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粮食国际贸易及其全球影响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47916226 上传时间:2023-11-1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的粮食国际贸易及其全球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国的粮食国际贸易及其全球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国的粮食国际贸易及其全球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国的粮食国际贸易及其全球影响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国的粮食国际贸易及其全球影响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的粮食国际贸易及其全球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的粮食国际贸易及其全球影响(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的粮食国际贸易及其全球影响9920年中国粮食需求预测: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小组在广泛地比较了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经验和进一步地研究了中国的特殊国情的基本上,对992050年期间中国的人口和G的增长状况做了预测,预测成果列于表1中。目前,许多国际机构和国际组织觉得中国的人均P被低估了,为了更加充足地估计中国将来的人均谷物和粮食需求量,将1990年中国的人均G提高一倍,上调到7美元,以此为基数进行预测分析。将各预测年份的人均P预测值带入前面从国际经验分析中得到的经验公式,就可以得到相应年份的人均谷物需求量的推测值。当人均谷物需求量推测值不不小于1990年的实际值时,预测值取两者中较大的数值。假定谷

2、物占粮食的比例不变,由人均谷物需求量预测值可以推出人均粮食需求量的预测值。决定一国的人均粮食消费水平的重要因素有三个:一是它的人口和自然资源的比例;二是它的经济和技术水平;三是它的资源配备机制。因此,当两个国家的资源配备机制和经济发展水平相称时,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较低的国家,其人均粮食消费水平也应当较低。中国的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意味着用国际经验公式推测的人均谷物需求量必然是偏高的,再考虑到预测值是从推测值和190年的实际值中取大的,因此我得出的预测值只能偏高,不会偏低。觉得将来中中国的人均粮食消费量会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而增长是错误的。我们的政府不应当不负责地向人民许诺为她

3、们提供超越经济发展水平的食品消费水平,我们的人民也不应当不切实际地期待享有超越经济发展水平的食品消费水平。中国目前的低收入-高食品消费模式没有持久存在的根据。由总人口和人均粮食需求预测可以得到粮食总需求预测,成果列于表3中。2中国粮食产业的长期趋势1994年中国的粮食产业:从5年到1952年,中国的粮食产业从1.32亿吨恢复到16亿吨。从195年到177年,中国的粮食产业从164亿吨提高到2亿吨,25年间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1%。从77年到8年,粮食产业从23亿吨提高到0亿吨,7年间年平均增长速度高达.33%。从4年到194年,粮食产业从4.07亿吨提高到4.45亿吨,间年平均增长速度为0%。

4、9784年期间中国粮食产业的高速增长在1985年猝然而止,并就此进入为期的徘徊时期。这种重大转折浮现的因素有四:一是国家对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财政支持减少。农业财政补贴已经大大超过了政府的能力,不堪重负。二是粮食的有效需求局限性,生产过剩,同步谷物的大规模进口又起了雪上加霜的作用。三是1984年都市经济改革启动之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大幅度上升,农业生产成本也随之上升。四是工业化的迅速推动特别是农村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减少了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比较收益,使得生产要素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从粮食生产部门向非粮食生产部门大量转移。总之,进入年代中期后来,国内产业之间的比较收益格局和社会政治力量对比格

5、局共同决定了18184年之间的粮食高速增长是不可持续的,这一时期的粮食生产的的确确是“超常规增长”。同步,1978984年之间中国粮食产出的增长经验也告诉我们,只要存在有利的经济条件,中国的粮食产出就能实现迅速增长,粮食增产的潜力是存在的并且很大。这也告诉我们,中国目前的粮食问题不是能不能增产的问题,而是值不值得增产的问题,是经济问题,而不是技术问题。4193年中国粮食产出空间格局的变化:我根据全国个省、市、自治区184199年之间经济发展、人均耕地、粮食总产量和人均粮食产量的变化状况,将它们提成四类:类地区涉及上海、浙江、江苏、福建、广东和海南;类地区涉及山东、辽宁、黑龙江、新疆、北京和天津

