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勇语文:答司马谏议书.docx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47906014 上传时间:2023-11-0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3.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贾勇语文:答司马谏议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贾勇语文:答司马谏议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贾勇语文:答司马谏议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贾勇语文:答司马谏议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贾勇语文:答司马谏议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贾勇语文:答司马谏议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贾勇语文:答司马谏议书.docx(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贾勇语文:答司马谏议书(1)王安石某启:昨日蒙教(3,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 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 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辩。重念蒙君实视遇厚, 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1。),冀君实或见恕也)。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 天下怨谤也)。某那么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 朝廷”5),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 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18), 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那么固前知其如此也(2。)。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

2、21), 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 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 以抗之,那么众何为而不汹汹然3)?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25), 非特朝廷土大夫而已(26)。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27,度义 而后动(28),是而不见可悔故也为)。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3。, 那么某知罪矣,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那么 非某之所敢知(32)。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33”【注释】(1)这是王安石给司马光的一封回信。宋神宗熙宁三年 (1070)二月,司马光致书王安石,对新法提出种种指 责,王只简单作了回复。三月,司马光再次致书王安石, 要

3、求罢新法、复旧制,于是王安石就写了这封回信,对 司马光指责新法的观点进行反驳。司马谏议:即司马光, 当时任右谏议大夫。(2)某启:某某人的陈述,这里指王安石陈述。某:作者 在信稿上的自称,正式发信时再换上本名。(3)蒙教:承蒙赐教。作者是说收到了司马光的第二封信。(4)窃:私下,是谦词。君实:司马光,字君实。游处: 交游相处。(5)所操之术:所采取的政治主张。操:持,采取。术: 方法,这里指政治主张。(6)强聒(guo):强作解释。聒:声音嘈杂,这里指唠叨。(7)见察:理解,谅解。(8)重(chong): 一再,又。视遇厚:看重。(9)反复:指书信来往。卤莽:即鲁莽,草率从事。(10) 具道所

4、以:详细说明理由。具:详细。(11) 冀:希望。或:也许。见恕:谅解我。(12) 侵官:侵夺官吏的职权。生事:无端惹是生非。征 禾八与民争夺财利。拒谏:拒绝别人劝告。(13) 致:招致。怨谤:怨恨、诽谤。(14) 以谓:认为。人主:国君。(15) 议法度:议订法令制度。修:修订。(16) 授:交给执行。有司:有关部门的官吏。(17) 举:推行。先王:前代的贤君。(18) 辟:排除,驳斥。邪说:错误的言论。(19) 难(nan):责问,反驳。壬(ning)人:善以巧言 献媚的小人。壬:佞(ning)的假借字。(20) 固:本来。前知:早就知道。(21) 苟且:得过且过。(22) 恤(XU):顾念

5、,关心。同俗:附和流俗。自媚于众: 讨好众人。(23) 上:皇上,指宋神宗。(24) 汹汹然:大吵大闹的样子。(25) 盘庚二句:盘庚是商代中兴之主,即位后将国都从 奄(今山东曲阜)迁到殷(今河南安阳),遭到臣民的 反对。胥(xii):相互,共同。(26) 非特:不仅仅。(27) 不为怨者故改其度: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改变他的计划。度:法度,计划。(28) 度(du6):估计,考虑。义:合乎义理。(29) 是:正确。(30) 膏泽斯民:施恩惠给这些老百姓。膏泽:本义是油 脂和雨露,这里是“施恩惠”的意思。(31) 事事:做事。前一 “事”是动词,后一 “事”是名 I司O守前所为:沿袭前人的所作

6、所为。所敢知:所敢于 (“敢于”应是愿意的委婉说法)领教的。(32) 无由会晤:没有机会见面。不任:不胜。区区:拳 拳,诚恳。向往之至:仰慕到了极点。【赏析与点评】北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积极推行新 法以图富国强兵,遭到朝中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保守派代 表人物司马光一再致书王安石,要求废除新法,恢复旧制。 王安石以这封信作答,驳斥保守势力对新法的种种指责,批 判了士大夫因循守旧、不恤国事的习气,表达了坚持改革、 绝不动摇的决心。本文是一篇书信体的驳论文章。作者先把名实必须相符确 立为判别是非的原那么,然后采用反驳论点的方法,针对司马 光来信中强加于新法的种种所谓罪名,即“侵官、生

7、事、征 利、拒谏”和“天下怨谤”,逐一加以驳斥。四个“不为” 的排比句式,简洁有力。在深刻剖析了 “天下怨谤”现象的 根源之后,又借盘庚迁都不畏众怨的历史事实,标举自己坚 定不移的意志和决心。最后明确表示愿意承当变法不力的 “罪名”,而断然拒绝要他墨守成规的要求。两个并列的假 设句,从“知罪”和“非某之所敢知”这一正一反两个方面, 含蓄而凌厉地再一次给论敌以有力地回击。全文具有无可辩 驳的逻辑力量,充分表现了王安石毫不妥协的斗争精神。由于书信体裁的需要,同时也出于故友之间的情谊,本文 在鲜明地表达自己观点的同时,注意措辞委婉得体,语气平 和,具有寓刚于柔的特色。相关链接王安石(1021-108

8、6),字介甫,晚号半山,临川(今江 西抚州)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仁宗庆历二年(1042)进土,做过十多年地方官。仁宗嘉 祐三年(1058)写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提出系统的变法 主张。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副宰相),次年 拜相,大力推行新法,遭到保守派抵抗,成效不大。两次出 任宰相,两次被迫辞职。晚年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 荆国公,世称荆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王安石在诗、词、散文等方面均有成就。积极推进北宋古 文运动,强调为文务须有补于世。所作散文以识见高超、议论犀利、逻辑严谨、笔力雄健著称,被列为“唐宋八大家” 之一。有临川先生文集。【思考与联系】一、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主旨?二、本文采用了何种驳论方法?请具体分析本文的论辩 艺术。三、体会本文寓刚于柔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