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学》节选十六:薛己医案选析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47890507 上传时间:2024-01-0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7.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案学》节选十六:薛己医案选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医案学》节选十六:薛己医案选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医案学》节选十六:薛己医案选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医案学》节选十六:薛己医案选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医案学》节选十六:薛己医案选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案学》节选十六:薛己医案选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案学》节选十六:薛己医案选析(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医案学节选十六:薛己医案选析作者按:浩翰之中医医案,承载了无数医家救人活命之 术,蕴涵着多维的儒释道精髓,演奏出无穷的中医意象思维 奇艺的华章。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实现文化自觉,自信和 自强的今天,为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之路,医案之学显 然富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薛己(1487-1559),字新甫,号立斋,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著作外科枢要、内科摘要等。其主要学术特色为,重 视后天脾胃、注重先天肾命、擅长温补。重视脾胃,是薛己 受李皋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有自己的发挥。东垣提出脾胃 元气与阴火不两立,气虚则阴火亢盛,而薛氏则重视脾气下 陷。如脾气下陷,湿热下迫,可致血崩之理,与东垣

2、所云“阴 火上乘土位”之说不尽相同。在治法上,主张滋其化源,薛氏 认为脾胃为人体后天生化之源,脾胃五行属土,中土以灌四 傍,只有脾胃旺盛,人身之脏腑四肢百骸才能得到滋养,故 薛己认为:“当补脾土,滋化源,使金水自能相生。”薛氏滋 化源之治法,旨在通过补脾胃以达到补四脏之目的,所以他 说:“症属形气病气俱不足,脾胃虚弱,津血枯涸而大便难耳, 法当滋化源。”重视先天肾命是其接受王冰之说,并以钱乙的 六味丸、崔氏的八味丸,作为补肾水、命火的代表方剂。薛 氏认为,“两尺各有阴阳,水火互相生化,当于二脏中分各阴 阳虚实,求其属而平之。若左尺脉虚弱而细数者,是左肾之 真阴不足也,用六味丸。右尺脉迟或沉细而

3、数欲绝者,是命 门之相火不足也,用八味丸。”即肾中病证,不论热病寒病, 总属肾虚所致,若是无水之病,以六味丸滋补肾水;若属无 火之病,则用八味丸益火之源。此外,薛氏还提出,不论补 水补火,不可泥用沉寒之剂,这一点与丹溪滋阴降火之说大 相径庭。薛氏擅长温补。一则是温补脾胃,一则是温补肾命。 “人之胃气受伤,则虚证蜂起。”用药上主张“脾胃为气血之本, 若阳气虚弱而不能生阴血者,宜用六君子汤;阳气虚寒而不 能生阴血者,亦用前汤加炮姜;若胃燥热不能生阴血者,宜 四物汤;若脾胃虚寒不能生阴血者,宜八味丸”。由此可见, 薛己对人体不论阳气不足,还是内有虚火燥热,均主张以温 补之法升发脾胃之阳气,使阳生阴长

4、,人体气血阴阳得以恢 复,形成温补脾胃的治疗特点。温补肾命是受王冰“壮水之主, 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启发,多用六味、八味之 类。以下医案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薛氏的学术思想。以下选 择薛氏亲诊的疗效极佳的医案,加深对薛氏辨证论治特色的 理解。案1 :脾虚气滞胃痛案府庠徐道夫母,胃脘当心痛剧, 右寸关俱无,左虽有,微而似绝,手足厥冷,病势危笃,察 其色眼胞上下青黯。辨证:此脾虚肝木所胜。方药:用参、 术、茯苓、陈皮、甘草补其中气,用木香和胃气以行肝气; 用吴茱萸散脾胃之寒,止心腹之痛。急与一剂,俟滚先服,煎熟再进。诸病悉愈。按语:薛云:“向使泥其痛无补法,而 反用攻伐之药,祸不旋踵。”患

5、者胃脘部剧痛,脉象右寸关俱 无,左虽有,微而似绝。诊家枢要云:“微,不显也。依稀轻细, 若有若无,为血气俱虚之候左寸微,心虚忧惕,荣血不足。 关微,四肢恶寒拘急。”为虚寒危笃之征。眼胞即为“五轮”之肉 轮,为脾所主,今肉轮上下见青,为肝木乘土之征。药用四君子 加陈皮补其中气,用木香和胃气以行肝气,用吴茱萸散脾胃之 寒、止心腹之痛。体会:薛己对本案记载、分析都较为详尽 其重在警醒后人,不可拘泥于痛无补法之说,而应辨证施治。 “不通则痛”、“通则不痛”的理论虽然源于黄帝内经,但其 所论绝非局限于此。素问藏气法时论曰:“肾病者虚则 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明确提出因虚可以致痛,因此当补虚止 痛。明清时

