了这种屏障和壁垒,信息可以超越这些限制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传播,网络成为一个无中心、无界限的可以自由出入的世界,但也应当看到这种无障碍地流动也使得各种各样的信息都涌入网络,造成信息庞杂无序。环境设置的开

5、放性表现在其内容的包容性,网络文化兼容并包,它不专门为任何一种社会文化服务,同时又允许任何一种文化利用它传播。 二是互连网具有个体性、隐匿性、虚拟性。网络信息的传播是一种具有十分个性化的东西。网络文化尊重个人意志,你可以访问任何一个你感兴趣的网站,无论从传统意义上讲它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你可以就任何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网络文化注重个人的创造性,你可以建立富有创造性的、符合你个人“口味”的网页,并且随时可以修改它。 网络世界是一个虚拟世界,在网络世界里,人们在现实社会交往中的性别、年龄、相貌、种族、身份、阶层、职业等社会识别标志都被掩盖了,网上交往是以数字符号的形式进行,人与人的交往更多的是一

6、种精神和意识的交往,这种隐匿交往既能传递真实的信息也能传递虚假的信息。互联网通过一个个窗口,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精彩无比的“虚拟世界”。 三是互连网具有互动性及人际交往的双重性。传统的信息传播工具是单向的,人们不可能自由地选择信息;而网络传播则是一种双向传播,受众的地位得到了尊重,人们不但可以主动获取信息而且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评论者和反馈者,自由地参与网上的交流与对话。这种传播方式使受众真正体会到了与传播者的平等,突出了受众在传播中的主动性和选择性。当代大学生在网上交往的过程中,很容易获得为人处世的成就感和满足感,甚至感到自身价值的极大化。但虚拟的网络空间也使大学生产生某种幻觉或心理依赖,当他

7、们一旦在现时生活中遇到挫折时,就会更加倾向于在网络中寻求慰藉。这很可能会导致一种后果,即他们只愿意在网络上寻求虚拟但完美的人生,而消极地对待甚至逃避充满矛盾的现实世界。 网络环境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不再仅仅是单一的现实环境,还应当包括虚拟的网络环境。研究互联网络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新的环境因素(包括积极的与消极的),不仅有利于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理论,还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者扬优汰劣,努力建设信息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良好软环境。因此,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具有极强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它为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天地,带来了难得的契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络为高校德育

8、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环境,丰富了德育教育工作的手段。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所掌握的信息量十分有限,并且内容陈旧,不能很好地吸引受教育者的注意,互联网高容的信息环境能使教育者摆脱这种困境。互联网所承载的信息量巨大。它将世界优秀的文化遗产、领先的科技成果以及最新的时事报导等各个领域的知识囊括其中。互联网的开放性和超时空性,可以使人们方便快捷和无限制地查寻、搜集、积累所需信息。这就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提供了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宝库,充实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充分、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优势,能使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工作对象能在同一时刻不同的地点进行“面对面”的工作,这就完全突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局

9、限性,形成了全社会的、开放性的教育空间。受教育者可以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不受时间、地域限制,随时接受教育,从而形成思想政治工作的巨大优势。 其次,互联网还极大的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面并增强了德育教育民主化的进程。思想政治工作是解决人们思想问题的工作,只能以民主的方法去解决。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平等交流的机会。网上的信息人人都可获得、拥有。同时,每个人都可以尽自己所能向别人提供信息。通过网络中如EMALL,BBS,新闻组,网络新闻,超级链接等传播手段,使学生随时随处都能了解接收并传播教育信息,极大地超越了时空的限制,使全社会大学生同时接受教育成为可能。在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互动中孕育

10、和塑造着现代化的思想政治工作内容、手段、方式等,使处于不同地位、不同文化水平的人都能在交流和沟通中交换意见、取长补短,形成平等、民主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从而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说服力和亲和力。 再次,网络环境还最大限度地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社会化。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可与政府机关、家庭、学校相连,这为社会各界参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方便,并能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家庭与社会力量的有机结合,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收到更好的效果,有利于进一步形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巨大优势。网络的发展,为学生拓宽视野、更好地了解世界,在世界范围内吸纳优秀的文化遗产,以宽广的眼界看待中国和世界的发展,提供了现实可能

