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焕发课堂的活力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47926372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焕发课堂的活力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焕发课堂的活力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焕发课堂的活力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焕发课堂的活力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焕发课堂的活力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焕发课堂的活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焕发课堂的活力(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焕发课堂的活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的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 在第三学段阅读“目标与内容”中提出“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这都有力地说明了“问”的重要性。学生有了问题意识,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强烈的内驱力;就会在试图精确地提出问题时,积极调动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及动手操作能力;就会养成好问、多问、深问的思维品质。许多事实表明,学生提问能产生认知困惑,有困惑,才能促使学生开动

2、脑筋去探索,去打开智慧的大门。为培养勇于探索、追求真理、勇于创新、发展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热情地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提出问题,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使学生真正指向自己的疑难处,从而更好地活化、优化课堂教学,使整个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生命跃动的过程以及体验阅读乐趣,积极而有效地学习语文的过程。一、给一定思维空间,让学生想问让学生学会提问,就应该给予学生提问的机会,使学生能够提问。因此,教学中应避免将问题分解的过于具体详细,而应该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可以提问的机会,使学生成为课堂提问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

3、;教师问,学生答。长期以往,随着年龄的增大以及心理发生的变化,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渐淡化,提问的欲望也逐渐减弱。新课标强调课堂是一个不断生成的教学,它更多地关注课堂生成的新情景(问题)、新内容、新方法、新过程,更多关注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化的生命活动。因此,我们在课前预设时,应充分了解学生、研读教材、制定教学目标、思索教学策略、设计教学程序,为教学设计一幅蓝图。同时预设有弹性、灵动,留有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使学生想问。如教学山海关这一课,在学生预习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先把课文读通、读懂。然后问学生:你读懂了什么?还有那些不懂的地方?把你在读中的发现在小组交流中说给大家听。不懂得提出来,同学之

4、间讨论。在这基础上根据学习中存在的疑惑,全班交流、探究。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想问的空间,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同时培养了学生问题意识。二、创设良好情境,使学生敢问疑问通常是由情景的激发开始的,可见问题意识的产生有赖于问题情景的创设。良好的情景设置,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心理期待感,引起学生的内心的冲突,从而唤起思维,激发内驱力,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之一是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气氛,实现教学民主,加强师生互动,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首先要消除学生心理障碍,使学生敢问。消除学

5、生胆小、怕表达不清和错问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敢问,敢于提问属于良好心理素质的一种外在表现。教师在提出问题时,要考虑学生的态度、情绪、接受程度、回答能力,要考虑时空限制,成功与否。学生“提出问题”需要勇气,他们不向老师提问的原因是不愿提,不敢提。小学生正处于一种“心欲求而尚未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求知状态中,他们还没有掌握好提问的方法和技巧。可能受“胆子太小,不敢在众多人面前说话”“没有自信心,害怕说错,惹得别人笑话”“害怕同学们对你提出的问题没有兴趣”“有人讥笑你提出的问题”“担心自己的问题没有新意,没有探讨价值”等因素的影响,不敢在大家面前提出自己心里的问题。面对这种情况,就需要教师努力帮助学

6、生清除心理障碍,鼓励学生大胆、放心的提出自己的问题,采取一些办法帮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其次,营造宽松的提问气氛,使学生敢问。教师的课堂教学只有充分发扬民主,大家都生活在宽松、和谐的世界里,学生才肯问、敢问。当学生提出问题有一定的深度、难度时,教师要给予表扬,鼓励,这是不难做到的。但是,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幼稚或偏离教学需求,引起全班哄堂大笑时,即使教师不责怪提问的学生,对大多数学生的嗤笑置之不理,也会错上提问学生的自尊心,也许会导致该学生从此以后在课堂上沉默下来。所以,对于不善于提问题的学生要加以鼓励,表扬他们敢于提问题的行为,保护他们质疑的积极性,增强他们提问题的勇气是十分重要的。此外,我们

