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柴科夫斯基.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47909724 上传时间:2023-10-3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2柴科夫斯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12柴科夫斯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12柴科夫斯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12柴科夫斯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12柴科夫斯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柴科夫斯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2柴科夫斯基.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柴科夫斯基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Peter Ilitch Tchaikovsky,1840 1893),俄罗斯历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俄罗斯民族音乐与西欧古典音乐的集大成者。十岁开始学习钢琴和作曲。1862年入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作曲,毕业后赴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他的音乐基调建立在民歌和民间舞蹈的基础上,所以乐曲中呈现出浓烈的生活气息和民间特色,他惯于采用起伏的相对主题,利用音乐形象来表现生活中各种心理和感情状态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主精神贯穿着他全部的创作活动,他主张音乐的美,是建立在真实的生活和深刻的思想基础上的,因此他的作品一向以旋律优美,通俗易懂而著称,又不乏深刻性,他的

2、音乐是社会的真实写照。透过他的艺术珍品,人们不难发现他不仅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典范,而且是一位擅长以音乐描绘心理活动的大师,探索着人生的奥秘。他的作品中,很多都是极其优秀的世界名曲,如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黑桃皇后等,芭蕾舞剧天鹅湖、胡桃夹子、睡美人,和交响曲第四交响曲、第五交响曲、悲怆(第六)交响曲、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以及交响诗罗密欧与朱丽叶,音乐会序曲1812序曲等等。部分作品简介:第一钢琴协奏曲柴科夫斯基一共写了三首钢琴协奏曲,其中降B小调第一号是唯一被演奏得最多的一首,作品中略含俄国味的主题,以及充满斯拉夫式粗线条和色彩的管弦乐法,正是这首乐曲的魅力所在,

3、这首钢琴协奏曲是第一流的钢琴家们竞相演奏的曲目。本曲作于1874年,于1875年10月在美国波士顿首演。作品完成后,并未按照一般的习惯立刻在自己的国家初演,是因为当时莫斯科音乐学院的校长,柴科夫斯基的友人尼古拉鲁宾斯坦(Nikolay Rubinstein,18351881,俄罗斯著名钢琴家安东鲁宾斯坦的弟弟)斥责此作品华而不实,无独创性,不适于用钢琴演奏。柴科夫斯基对此感到很屈辱,但他对这首乐曲有很大的信心,于是把乐谱寄给法国钢琴家汉斯冯彪罗(Hans von Bulw,18301894),由这位钢琴家旅美演出时在波士顿首演,获得巨大的成功。十一个月后,才在俄罗斯上演,同样也获得了成功。后来

4、,尼古拉鲁宾斯坦郑重地向柴科夫斯基谢罪,从此之后他经常把这首乐曲加在他的演奏会曲目里,于是二人和好如初。1889年,柴科夫斯基将这首乐曲略加修订,成为现行的乐谱。作品共分三个乐章:第一乐章,极为庄严而不太快的快板,降B小调,3/4拍。本乐章是全曲中最为著名的乐章。作品以四支圆号的引子为开始,随后展现的是极其雄壮和辉煌的主题,这个激动人心的主题甚至比整部钢琴协奏曲还要著名,是每年柴科夫斯基音乐节的开场曲,也经常被大量的影视作品所引用,为广大听众所熟知。第二乐章(朴实的小行板)和第三乐章(热情的快板)也都十分出色。这部作品是柴科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小提琴协奏曲作于1878年。是柴科夫斯基最著名的作

5、品之一,与贝多芬的D大调、门德尔松的E小调、勃拉姆斯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并称为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这首乐曲的特色不但充分发挥了主奏小提琴绚烂的近代演奏技巧,展开了色彩丰富的管弦乐,造出了比以往的小提琴协奏曲更新鲜的韵味,而且用他含有俄国民谣的地方色彩,独特的充满哀愁的优美旋律,作成了格调新颖、独特的作品。由于这首乐曲是柴科夫斯基受到了拉罗作曲的西班牙交响曲的激发而作的,所以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看出,两者之间有着共通的构想。这部小提琴协奏曲是一部欢快、活泼、充满青春气息的作品,它歌唱青春,歌唱生命,表现了俄罗斯人民的乐观主义精神。这首乐曲当初相当不受世人欢迎,然而历史最终证明这是一首绝无仅有的音乐

6、杰作,在音乐舞台上久演不衰,成为许多著名小提琴家的保留曲目。全曲共分三个乐章:第一乐章,中庸的快板,D大调,4/4拍子,奏鸣曲形式。规模宏大的第一乐章表现了生活的乐趣。具有俄罗斯民间音乐的宽广气息和明朗悠扬的诗意。其主部主题具有动人的歌唱性,体现了俄罗斯歌曲宽广动人的气息,仿佛在歌唱青春、生命和大自然。第二乐章,短歌,行板,G小调,3/4拍,三段体。其沉思般的抒情,被称为“小抒情曲”。主要旋律真挚动人,略带伤感。仿佛从远处传来一阵悠扬的歌声,使人嗅到了大自然清新的气息。第三乐章,终曲,活泼的快板,D大调,2/4拍子,回旋奏鸣曲形式。主题令人有俄国风激烈地敲击之感,是属于俄国民俗舞曲特雷巴克的一

