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蒲毛南族乡概括2013.03.27(1).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47920068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9.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卡蒲毛南族乡概括2013.03.27(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卡蒲毛南族乡概括2013.03.27(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卡蒲毛南族乡概括2013.03.27(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卡蒲毛南族乡概括2013.03.27(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卡蒲毛南族乡概括2013.03.27(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卡蒲毛南族乡概括2013.03.27(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卡蒲毛南族乡概括2013.03.27(1).doc(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卡蒲毛南族乡概括 全国唯一的卡蒲毛南族乡位于平塘县东部,距贵新高速公路18公里,由1991年建并撤前平湖区的卡蒲乡和者密区河中乡合并而成,是贵州毛南族的唯一发祥地,东面与独山县羊凤乡接壤;西靠平塘县平湖镇;南依平塘县者密镇;北与平塘县苗二河乡、都匀市沙寨乡毗邻,册三公路(312线)、关者公路穿境而过,辖区总面积108.2平方公里,南北长,东西狭丘陵河谷地带,辖6个村52个组125个自然村寨。耕地面积:田5321亩,土4113亩,总人口13341人,民族组成有毛南族、布依族、水族、侗族、壮族、苗族,其中毛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7.9%,为世居土著民族。有国家小型水库(卡蒲桐林水库,库容391万

2、立方米)1个,2个新农村示范点(场河村省级、河中村县级)。卡蒲毛南族乡2005年5月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6年末的1609元增加到2012年的4834元。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主要金银花、蓝莓、核桃、板栗、花椒、桉树、油茶、椿树、生姜、养心草、辣椒、油菜、黄豆、马铃薯、高粱、小麦、荞子、玉米、水稻等,养殖业包括家禽、养羊、养鸽、养蛇、能繁母猪、养牛等。 该乡煤矿、石矿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是国家“十一五”、“十二五”期间重点帮扶人口不足10万的较少民族乡镇之一。 卡蒲毛南族乡历史悠久,山清秀美,民俗风情魅力无穷,源远流长,民族文化丰富多彩。

3、火把节、迎春节、舞火龙、女儿节、毛南山歌、扒鼂舞 粑棒舞、地牯牛、刺绣、建筑、雕刻等民风民俗、民族歌舞、民族工艺远近闻名。猴鼓舞具有“活化石”的美称,被称为“猴鼓舞艺术之乡”,2008年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以“毛乡源酒”、“爬地香酒”为主要品牌的独特的毛南醇米酒2011年8月18日至20日亮相中国(贵州)国际酒博会暨2011中国贵阳投资贸易洽谈会,深受嘉宾客商一致好评,市场热销。2012年9月29日,“毛乡源酒”走进CCTV乡村大世界致富牛人栏目。 集镇建设和村庄整治迅速发展。2005年至2012年投资1600多万元,在省级新农村示范点场河村,集中打造一个旅游景点卡蒲毛南族风情园,

4、实施“三个一”工程(即一条毛南族风情街、特色民族村寨、一条优美的卡蒲河)建设,完成民居改造500余户、河道治理、街面硬化、绿化、清洁能源工程,安装太阳能热水器、节能灶、修建排污沟等。新实施桥梁一座,毛南族寨门一个。已开通数字电视。使交懂民族村寨、毛南族风情园、毛南风情一条街、毛南风情岛、卡蒲集镇形成有机的整体,卡蒲集镇和民族村庄凸显了毛南特色的建筑风格效果,现有毛南“农家乐”旅游接待处20户,新增商铺120余户,拉动了加工、家电、维修、通讯、饮食、商贸、运输、服务、文化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新建的农贸市场,激活了城乡一体化经济的良性发展。毛南族品牌效应不断提升,已成为专家学者、来宾游客、媒体、

5、社会各界关注的热镜头。 2011年9月7日省级新农村示范点场河村被评为30个贵州省最具魅力民族村寨。卡蒲毛南族乡2012年8月列入贵州省30个省级示范小城镇建设乡镇。 卡蒲毛南族乡关于旅游产品挖掘、保护 与开发调研工作情况汇报 中共卡蒲毛南族乡委员会 卡蒲毛南族乡人民政府 (2013年4月8日)尊敬的县政协各位委员,你们好: 欢迎你们莅临毛南族乡调研指导工作,现将我乡旅游产品挖掘、保护与开发调研工作情况简要汇报如下,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证和提出宝贵意见、建议。一、基本情况卡蒲毛南族乡是全国唯一的毛南族乡,位于平塘县城东部,北与都匀市沙寨乡接壤,东与独山县羊凤乡毗邻,乡政府距县城17公里,册三公

