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秋国家开放大学《政治学原理#》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47937798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7.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3秋国家开放大学《政治学原理#》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3秋国家开放大学《政治学原理#》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3秋国家开放大学《政治学原理#》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3秋国家开放大学《政治学原理#》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3秋国家开放大学《政治学原理#》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3秋国家开放大学《政治学原理#》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3秋国家开放大学《政治学原理#》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家开放大学政治学原理#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形考任务1根据本课程关于政治权力、阶级利益、经济基础的相关理论,写一篇学习心得体会。要求:1.不得少于800字;2.不得有意识形态上的错误;3.符合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有关于三者的表述;4.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不得抄袭。参考答案:政治学原理是国家开放大学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针对专科学历不是行政管理专业的本科学员开设的一门补修课,以加强这类学员的专业基础。它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和方法,从客观政治现实出发,对于政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展开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并把它概括归纳、总结上升为的

2、理论形态。它是对于政治及其发生发展的内在机理的理论论述,是对于一切政治现象的特点和规律的共相的阐述,是人们对于政治的理性认识和最高层次的思辩。政治学原理是认识、把握和分析政治现象的思想基础,是掌握政治学、行政管理学各方面知识的理论基础。通过本课程学习,可以了解政治学的基本内容和知识、掌握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以及政治分析的一般方法、在政治思维的一般训练中,培养政治分析的能力,增强学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关原理,我们认为政治文明是人类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为建立公共秩序、推动社会进步而形成的,用于调节公共权力和私人利益关系的价值规范、组织体

3、系和制度安排的有机总和。它通常由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三个部分组成,其中,政治制度文明是核心。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文明的基本理论,正是在这样的政治文明观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结合当代中国政治文明的发展实际,可将之具体归纳为以下若干观点:第一,人类生活是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文明”体现的是与一定的社会生产发展相适应的社会政治价值规范和制度安排,人类文明的发展,必然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辩证统一的运动过程。第二,政治文明产生于人的现实活动,必须以现实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为基础。将人的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视为政治文明的现实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对人

4、类社会政治现象和政治生活本质规定性的深刻揭示。第三,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是国家政权建设,国家政权建设的关键是制度建设。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政权不仅是革命的首要问题,而且也是政治建设的首要问题。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必定包括国体建设和政体建设两方面的任务。第四,政治文明的发展过程是从古代政治文明向现代政治文明进化的过程。人类的成长过程是人逐渐摆脱外在束缚、最大限度获得自由的过程,这个过程被马克思称为“人类解放的过程”。第五,民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现代政治文明产生于人的政治解放,而人的政治解放的本质内容就是:一方面,人在社会领域获得自我支配的权力,成为自由的劳动者;另一方面,人在政治领域

5、获得平等参与政治生活的权利,成为公民和法人。第六,“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新型的现代政治文明。与同属于现代政治文明的资本主义政治文明形态相比,“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又是一种新型的现代政治文明。第七,政治文明建设必须坚持时代性与民族性的有机统一。政治文明的“时代性”特征,要求政治文明必须随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发展,做到与时俱进、与其他文明形式协同发展。形考任务2一、中国新型的政党制度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30分)答: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是中国政党制度的基本特征。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论述,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新型政

6、党制度的重大意义。(1)新型政党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体现了对历史经验的不断总结和创造,是经过历史考验的新型政党制度。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中国的独立与富强进行了艰辛探索和奋斗。直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才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可以说,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国人民历经劫难后的郑重而坚定的历史选择,具有历史的必然性。(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绩效是检验制度的唯一标尺。“中国奇迹”“中国之治”的背后是中国的制度优势。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无数事实充分证明,这一新型政

7、党制度独具中国特色、具有实践的优越性,推动中国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伟大成就。(3)新型政党制度是在中国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实践中日益彰显出强大生命力。这一新型政党制度具有理论的创造性,是“政治创造”,其本身也实现了对政党政治与政党制度理论的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因而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4)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党制度,是由该国的国情、国家性质和社会发展状况决定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成功实践,给世界政党政治发展带来一种新范式、一种新模式,向全世界彰显“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

8、全球政治文明进程中的重大创造,是人类政治智慧的宝贵结晶,正在为世界政党政治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二、政治权力的分配模式有哪些?各种分配模式的依据是什么?(30分)答:政治权力如何进行分配,不同的学者不同的流派具有不同的观点。其中,主要有:(1)精英主义模式:精英主义认为整个社会权力掌握在精英手里,精英分为政治精英和行政精英,政治精英指的是直接掌握国家政权的精英们,也称为权力精英或统治精英。行政精英指的是为政治精英提供强大后盾的其他领域的精英,分布在社会公共生活的各个领域,如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政治精英和行政精英之间存在着权力的分配,政治精英之间、行政精英之间也存在着权力的分配。在西方资本主

9、义国家,政治精英之间的权力分配是立法、行政和司法的三权分立,行政精英之间的权力分配是按照以上提到的不同领域作为标准的。国家的科层化反映了政治权力的精英式分配结构模式。(2)多元主义模式:多元主义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民主的基础,主张对权力进行监督和约束。多元主义的哲学基础是自由主义的个人主义。多元主义者认为世界是多元的,而不是一元的。建立在此前提之下,多元主义者认为不存在统一的国家主权。国家只是一个中立性的机构,在国家之下存在许多不同的利益集团,政治决定就是多个集团讨价还价和竞争的结果。因此,权力分化和多元社会集团之间实现权力分享是政治权力分配的基本模式。(3)多元精英模式:多元精英主义者认为,现实