7、种。以很强的节奏,快活地进行,宛如一幅人民欢庆节日的图画。1812序曲作品完成于1880年10月,是尼古拉鲁宾斯坦委托柴科夫斯基为莫斯科艺术工业博览会创作的作品,也是柴科夫斯基最受人们欢迎的作品之一。作品于1882年8月8日首次演出时,就受到了听众极其热烈的欢迎。音乐中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思想,加上乐队宏大的气势以及乐曲末段的钟、鼓和排炮齐鸣的热烈气氛,使当时的听众非常兴奋,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演出中动用了超大规模的乐队,并在结尾处加了一个军乐队,还动用了大炮。这部序曲能为柴科夫斯基赢得声誊并被推为他的代表作品,是作者没有预料到的。序曲一八一二年的历史内容是:法国拿破仑于一八一二年调动了上万

8、大军侵入俄国境内,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才逼近莫斯科。俄军司令库图佐夫采取坚壁清野的战略,下令放弃莫斯科,三十万居民百分之九十撤出莫斯科。农民们纷纷加入游击队,烧掉了粮食,使拿破仑的侵略军在冰天雪地里饿着肚子作战。拿破仑的军队由于经不起俄军的反攻和游击队的袭击,结果惨遭失败,拿破仑绕道德境才逃回法国。俄国人民以骄傲的心情读着库图佐夫的对军队的文告:“勇敢和胜利的军队!你们终于站在帝国主义的边疆了。你们每一个人都是祖国的救星,俄罗斯用这个名字来欢迎你们,你们在这次迅速进军中建立起来的不平凡的功绩,使全国人民都感到惊奇,并带来了我们永远的光荣。”序奏的前半部分是庄严的众赞歌,用以描写拿破仑侵入俄国境内

9、时群众的苦恼情绪和人民在大难临头时祈求上帝保佑的情景。旋律选自宗教歌曲上帝,拯救你的众民。随后力度加强,速度加快,表现出了俄罗斯人民抗敌热情的高涨。序奏的最后,圆号吹出了骑兵的主题。音乐的主部主要是描写战斗的,描写了拿破仑军队的逼进。音阶上行下行互相对抗,描写敌对势力的博斗,旋律如旋风,节奏似痉挛。中段,铜管、木管和弦乐交替奏出了法国马赛曲片段,描绘了法军的猖狂与暴虐。炽烈的战斗平静下来之后,副部主题揭示了俄国战士们思念家乡的心情,俄罗斯的民间旋律展示了士兵们热爱祖国,怀念亲人的心情,也描写了战士们休息时的欢快场面。其后,是另一个俄罗斯民歌为旋律的主题,幽默而热情,反映了俄罗斯人民自信、乐观的

10、精神面貌。音乐的展开部和再现部,运用了以上各种音乐材料来描写战斗的场面,但马赛曲已逐渐失去耀武扬威的性格,转入低音区,旋律显得支离破碎,预示着侵略者必将失败的命运,而俄罗斯人民却节节进逼,并最终赢得了胜利。结尾部分极其辉煌壮丽,开始时再现庄严的众赞歌,之后变为谢神曲和凯旋歌。鼓声、钹声和钟声齐鸣,同时出现了活泼而热烈的骑兵主题。接着,低音铜管和低音弦乐奏出俄国国歌的前半部分,并与骑兵主题相结合,伴随着大炮的轰鸣声,表现了俄罗斯人民欢庆抗战胜利的盛大场面。全曲在欢欣鼓舞、充满胜利喜悦的气氛中结束。这个以全俄阵容演绎的合唱版本,值得一听。弦乐小夜曲作于1880年,弦乐合奏曲。同年十二月三日由莫斯科

11、音乐学院师生合奏演出,初演即取得极大成功。翌年十月又在彼得堡俄罗斯音乐协会的演奏会上正式公开演出。其中第二、第三乐章常单独演出,并被改编为其他各种体裁。全曲共分四个乐章,每个乐章都附有标题。第一乐章,小奏鸣曲式的小品。序奏采用行板,后转中庸的快板,C大调,6/8拍子。由省略展开部奏鸣曲式构成。序奏主题庄重有力,充满内在活力。主部主题流畅而委婉,旋律起伏较大,色彩沉郁而略含哀怨。第二乐章,圆舞曲。采用三部曲式,G大调,中速3/4拍子。乐章主题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段旋律,轻盈舒展,典雅柔美,充满青春的活力。第三乐章,悲歌。采用突出中间部分的三部曲式,D大调,速度稍慢,3/4拍子。主题以合唱的和声织体