7、还可以打破常规,采用各种合理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不知不觉地问了出来,辩论式教学就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例如教学冬不拉这一课时,文中总共出现了三个主要人物,他们分别是冬不拉王子、国王、还有阿肯,由于学生在预习中受辅导资料的影响,学生一致认为是冬不拉王子最让人感动,上课时我灵机一动,何不以这三个人物谁令你最感动为辩题,举办一场辩论赛让学生能更加全面地认识国王和阿肯这两个人呢? 因此,我决定以“冬不拉王子、国王、啊肯谁让你最感动”为辩题,确定三方,开展两轮辩论赛,让学生能够以文本为基础, 从文本出发,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找出问题作为自身的辩论基础。辩论赛本身就是围绕特定的论题辨疑问难,要想取得比赛的胜利,

8、要有大量的有目的性的问题提问对方,本节课大部分同学在竞赛的环境下都提出了非常价值的问题。有了辩论赛这样好的开头,我们在教学中再采用不同的方法让学生“不知不觉”多提问几次,我相信一定能够让学生克服自身的心理障碍,我们的课堂也会有涌现出越来越多的问题。三、注重思路引导,使学生善问问题是学习的动力和起点,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没有问题,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没有问题,学生就不会深入思考、探究。只有头脑中不断生成问题的学生才能更好地融入课堂参与互动,只有能提出高质量问题的学生才能拥有超凡的创造力。所以说问题的激发可使学生迸发出创新思

9、维的火花。因此教师要会设问、巧问,更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能问、善问。我认为可从几个方面入手:1、围绕课题提问启疑。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就课题提问题的好处是课一开始就能设下悬念,吸引学生往下学习的欲望。有许多课题适合学生提问题,如秋天的怀念这一课,引导学生读题质疑:秋天的怀念,作者在秋天里怀念谁?为什么说是秋天的怀念?在以后的新课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从课题入手,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2、抓住课文重点处引疑。找矛盾、提问题;定范围、提问题。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是借助矛盾的对立和统一来表达思想感情、突出人物和事物特点。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梳理课文的矛盾,甚至“制造”点矛盾,引导学生对矛

10、盾发问,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如教学一个小山村的故事这篇课文时,首先让学生感受小山村的美丽,提问学生小山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接着让学生理解小山村后来的情况。最后引导学生说出心中最大的疑问:到底是什么原因让美丽的小山村消失了呢?小山村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变化?有了矛盾,有了疑问,学生才会认真观察,进而独立思考去解决问题。因此,引导学生学会从课文中发现矛盾、发现问题,因此自觉去查找、分析问题也是水到渠成的事了。3、针对好词佳句设疑。怎样让文本语言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田?品品词赏句!语文课堂因为有了品词赏句,文章才能真正被理解、感悟和鉴赏,课堂才不会显得浮华、浅薄,学生才能更好地读出味道来,让我

11、们的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因此在日常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品词赏句这方面多下功夫,鼓励学生发现文章中用的非常恰当的、精妙的词语或句子,提出自己的问题。本人平时有关注这方面的内容,也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学生这方面的发现能力。因此在教学穷人这一课时,渔夫的一句话“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引起的学生的注意,一位平时很细心的同学问:“从刚才渔夫和桑娜的谈话中我们发现渔夫并没有结巴,为什么这里用了两个我们?” 另一个学生:“句子为什么用了熬字不用过和度字呢?”这两个问题学生都问到了点子上,让学生感悟渔夫的结巴和“熬”字更好地表现了渔夫对于收养邻居两个孤儿为难的心情以及面临的苦难。 学生善问对老师也

12、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亲身示范,提示思路和方法让学生善于提问。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自己的提问,吸引学生积极思考,热烈讨论,并诱发学生产生一种想要自己提问供大家讨论的欲望。教师自己首先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问,在发现问题的方法方面为学生起示范作用。在每一堂课中,教师的提问要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感到有方法可循。 学生在读书过程中,会遇到一些不懂、难懂的问题,教师在指导阅读中要加以引导,让学生发现问题,尝试提问。有人说过“疑问号”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催化剂”。没有问题,也就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也就不会深入地思考。“疑”是思维的“导火线”,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足见疑问的重要性。要让学生从想问,敢问,到善问,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只要教者肯下功夫,善于引导,巧于启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将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