6、路、关云公路穿过境内。面积108.2平方米公里, 2012年,全乡总人口13341人,其中毛南族人口13034人,占总人口的97.9%,耕地面积9493.39亩,其中田5321亩,土4172.39亩,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6年末的1609元增加到2012年的4834元。 1 卡蒲毛南族在1990年以前是一个待识别的民族,自称“佯僙人”。“佯僙人”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1990年7月27日,“佯僙人”被省人民政府认定为毛南族。1991年10月16日,在“建并撤”时由原平湖区的卡蒲乡和者密区的河中乡合并成立了卡蒲毛南族乡。毛南族文化丰富多彩,被称为“猴鼓舞艺术之乡”,“猴鼓舞”2008年被列为

7、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5年5月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有国家小型水库(卡蒲桐林水库,库容391万立方米)1座,新农村示范点2个(场河村省级、河中村县级)。2011年9月,政府所在地的场河村被评为30个贵州最具魅力民族村寨,2012年8月卡蒲毛南族乡被列入贵州省30个省级示范小城镇建设乡镇。 二、主要做法 2 (一)加强领导,提供组织保障。一是从2006年国家开始帮扶人口不足10万较少民族(毛南族)发展以来,为实施好国家“十一五”项目,乡党委政府专门成立项目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全乡发展进行规划,统一协调指挥开展工作,并特邀卡蒲籍的退休老干部作为我乡的民族文化义务

8、调研员,为乡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依据。二是通过每年的县乡“两会”,认真听取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意见和建议,并征集、收集社会各界仁人志士对卡蒲未来发展规划的建议。三是积极向县委、县政府及县级以上相关部门汇报工作开展情况,争取项目,并对存在的问题寻求帮助和解决途径。四是特邀省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和高校教师到我乡进行新农村建设、种养殖技术、项目建设、扶贫开发、生态保护、民族文化、歌舞、工艺、旅游、服务、礼仪、市场经济、法律法规等知识培训。 (二)科学定位,寻找发展突破口。第一阶段:2005年2008年,根据省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结合平塘县“一个中心、四大战略”思路,卡蒲毛南族乡场河村列入省级新农村示

9、范点、河中村列入县级新农村示范点,全乡的发展定位为各村以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场河、河中、新关为三个中心点,辐射带动全乡发展。重点以水、电、路、广播电视、通讯、生产生活条件等基础设施项目为建设内容。场河村建成了平塘旅游东线的新景点(卡蒲毛南族风情园及交懂民族村寨),河中村成为重点的毛南族工艺品生产加工示范村。 3 第二阶段:20092012年,我乡新农村建设的定位为以抓实项目实施、打造种养产业特色卡蒲为目标,启动全面打造中国毛南第一乡的工作方案,修定实施了适合本乡改革、发展、稳定的中长期规划“11334”工程,即一个目标:保社会稳定,促经济发展;一条主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争创三个养殖基地:存

10、栏1000只以上养羊基地,1000头能繁母猪养殖基地,1000羽以上土鸡养殖大户;争创三个种植基地:500亩桉树种植基地,500亩金银花种植基地,500亩花椒种植基地;打造四个文化特色:一首毛南歌,一台毛南戏,一个毛南民族村寨,一个毛南族博物馆。努力实现五个提升,即提升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卡蒲农民致富水平,提升群众综合素质,提升民族文化对外宣传,提升卡蒲综合实力。2011年9月,政府所在地的场河村被评为30个贵州最具魅力民族村寨。 5 第三阶段:201320120年,根据国家“同步小康创建”目标、国发2号文件、省委“两加一推”主基调、“三化同步”、州委“951”经济发展格局、县委“一个中心、四大

11、战略”部署,我乡新农村建设定位为打造民族文化旅游景观型精美小城镇,全面推动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2012年8月我乡列入贵州省100个示范小城镇建设中30个省级示范小城镇建设乡镇。卡蒲毛南族乡城镇建设总体规划(20132030年)历经“十一五”时期和“十二五”实施阶段的多此修订,2013年3月6日经专家评审通过,县政府批准实施,在乡七届人大三次会议代表表决通过,目前集镇扩容工作有序进行。 4 (三)建立长期固定的专职工作队伍。专门成立项目工作组、扶贫开发工作站、新农村办,专门负责制定、规划、落实、监督国家帮扶毛南族发展项目的实施,并建立数据库,形成项目实施前、中、后期的整套良好运行的工作机制。20

