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教学设计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47920042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氓》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氓》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氓》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氓》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氓》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氓》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氓》教学设计(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设计(教案)模板基本信息学 科语文年 级高一教学形式探究课教 师冯淑姚单 位四会中学课题名称氓学情分析1、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学生对古诗文是充满恐惧感,但对爱情话题的课文又特别感兴趣。课后。与学生交流,他们害怕古诗文是因为学习的信心不足,希望老师能够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从考试的情况来看,学生在古诗文部分得分不高,主要是学生不敢下笔或不愿意下笔。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高一的学生已积累了一定文言实词的意义,会判断简单的文言句式,具有阅读浅显的文言文的能力,能够疏通课文情节,概括人物形象。高一的学生也有一定的合作探究能力,具有赏析艺术手法的能力。所以要从朗读、理解课文入手,让学生在理解文意的

2、基础上概括人物形象,通过合作探究赏析艺术手法。3、学生认知障碍点:诗经的作品虽多来自民间,但毕竟年代久远,里面有很多生僻字都需要学生去攻克理解。另外诗经中的六义“风、雅、颂、赋、比、兴”,学生从未接触过,要理解它的含义和用法也是一个难点。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2、掌握诗中的难字难音。3、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能力目标: 1、诵读课文,理清课文叙事线索,体会感情。2、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3、学会比较分析,理解“赋”“比”“兴”写作手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教

3、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爱情、战争是人类生存与生活中两个重要的话题。我们的先民为之奋斗而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诗经中的两首爱情诗。设计思路:爱情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作品介绍诗经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孔子将诗三百做为道德教育的教材,自汉以后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奉为“六经”之一,才称为诗经。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2、按体制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 (1)“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

4、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2)“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3)“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1)赋者,铺也,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也。铺陈 (2)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 (3)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联想 4、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 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 诗经中的国风和离骚并称“风骚”,代表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传统。“风骚”后代指文学才华。 春秋赋诗言志,战国著述引诗。 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 孔子:“诗可以兴(联想政教),可以观(观察得失)

5、,可以怨(讽刺政治),迩(近)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设计思路: 诗经中的六义“风、雅、颂、赋、比、兴”,学生从未接触过,一定让学生对这六个概念有一个认识。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注意正音、句读和节奏。(诵读的节奏:“二、二”节拍) 匪:fi 汤:shng 愆:qin 徂:c 将:qing 裳:chng 载:zi 靡:m 于:x 隰:x 说:tu 角:jio 2、学生自由朗读后齐读课文。 3、学生根据注释,试翻译课文,标明疑问。 4、学生质疑,教师解答。 5、梳理课文叙事线索。 设计思路:所有的讨论与探究都必须建立在对文意理解的基础上,而朗读又是理解诗歌意思的最好方法。

6、四、具体研习 教师提问,学生讨论后明确。 1、从第一、二章可以看出男、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女子:纯真、热烈、专一、痴情、温顺迁就。 男子:表面忠厚、殷勤主动、性情暴躁。 2、“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两句话揭示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明确:在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不断形成和父系社会的进一步确立,男女不平等现象产生。氓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3、“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似乎和全文无关,能否删去?若分别改为“女之妙龄,其美也甚。”“女之老矣,其色也陨”,好不好? 明确:不好,这是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 重点聚焦: 第三章“桑之未落

7、,其叶沃若”,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这种两个相关事物或相似事物之间比方就是“比”。 第四章“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既引起联想,增强意蕴,引发下文女主人公年长色衰,惨遭遗弃内容的叙述,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为“兴”。 整体看有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化抽象为具体,化无情为有情,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结合课后练习第2题) 4、诗三、四、五章刻画了女主人公是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勤劳、忠贞,同时表现了女主人公对负心丈夫的怨恨情绪。 5、结合文章最后一章,全诗表现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勤劳、温顺、忠贞、坚强、刚烈 6、结合

8、课后练习二,从全文看,本诗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明确:全文直陈其事,运用了“赋”的写作手法。也运用了“比”“兴”的写作手法。设计思路:高一的学生一定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而这两种能力也是高考必须具备的,所以这个环节设计得很有必要。 五、艺术鉴赏: 1、情节 感情基调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 (赋) 恋爱热情、幸福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 (赋)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 (比、兴)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 婚变沉痛、怨恨 (比、兴) 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 (赋)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决绝清醒、刚强 (赋、比、兴) 2、对比的写法 氓是在女主人公的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回忆

9、中运用了对比写法。 婚前:生活幸福,性格热情、温柔、纯真。 女主人公 婚后:受尽屈辱,性格刚烈,认识清醒。 婚前:“氓之蚩蚩”、“信誓旦旦” 氓 婚后:“二三其德”、“至于暴矣” 设计思路:每篇文章都有其艺术特点,而且学生具有鉴赏能力。六、思考下列问题 (讨论)1、应如何看待诗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 2、试分析“氓”的性格特点? 3、梁祝和氓都是以爱情为题材的,但反映的是两类“士”的形象,对此,你有什么思考?怎样认识这一现象? 设计思路:让学生学会尊重、理解作品所体现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文化,理解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恰当的评价。七、拓展与体验氓一诗中这位如

10、此温柔、多情、勤劳、淳朴的女子为何遭弃?同学各自发言后师评:女主人公温柔、多情、勤劳、淳朴,具有多种美德,最后被丈夫虐待以至抛弃。这个弃妇的不幸遭遇是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制度造成的,她的悲剧在两千多年的社会具有普遍的意义。 联系实际,请同学们谈谈对男女主人公爱情观的看法,最后老师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设计思路: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注重合作学习,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板书设计氓(一)恋爱(第

11、1、2章) (热情、幸福) 氓( 婚变(第3、4、5章) (怨恨、沉痛)决绝(第6章) (清醒、刚烈) (二)主题(三)写作手法1、开创比、兴手法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 (赋) 恋爱热情、幸福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 (赋)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 (比、兴)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 婚变沉痛、怨恨 (比、兴) 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 (赋)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决绝清醒、刚强 (赋、比、兴) 2、回忆和对比婚前:生活幸福,性格热情、温柔、纯真。 女主人公 婚后:受尽屈辱,性格刚烈,认识清醒。 婚前:“氓之蚩蚩”、“信誓旦旦” 氓 婚后:“二三其德”、“至于暴矣”作业

12、或预习再读课文,体会他们的故事。用自己的语言设计他们的另一样生活。自我评价本教学设计是参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设计的,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在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优点:目标明确,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重点难点突出,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学生活动时间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特点;各个环节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不足:课堂容量相对较大,学生未必能全部消化,把它拆为两个学时,效果会更好。组长评议或同行评议(可选多人): 评议一单位: 姓名: 日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