6、;类地区涉及湖南、江西、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山西;类地区涉及吉林、内蒙古、河北、河南、安徽、广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西藏。类地区的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却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4993年之间,它们的粮食总产量和人均产量都在减少,合计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下降了3.8个百分点。类地区中人均耕地面积较少的经济发达地区,如果经济发展速度不是不久,那么粮食总产量和人均粮食产量不会下降;此类地区中人均耕地面积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经济发达地区,虽然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它们的粮食总产量和人均产量也在增长。18193年之间,类地区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的比重提高了252

7、个百分点。类地区的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4993年之间,尽管它们的粮食总产量有所增长,但人均产量在下降,并且合计产量占全国的比重下降了2.69个百分点。类地区的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类地区同样,它们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841993年之间,它们的粮食总产量和人均产量均有较大提高,并且合计产量占全国的比重也提高了63个百分点。上述状况表白,1984199年之间中国的产品和要素的国内统一市场正在逐渐发育和形成,市场机制开始对全国经济资源的空间配备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粮食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分工格局正在浮现,比较优势在

8、支配地区分工的演变。这种趋势是合理的有利的,因而也是必然的和不可抗拒的。目前实行的粮食省长负责制与这种大趋势恰恰背道而驰。大国效应:上述状况也表白,在中国迅速工业化的过程中,各个地区的粮食总产量和人均粮食产量的变动是不一致的,有些地区减少了,有些地区增长了。这种现象我称之为“大国效应”。“大国效应”的产生源于大国工业化与小国工业化的两个主线性差别:一是工业化在空间上的不平衡性;二是工业化在时间上的长期性。“大国效应”的存在决定了,虽然大国与小国的所有条件都同样,大国在迅速工业化的过程中其粮食产出开始下降的时间要比小国大为延后,并且粮食产出下降的速度和幅度也要大大不不小于小国。因而不能简朴地用小

9、国的历史经验类推大国的将来趋势,布朗在预测中使用的措施是不科学的。50年中国粮食产业预测:(见上页表)中国粮食进出口的长期趋势00年中国粮食进出口动态趋势的特性:根据对250年期间中国粮食需求和产出的预测,我们可以得到同期中国国内粮食供需缺口的预测,成果列于表中。由于在粮食需求和产业的预测过程中,我们已经充足考虑了工业化对中国的资源构造、粮食生产的机会成本和比较收益的综合影响,也考虑了粮食价格变动、生产补贴和贸易保护的演变状况,因此可以合理地假定将来中国的粮食净进口规模和我们预测的国内粮食缺口是一致的。之间,中国的粮食净进口规模将不断扩大,达到峰值,随后开始缩小,到204年中国再一次变成粮食自

10、给国或出口国。中国的粮食供应对国外的依赖限度的变化也具有相似的特性。之间依赖度上升,达到峰值,此后开始下降,20年后来下降为负值。这里存在着一种倒“U”字型模式,即205年期间中国的粮食进口规模和对外依赖度经历了一“先扩大,后缩小”的过程,转折点出目前。倒“U”字型模式的成因: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小组的研究表白:是中国工业化历史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的分界线,1990中国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后来中国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正是由于是中国工业化中期阶段和后期阶段的转折点,才成为中国粮食净进口规模 演变的转折点。也正是由于中国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这一时期中国的粮食净进口规模才不断扩大。同样,后来粮食净进口规模

11、之因此日益缩小,也是由于后来中国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工业化和国际贸易的理论与实践对这一论断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布朗预测成果的不科学性:布朗觉得99030年之间中国的粮食需求将呈直线式上升,而粮食产出将呈直线式下降,因而供需缺口和进口需求也将呈直线式扩大。但我们的分析表白,中国的粮食需求、产出和进口需求都不会呈直线式变化;并且中国的最大进口规模为.1亿吨谷物,而不是她所说的39亿吨;进口峰值出目前前后,而不是03年后来。布朗的预测之因此是错误的,因素有四:一是她不懂得支配工业化过程中粮食进出口转变的经济学和社会学原理,不懂得工业化不同阶段中粮食进出口转变的规律。二是她不理解“大国效应”,不理解大国