6、期,“不通则痛”、“通则不痛”之说流行,医者治疗痛 证多以通利之法。薛氏则强调辨证论治,若因虚致病,当用补 法。一一摘自内科摘要脾胃亏损心腹作痛等症案2 :脾元亏损案大尹徐克明,因饮食失宜,日晡发热,口干体倦, 小便赤涩,两腿酸痛。一诊:余用补中益气汤治之。彼知医 自用四物、黄柏、知母之剂,反头眩目赤、耳鸣唇燥,寒热 痰涌,大便热痛,小便赤涩;又用四物、苓、连、枳实之类, 胸膈痞满,饮食少思,汗出如水;再用二陈、苓、连、黄柏、 知母、麦门、五味,言语澹妄,两手举拂,屡治反甚;复求 余。二诊:用参、各五钱,归、术各三钱,远志、茯神、酸 枣仁、炙草各一钱,服之熟睡良久,四剂稍安;又用八珍汤 调补而

7、愈。按语:薛己附按剖析:咽脾虚而致前症,盖脾禀 于胃,故用甘温之剂以生发胃中元气,而除大热。”又说;“阴 虚乃脾虚也,脾为至阴反用苦寒,复伤脾血耶。若前症 果属肾经阴虚,亦因肾经阳虚不能生阴耳。经云:无阳则无阴 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又云:虚则补其母,当用补中益气, 六味地黄以补其母,尤不宜用苦寒之药”。针对不细心辨证, 滥用寒凉的弊病,薛己大加指责:“世以脾虚误为肾虚,辄用 黄拍、知母之类,反伤胃中生气,害人多矣”。大凡足三阴虚, 多因饮食劳役,以致肾不能生肝,肝不能生火而害脾土,不 能滋化,但补脾土,则金旺水生,木得平而自相生矣。按此 病初起,日哺发热,口干尿赤,颇似肾阴亏损,相火浮越;

8、及用四物汤加知、柏后出现之证,又似热象明显;当此症状疑 似,难以判断之际,须辨之于脉舌。如为肾虚火旺,脉必细 数,舌必红。如为脾虚发热,脉必虚大,舌必淡。徐某未能 辨明此点,一再用四物汤加苦寒之药,遂致脾元虚惫,卫阳 不固,自汗澹语,势欲虚脱。薛氏投参、芪、归、术补脾气, 枣仁、远志、茯神养心神,可谓认证有定见,用药不游移。 如此重症,四剂而安,其识见殊非常人所及!体会:薛己生 活于明代中期。当时医学界承元代遗风,重视降火,有的医 者崇尚河间、丹溪之学,他们遵崇其法而不明其理,临床滥 用寒凉之剂,损伤脾胃,克伐肾阳,形成苦寒时弊。薛己结合时医滥用寒凉造成轻病变重的医案进行责疑,矫正时弊, 善用

9、甘温治疗虚证。张路玉曰:“四物汤为阴血受病之专剂, 非调补真阴之方。方书咸谓四物补阴,遂以治阴虚发热,火 炎失血等症蒙害至今。”张氏指出阴虚发热四物尚不可用, 何况气虚发热?徐某不明此理,以纯阴无阳之剂,(四物汤) 苦寒伤阳之品,(黄柏,知母、黄苓,黄连)施于脾虚之体, 怎能免于危殆哩?!摘自内科摘要饮食劳倦亏损元气等 症案3 : 口病案妇人每怒则口苦兼辣,头痛胁胀,乳内刺 痛。辨证:此肝肺之火。一诊方药:用小柴胡加山栀、青皮、 芎、归、桑皮而安。二诊方药:后劳兼怒,口复苦,经水顿 至,用四物加炒栀、炒胆草一剂,更以加味逍遥散。按语: 薛己在口齿类要口疮二中指出:“各经传变所致,当分别 而治之

10、”。这一辨证思想,是根据口腔组织器官与经络的联系 提出的,是经络辨证方法在口腔科的具体运用。薛己特别强 调诊治口疾病时,应当辨析由何经传变所致,分别而治。因 为乳胁为肝经之道路,又行经肺野,故辨证为“肝肺之火”, 治以清肝泻肺,用小柴胡汤加山桅、青皮、川芍、当归、桑 皮治愈。体会:口腔通过经络与五脏六腑及全身紧密地联系 在一起,经络失调,可导致口腔发病。如手阳明支脉入于齿, 足阳明之脉又遍于齿,齿为骨之所终,髓之所养,若经脉虚, 风邪乘之,血气损少,不能荣润,则齿动摇这些说明局部经 脉虚弱,是为口腔发病的条件.此外,患病部位与所属经络, 也有重要的联系,如舌病者,多为手少阴心经、足厥阴肝经 所

11、属;唇病者,多为足太阴脾经所属;与月经周期有关的口腔 溃病,外阴溃烂,多是湿热之邪侵袭冲、任二脉的缘故。口 腔染毒,可通过经络由外传里,内攻脏腑,内在脏腑病变, 亦可通过经络由里出来,外达口腔。所以,经络正常与否, 与口腔发病有密切关系。各经络传变所致的口腔病症,当辨 明由何经传变,经络气血之盛衰,分别而治之。薛己云:“口 苦而辣,此肺肝火症若口苦胁胀,小便淋沥,此肝经之 病,用六味丸,以滋化源”.“口臭、牙眼赤烂,腿膝痰软 时或口咸,此肾经虚热,余用六味丸悉痊”。薛氏注重口齿病 经络辨证,由此可见一斑。摘自口齿类要口疮二案 4 :经候不调案一妇人性沉静,勤于女工,善怒,小腹内结一块, 或作痛