12、13年成立城乡统筹发展办,工作组统一合署办公,为小城镇建设和民族旅游产品挖掘、保护与开发奠定工作基础。三、成功的经验 5 集中打造示范点。一是创办产业示范点。2005年至今,我乡因地制宜、政策引导、群众接受参与、政府服务指导的系列产业,通过市场经济得到巩固和发展,如金银花、高粱、花椒、桉树、蓝梅、养羊、养鸽、养蛇、能繁母猪、核桃、椿树、刺绣、土布床单、刺绣、农家乐、毛香源米酒、采矿业等,品种出现特色化和多样化趋势,特色产品开始成为旅游产品受到旅游、商家的青睐,同时拓宽了群众的就业聚道,培育和涌现了一批致富能手、专业示范户和民营企业家。二是村庄建设打造。依托项目,以省级新农村示范点场河村为重点首

13、先在集镇中心试行成功,拉动和激活了集镇商贸经济。逐步在全乡各村寨(组)按规划和项目实施年度推开,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寨寨实现步道联户硬化,民居大面积改造、各村卫生室、文化室、图书室、群众文化活动室、远教设备、供电、广播电视、通讯、人畜安全饮水、沟渠河堤防洪、消防、村庄保洁、公共场所的绿化、亮化等得到逐步完善,乡村面貌呈现多格局的独特风景线。三是民族文化丰富多彩。传承作品为民族节日:毛南族火把节、迎新节、女儿节、老年节;民族舞蹈:猴鼓舞、采茶舞、插秧舞、筛子舞、响槁舞、粑槽舞、竹竿舞:体育竞技:男女舞火龙、男女舞狮、地牯牛、斗捺努、上刀山、吐火、踩铧口;民歌:古歌、记事史歌、叙事史歌、山歌、接亲歌

14、、送亲歌、拦门歌、敬酒歌、席上歌、劳动山歌、地名歌、盘歌、诉苦歌、劝苦歌 、儿歌、情歌、对唱、合唱;乐器:月琴、二弦胡、铜鼓、皮鼓、唢呐、大号;地方戏:相声小品、花灯锣鼓节目等。民族工艺:建筑、扎火龙、竹编、草编、藤编、木雕、石刻、剪纸、刺绣、纺织、蜡染、土布床单、民族服饰、狩猎工具制作等,通过影像、光碟、书刊、实物、歌舞、节会、景点展示、展销、饮食化体验、娱乐、游购等活动载体,可以转化为旅游产品,也是保护与开展的发展趋势。(二)树立典型,以点带面,辐射拉动发展。通过培训,外出考察学习,党建帮扶,项目助推,村组干部、党员、致富能手、成功创业者的创办示范和引领,实现产业的做大做强,乡村建设示范点

15、模式和民族品牌得到提升。(三)找到发展的目标和方向。通过项目实施,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分析因果,分析市场、把握群众的愿望和诉求,修正不足和失误,调整思路,提升综合素质,创新工作方法和工作机制,制定出科学的规划和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6 (四)民族文化带来的经济社会效应。毛南文化资源丰富,通过挖掘、保护和传承,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文化下乡、各种节会的表演和比赛,旅游产品与工艺品的展销,毛南文化成为各级媒体、高校关注的热点,外宣力不断加大,并拉动了我乡旅游服务业发展。四、 重要启示 7 一是有组织保障,把毛南文化转化为旅游产品、商品的认识是文化观念改变的重要提升,文化资源就是旅游资源,有统一的领导

16、集体和专职工作队伍,是开展旅游产品挖掘、保护与开发的政治基础。二是科学的规划,是开展工作的基础。没有一个短期、中期、长期规划,就会出现盲从观念、随意操作、大起大落的阶段。三是解读好、把握好、实施好国家的帮扶政策,制定科学应对措施,是建设旅游产品挖掘、保护与开发的前提,旅游产品挖掘、保护与开发建设就是新农村建设的提升,是人与自然共生、科学与文明互动、发展与改革同步、资源利益共享的整体和谐发展,是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同步小康创建的科学认识,必须形成全乡的共识。四是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互动参与是建设旅游产品挖掘、保护与开发的关键。五是生态保护是乡村建设的天然屏障,“多彩贵州”与“绿色黔南”相辅相成发展的。生态没有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