10、中单纯的精英模式和单纯的多元模式都是不存在的;政治权力既不掌握在少数封闭的政治精英手中,也不掌握在多元的利益集团手中,而是掌握在多元利益集团的精英手中。(4)马克思主义模式:不同于所有上述理论模式,马克思主义为政治权力分配提供了完全不同的解释。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经济秩序决定政治权力的分配。在阶级社会中,由于经济权力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因此,政治权力也必然集中在处于少数的统治阶级的手中。国家作为一种强制机器,也是用来维护统治阶级权力的工具。应当承认,政治权力分配的上述理论模式都有其合理性。这些理论模式存在着互补性,对于我们全面认识政治权力的分配方式都具有积极意义。不过,也需要说明,在现实社会中

11、,政治权力的分配方式要比上述任何理论复杂得多。三、邓小平同志指出:“稳定压倒一切。”而罗马法中有句名言:“为了正义,哪怕天崩地裂。”请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40分)答:(1)稳定压倒一切,是邓小平理论中的一个基本观点。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的同时,必须时刻维护稳定这个大局。对改革的领导者来说,改革既是为了发展,也要服从稳定,发展成效被用来检验改革道路的正确与否,稳定则为进一步改革创造条件。改革开放以来,稳定问题始终在中央政府的目标函数中占据着决定性的权重。中国共产党和政府通过不断培育自身执政的合法性,始终基本维护了改革开放过程中稳定的的局面,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治基础。随着改

12、革的不断引向深入,社会的主要矛盾开始发生演化,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及时地进行自我创新和政策调整,与时俱进地转换维护稳定的模式。(2)正义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价值基础,无论是表现在古希腊的城邦政治、古罗马的物权制度,还是古代中国的德治传统,正义都是维系一个社会共同体的支撑性力量,这种力量一直凝聚在社会的制度建构与人们的思想意识之中,随人类社会的发展涌动前行,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现代社会,正义又必然通过法律体现出来。因为从法的起源上看,法其实是一种“公平正义的行为习惯”,它来源于爱心、同情、诚实、正义、公平、权利、义务等人类的情感品质与习惯。但是也有人担心,实现正义,会不会影响稳定?会不会使天塌下

13、来?因为正义是最大数人的最大需要,少数人不想实现正义,一心想保住特权和利益,甚至想使违法行为免予追究,必然要负隅顽抗。所以,实现正义离不开斗争。斗争必然使一部分人痛苦和流血。不过,您不必担心,现代社会,实现正义主要是通过公认的程序设计来减少斗争对社会造成的动荡。通过“宝剑”和“天平”来实现正义,通过“不和谐”来达到“和谐”,这便是“为了正义,哪怕它天崩地裂”这句法律谚语的深刻内涵。一潭死水也是一种稳定,但绝对没有正义可言。这种没有正义内容的稳定带来的便是:不在沉默中爆发,便在沉默中灭亡。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一个社会实现了正义才会长治久安,没有正义反而会天崩地裂。形考任务3一、分析社会监督的

14、内在作用机制。(50分)答:作为一种以权利制约权力的监督思路和机制,社会监督依据的是主权在民的宪政原则,意味着以承认公民的权利为根本前提,以保护和实现公民权利为最终目的和归宿,它体现的是在国家与社会分野之后社会对国家的监督和制约。也正因此它是权力监督观念的根源和监督途径的起点。一般来讲,社会监督只有在民主社会和宪政国家中才能存在和实现。要实现社会监督,关键在于对权利与权力做出分野并厘清两者的相互关系,而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监督的内在作用机制也将得以清晰浮现。第一,应该明确权利与权力分属两个不同的领域和范畴,而这就构成了社会监督机制的第一个层次:权利对权力的消极监督和制约。具体说来,公民权利属于社会

15、领域,是私域的范畴,它以公民个人为本位,强调的是公民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利益分配中应有的资格,政治权力则属于国家领域,是公域的范畴,是国家拥有的统治和管理社会成员的强制性力量。第二,在权利与权力的关系上权利被认为是权力的来源,而这就构成了社会监督机制的第二个层次:权利对权力的积极监督和制约。根据人民主权原则,国家和政府的产生必须经过社会成员的授权,是公民为了更好实现自已的整体利益才把自已的一部分权利让渡出来,组成政府,以便让政府执行社会公共管理职能来为自已的利益服务。第三,考虑到权力具有制约性和强制性,当面对强大的国家权力,作为原子化个体的公民往往显得十分弱小,很难与之相抗衡,公民权利常常无法得

16、到充分的体现和实现,就像卢梭指出的那样,“人民的力量只有集中起来才能行动,如果分散开来,它就会消灭,正如洒在地面上的为药的作用,只能是星星点点地燃烧罢了。”第四,在作为同体监督的政治监督机制中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其背后仍然是权利在起作用,这使行人们能够进一步深化社会监督内在机制的本质理解和准确把握。因此,在社会监督中,公民权利对公共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不仅在公民和社会政治社团对权力主体行使选举、罢免和参与等权利的过程中得到了实现,而且在各个权力主体基于各自的利益考量而展开权力博弈的过程中也间接得到了实现,这就是作为政治权力进行异体监督的社会监督的内在作用机制。二、政治社会化的途径有哪些?(50分)答: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学习和传播过程。政治社会化的途径包括:(1)家庭,家庭是政治社会化的第一个途径。(2)学校,学校是系统化强有力的社会化途径。(3)大众传播工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