12、或痞闷,月经不调。恪服伐肝之剂,内热,胸膈不利,饮食 不甘,形体日瘦,牙龈蚀烂。辨证:此脾土不能生肺金,肺金不 能生肾水,肾水不能生肝木。治则方药:当滋化源,用补中益 气、六味地黄,至仲春而愈。按语:薛氏强调妇女以血为本, 而脾胃为气血之本他说:“血生于脾土,故云脾统血。凡血病当 用苦甘之剂,以助阳气而生阴血”、“胃为五脏本源,人身之根 蒂”、“虽心主血、肝藏血,亦皆统摄于脾,补脾和胃,血自生矣”、 “血虚者,多因脾气衰弱,不能生血,皆当调补脾胃之气”。认为 脾胃功能正常,则血液生化旺盛,反之,脾胃一虚,则生血不足, 因此对于阴血亏损之证,首重调理脾胃之气,多用补中益气汤、 六君子汤等方调治。

13、当治脾无效时,则求之于肾,多用六味地 黄丸滋补肾水“以制阳光”,用八味丸温补肾火“以消阴翳”。并 且还根据五行相互滋生的关系,以虚则补其母的治法,调治五 脏的相互关系,达到滋其化源的目的。摘自女科撮要经 候不调案5 :脾气亏损所致中满痰涌案州判蒋大用,形体 魁伟,中满吐痰,劳则头晕,所服皆清痰理气。辨证:余曰: 中满者,脾气亏损也;痰盛者,脾气不能运也;头晕者,脾 气不能升也;指麻者,脾气不能周也。方药:遂以补中益气 加茯苓、半夏以补脾土,用八味地黄以补土母而愈。随访: 后惑于乾坤生意方云:凡人手指麻软,三年后有中风之疾, 可服搜风、天麻二丸以预防之。乃朝饵暮服,以致大便不禁, 饮食不进而殁。

14、愚谓预防之理,当养气血,节饮食,戒七情, 远帏幕可也。若服前丸以预防,适所以招风取中也。按语:内经提出“治病必求其本”,即强调临证治病时应以治本 为原则。薛己在内经这一思想指导下,对疾病注重求本 而治。他指出:“凡医生治病,治标不治本,是不明正理也”。 认为医生临证必须掌握辨证施治的原则,抓住疾病的本质而 治疗。此患者虽然表现为中满痰涌的实证,但究其根本仍为 脾气亏损,不能运化痰湿所致,故薛氏用补中益气补中焦脾 土,同时又用八味地黄丸补肾以益火补土,脾肾双补令病安。 然而患者后来未遵医嘱,为预防中风,误听旁人的服用搜风 祛痰的药物,没有把握住疾病的本质,风药耗伤脾气,令脾气亏损,以致大便不通、

15、饮食不进而死。薛氏在本医案后对 患者的后续身体情况进行随访,并分析死因,进一步体现了 其预防治疗疾病求本的特点。体会:薛己从内经的学习 中悟出,内经千言万语,旨在说明人有胃气则生,以及 四时皆以胃气为本,脾胃在人体生命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脾胃之健康与人体健康休戚相关。故薛氏论病常强调胃之衰, 认为“人之胃气受伤,则虚证蜂起”,他认为:内因之症,皆脾 胃虚弱所致。对某些外感疾病薛己认为也是由于脾胃虚弱, 元气不足而引起,他说:“六淫外侵而见诸症,亦因其气内虚 而外邪乘袭”。“若人体脾胃充实,营卫健壮,经隧流行而邪 自无所容”。突出强调了脾胃之盛衰在发病学上的重要作用。 脾胃乃其它四脏之化源,

16、凡病属虚损之症皆可用滋化源之法 治之。所谓化源即生化之源。人身之化源无外乎先后天之本 一脾肾两脏。滋补化源脾肾两脏实为治病求本的一个主要内 容。摘自内科摘要元气亏损内伤外感等症案6 : 咳嗽案司厅陈国华。素阴虚,患咳嗽,以自知医,用发表化 痰之剂,不应;用清热化痰等药,其症愈甚。辨证:余曰: 此脾肺虚也。不信,用牛黄清心丸,更加胸腹作胀,饮食少 思,足三阴虚症悉见,朝用六君、桔梗、升麻、麦门、五味, 补脾土以生肺金,夕用八味丸,补命门火以生脾土,诸症渐 愈。按语:经云:不能治其虚,安问其余?此脾土虚不能生肺 金而金病,复用前药而反泻其火,吾不得而知也。体会:薛己滋化源之治并未局限于后天之本脾胃,而把它扩充到先天 之本肾,临证中常把六味丸、八味丸也作为滋化源的一种方 法。薛己治病求本以滋化源,是以补脾或补肾来求其本源, 这也体现了他脾肾并重,以脾胃为主的学术思想。一一摘自内科摘要脾肺亏损咳嗽痰喘等症案7:羞明案给事张 禹功,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