12、形式写成,滞缓的旋律,充满哀婉如歌的情绪。第四乐章,终曲,俄罗斯主题。序奏采用行板,后转为快板,2/4拍子,奏鸣曲式。旋律轻快活泼,充满欢乐开朗的情绪,与序奏主题形成明显的对照。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作于1869年,1870和1880年分别进行修订。这部作品是柴科夫斯基早期的代表作品之一(当时作者只有29岁),也是他流传最广泛的作品之一。题材取自莎士比亚的同名悲剧,罗密欧和朱丽叶分别是蒙泰欧和凯普莱特两大贵族家族的青年男女,虽有劳伦斯神父相助,但终因两个家族的世仇,导致有情人难成眷属的悲剧。柴科夫斯基采用着重刻划悲剧的中心人物的手法,使乐曲成功地体现了戏剧的主题思想。在音乐史中,以罗密欧与朱

13、丽叶为题材的音乐作品是非常多的,柴科夫斯基的这部幻想序曲便是其中非常成功的一部。引子的主要主题是一个严峻而阴郁的圣咏旋律,概括地揭示出故事的悲剧性。主部主题表现出两大家族的仇恨和斗争;副部主题则表现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展开部主要表现了两大家族间的激烈厮杀,圣咏主题穿插其间,仿佛是劳伦斯神父努力斡旋,力图使他们放下武器,归于和解。在乐队全奏的高潮中,主部主题再现,显示出仇恨已无法消除的悲剧。副部的再现从忧虑、悲哀发展到几乎绝望的呼喊,此时已转化为厄运的象征。幻想序曲的尾声描绘葬礼的行列,在此背景上出现变形的爱情主题,是对罗密欧和朱丽叶悲痛的回忆,被称为“我们的爱情”,是人们非常熟悉的歌曲。第

14、五交响曲作于1888年。在本交响曲创作之前,柴科夫斯基曾长期移居西欧,所以此间他的作品也就显示出“西欧派”的色彩。此交响曲是他回到俄国定居后创作的,曲中融入了他对莫扎特音乐的思慕,全曲采用由贯穿始终的“命运”主题所构成的循环形式,这些对柴科夫斯基而言都是新的尝试。柴科夫斯基在原作的札记中指出:“这一作品是从完全听从命运,到对命运发生怀疑,最后决心通过斗争来克服悲惨的命运,表现的是肯定生活的思想。”1888年,柴科夫斯基在给他的友人梅克夫人的信中指出:“我虽然还不很老,但已经开始感到年龄的威胁,身体极容易疲倦,精神不比往常。无论弹钢琴,还是夜里读书,都感到非常吃力。”可见这一作品是他在健康状况不

15、佳的时候完成的,曲中所体现出来的“与命运斗争”的主题,或许与此有关。全曲分为四个乐章:第一乐章,行板,转朝气蓬勃的快板,奏鸣曲形式。行板,E小调,4/4拍子的序奏开头,单簧管呈现凝重、阴沉的旋律即为本交响曲的中心旋律,它在四个乐章中都会露面。一般都把这一中心旋律视为“命运”,但它只是微弱、暗淡地暗示着某种不可预期的凶兆。进入主部以后,转成生气蓬勃的快板,富有节奏感的旋律,据说是取材自波兰的民谣。第二乐章,略带自由感的如歌行板,D大调,12/8拍子,三段体。乐章的主旋律甜美而兼有肃穆、伤感,充满期盼与憧憬。双簧管演奏的副旋律中注入了温柔而具有抚慰力量的女性光辉。第三乐章,中庸的快板,A大调,3/

16、4拍子,圆舞曲,三段体。摒弃了传统的谐谑曲而使用圆舞曲乃是柴科夫斯基的新尝试,以艳丽的旋律为中心的梦幻式圆舞曲,给予听众一种飘渺的感觉。第四乐章,终曲,庄严的行板转活泼的快板,回旋奏鸣曲形式。序奏为E大调,4/4拍子,实际上是全曲“中心旋律”的大调形式,开始是弦乐合奏,接着在弦乐器以三连音装饰之下,管乐合奏庄严地呈现。此乐章庄严、雄壮,仿佛在高唱“战胜悲哀”的凯歌一般,又以人类的力量最终战胜了命运而告终。第六交响曲本曲大概在1893年八月末至九月间完成,为作者的代表作。柴科夫斯基自认为这部交响曲是他一生中最成功的作品,也是他最得意的杰作。本曲首演于同年的十月二十八日,六天之后,作者不幸染上霍乱,与世长辞。本曲终成为柴科夫斯基的“天鹅之歌”。这首交响曲正如标题所示,强烈地表现出“悲怆”的情绪,这一点也就构成本曲的特色。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