11、性;为学生自觉学习新知识,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自身素质,提供了更大的空间。网络环境也有利于带动德育工作的高效性和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一旦进人网络,就可以做到大容量、大口径的信息输出,极大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效果及覆盖面,进而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由“人员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化。在高校局域网上,青年学生尽可以张扬自己的个性,思想上有什么波动情绪,学习生活中有什么疑难问题,都可以尽情地在网上借助BBS论坛,把自己心中所思所想贴在论坛上,版主、网上在线人员可以看到你的帖子,同时也可以与你在网上沟通,为你释疑解惑,更为重要的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通过网络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可以快捷地掌握大学

12、生的思想情绪的变化,进而做到及时引导、及时解决问题。 (二)互联网的运用有利于学生个性意识和信息素养的培养及综合素质的提高。 第一、交互性的网络有利于青少年个性的发展和自我意识的完善。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掌握着信息的发布权,这种模式中的教育者往往以居高临下的态度面对受教育者,无形中拉大了二者之间的距离,不利于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网络环境中,这种窘迫的状况却能有效地得以避免。网上信息的流动是互动的,上网者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布信息、接收信息。因此,网络的这种平等环境对受众有种无形的亲和力,更容易被人接受。现实社会中,大学生们除了必须遵守各种法律法规、校规校纪外,还要

13、顾及我们平时所提倡的,所反对的;还要考虑世俗的眼光、众人的评判。但互联网的特性将能进一步激发大学生们要求“平等”的观念。也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们的“个性”观念。同时,网上的信息来自于各方面,观念不一、评判标准不同,这也能让学生树立思想多元化的观念。 第二、网络特性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互联网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还可实现双向交流,信息素养不仅包括熟练运用当代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还包括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和传递创造信息的能力,甚至还包括独立自主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批判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并将这些用于信息问题的解决和进行创新性思维的综合能力。我们可以从以下

14、几个方面去确立培养学生信息素养: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熟练批判性地评价信息的能力(包括正确与错误,有用与没用);有效地吸收、存储和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运用多媒体形式表达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将以上一整套驾驭信息的能力转化为自主地高效地学习与交流的能力,培养和提高信息文化新环境中公民的道德情感、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这样也必然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综上所述,互联网的发展为德育工作软环境的优化带来的契机是无可厚非的,但事物的两面性也决定了必然会给新时期的德育工作带来新挑战。如:网络信息的混乱驳杂,随着西方价值观念的大量渗透,使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任务更为艰巨和复杂。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广泛

15、性,容易导致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的冲突与失范;网络中的不健康信息,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和心理健康网络文化的多样性、隐蔽性虚拟世界的不真实,远离现实及网络交流的间接性,阻碍了大学生与正常人的交往,导致道德和法律意识的淡薄等等,这些负面影响也随之而来。 如何解决大学生面对网络的困惑,减少网络对大学生生理和心理的负面影响,引导他们充分利用网络这个工具为学习服务,优化德育教育的软环境,已经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学生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一)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利用网络适宜人的主体发展需要的内在的合目的性,让大学生确立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内在相统一的新价值观。所谓合目的性,是指

16、主观目的的现实化过程,是主体在活动之前或之初,关于自身需要和满足需要的结果之间统一关系的实现,是在人的对象性活动中,目的对于对象的指向的客观化并从作为结果的对象“返回”目的本身的过程。合目的性是主观目的的实现,它既是过程,又是结果。“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打破传统德育手段的千篇一律。面对网络信息技术,我们的管理教育措施、手段应作出相应的调整,既要考虑学生思想、心理动态变化发展的需求,又要考虑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文化素质、道德水准的差异。因此,网络环境下的学生工作要开拓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的工作新途径,树立信息资源意识;要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各种条件,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内在成:才动力。例如可以以校园网为载体,加强德育管理软环境的建设。一个好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不仅能够使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培养乐观向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思想汇报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