12、的工业化过程的长期性和不平衡性,更不理解这种长期性和不平衡性对大国粮食产业的影响。三是她没有注意到中国目前的人均粮食消费水平远高于与其人均收入水平相称的合理水平,而市场化改革将变化这种状况,因此在相称一段时间内中国的人均粮食需求不会增长。四是她严重地低估了中国的粮食生产潜力。国内外众多的权威机构和学者的研究都表白,中国的粮食生产尚有巨大的增产潜力,中国的自然资源可提供的持续产量在目前总产水平上再提高二三倍是不成问题的。四中国粮食进口的全球影响1全球粮食供应的长期趋势本世纪年代以来,世界粮食总产量和人均产量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增长。从1年到17年,世界粮食总产量提高了3.53%,人均粮食产量提高了

13、8.2。从197年到90年,总产量提高了5.5,人均产量提高了%。进入80年代后来,在全球粮食市场有效需求严重局限性、粮食实际价格持续下降的背景下,190199年世界粮食总产量又提高了22.93,人均产量提高了6,并且这间世界谷物收获面积单产提高了291%。农业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不仅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的总产量和土地生产力,也大幅度地减少了粮食生产的成本。 世界银行指出,自18以来,虽然小麦、玉米、大米和食糖的实际批发价格的波动幅度很大,但从19世纪中期以来下降的趋势是不容否认的。这些趋势提示人们,一百近年来实际农业生产成本始终在下降。还值得指出的是,好多次价格剧烈上涨持续的时间都很短,一般都

14、只有3年或不到3年。世界银行同步指出,此后随着对农业的研究和投资的增长,粮食生产的成本将继续下降,这已由一种多世纪以来的事实所证明。20世纪90年代和2世纪的人类所拥有的科学研究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经济实力都是以往的时代不可同日而语的,因此没有理由让人们相信,一种多世纪以来世界粮食总产量、人均产量、土地生产力持续提高的趋势和生产成本持续下降的趋势会在本世纪的最后和2世纪忽然中断。可以有充足的把握预测,将来几十年内全世界粮食作物收获面积单产在既有水平上再提高一倍是没有问题的。这意味着,虽然粮食收获面积保持不变,世界粮食产量也可以轻松地增长一倍。全世界的可耕地大概有32亿公顷,目前已开发的为1.7

15、亿公顷,尚不到可耕地的50%。假设2亿公顷的可耕地所有得到运用,并且复种指数和粮食作物收获面积占农作物总收获面积的比例保持目前的水平,那么虽然收获面积单产不变,世界粮食总产量也可以提高一倍。因此,在将来的几十年内,收获面积单产提高和收获面积扩大的综合伙用将使全世界的粮食产量至少达到目前水平的4倍,即1亿吨。按联合国的人口预测,世界人口225年为82.2亿,104亿吨的总量相称于人均127吨;虽然人口达到12亿的最大规模,人均粮食仍然在1吨左右,这种人均占有水平仍然超过了目前美国的水平。因此,将来的世界不会浮现布朗预言的“粮荒”。2中国粮食进口的全球福利影响如果之间中国的谷物进口数量达到亿吨上下的规模,那么中国将成为国际谷物市场上的“大国”,它的进口数量的变化将会影响国际市场上谷物的价格。从短期来看,进口的较大幅度的增长必然会抬高国际市场上谷物的价格,这对所有的消费者和进口国都是不利的。但是从长期来看,进口的持续扩大会刺激对谷物生产的投资和技术创新,拉动出口供应增长,从而使价格呈现下降的趋势。但是,如果出口国可以预见到将来进口需求稳定扩大的趋势,从而提前着手扩大生产和出口供应,那么虽然进口需求扩大,也不会导致价格在短期内剧烈上升。因此,只要中国能给世界一种合理而稳定的进口需求预期,出口国能根据预期安排自己的生产,并且双方都采用有效而合理的交易手段,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