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阶段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经纶模式”.docx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47885946 上传时间:2023-09-0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595.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阶段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经纶模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中阶段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经纶模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中阶段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经纶模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中阶段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经纶模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中阶段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经纶模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阶段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经纶模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阶段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经纶模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阶段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经纶模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第三部分“体制改革”第十一章“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第(三十二)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明确要求,即“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作为北京市首批高中示范校,陈经纶中学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自己的办学责任和使命,不断探索在高中阶段构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一、“经纶模式”的设计与研究过程(一)“经纶模式”的提出与初步形成2002年,陈经纶中学被批准为北京市首批示范性普通高中,

2、这是我校的一个快速发展的契机和起点。2003年,我校以“校本选修课程”为突破口,开始进行课程改革。2007年,北京市新课程改革正式实施,我校抓住契机进行了全面的课程改革,在学校内部以“改变学习方式”、“落实因材施教”和“国家课程校本化”为基础构建我们的课程体系,并先后被评为“2008-2009学年度北京市基础教育校本课程建设先进学校”,“2009年-2010年北京市基础教育教师课程建设先进单位”。这样的“课程体系”和“学习模式”奠定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经纶模式”的基础。(二)“经纶模式”的完善与逐步发展2009年,随着“钱学森之问”的提出,我校开始与中科院进行合作,共同探讨具有陈经纶中学特色

3、的科技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模式和运行方式。2010年初,随着学校“首都名校建设”规划的制订,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首次提出了“经纶优生”标准趋向理科、具备考入国内一流大学的实力和能力、具有科技或科研特长;同时,沿着“课程资源开发课程体系建设优化学习模式”的路线图,构建起了培养经纶拔尖创新人才的以课程为中心的多元自主培养模式。2010年初的学校办学规划,进一步确定并丰富了“经纶模式”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框架。随后,经纶模式正式进入实施阶段。二、“经纶模式”的主要内容(一)指导思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第三部分“体制改革”第十一章“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第(三十二

4、)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提出了“三个注重”:1、“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推进课程改革,加强教材建设,建立健全教材质量监管制度。深入研究、确定不同教育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形成教学内容更新机制。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2、“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及校外活动。加强中

5、小学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加强学生社团组织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3、“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机制。改进优异学生培养方式,在跳级、转学、转换专业以及选修更高学段课程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健全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拔方式,改进中学生升学推荐办法,创新研究生培养方法。探索高中阶段、高等学校拔尖学生培养模式。”(二)目标与任务“经纶模式”从基础教育和学校的层面明确了拔尖创新人才的可操作性的培养标准,即:追求一个优秀,具备三个素养,做到四个学会,感受五种经历。

6、具体包括:一个优秀:成为一个优秀的高中毕业生。拔尖创新人才首先应该是一个全面发展的高中毕业生,且成绩优秀,为进一步学习和深造打下良好的发展基础。三个素养:在高中阶段,在体育、文学、艺术等方面有自己的长项:至少掌握一项体育项目(学校体育选修特色)、至少要有一个自己喜爱的名家及名著、至少学会欣赏一种艺术作品(音乐或美术)。四个学会:作为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后备人才必须学会用计算机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学会文献的检索和资料的收集、学会基本的英语会话、会收集、阅读并理解应用英文资料(学校将通过ESL课程,培养学生的英语会话能力,为将来的科学交流打下基础。)、学会科学报告的撰写。五种经历:在高中阶段至少

7、要有一次做合格学生干部的经历(培养组织能力和领袖才能)、至少要有一次主持课题研究的经历、每学年至少要有一次野外科学考察或进入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的经历、至少要有一次主讲“经纶论坛”的经历、创新性学习成果至少要有一次获得区级或区级以上奖励的经历。(三)模式的框架“经纶模式”包括“经纶模式”课程体系和学习模式的建构。1、“经纶模式”课程体系的建构“经纶模式”的课程体系在保证学生学习时间不变和负担不加重的前提下,有效整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自主开发科技英语、国学、应用物理、数学逻辑、创意设计和信息网络课程;引进脑思维课程和科技实践课程,重新设计并调整作息时间和课程安排,既要保证国家课程和科技

8、课程的双实施,又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增加野外科学考察等课程,加强学生在专家和教师指导下进行研究性学习,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有效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与品质,培养学生综合科学素养能力。“经纶模式”课程体系在设置和实施中,尽可能体现三个经纶特点:在国家课程和科技课程中,尽量拓展学生知识和思维的空间;在校本自主选修课程和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尽量以选择性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在科技专修课程中,尽可能释放空间,以自主性来支持并保证对学生科学素养和科学创新意识的培养。“经纶模式”课程体系实施遵循“科技课程分阶段实施、国家课程深度落实”的原则。科技课程的特点有两个特点:第一,贴近高中

9、课程,操作性强;第二,既有显性成果(科技创新比赛、研学报告等),又有隐性成果(科学素养、学习和研究的严谨习惯、思维品质等)。(图1:“经纶模式”课程体系)图1:“经纶模式”课程体系2、拔尖创新人才“在科学家身边成长”的学习模式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最关键也是最核心的问题是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培养,为此,我们设定了陈经纶中学培养的拔尖创新人才的学习方式架构,并为学生量身打造五种学习模式:科研基地探究模式、创新人才成长探索营学习模式、名家进校园学习模式、 骨干研修站学习模式、 思维训练学习模式。(图2:“经纶模式”学习方式)图2:“经纶模式”学习方式三、“经纶模式”的实施策略(一)确立了“经纶模式”的操

10、作途径构建了“双目标、双轨制、双基地、双导师”的操作途径:(图3:“四双途径”)双目标:经纶拔尖创新人才班的学生都必须为自己制定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即高考目标(优秀的高中毕业生)和科研目标(尝试科研,成果能在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双轨制:经纶拔尖创新人才班的学生三年的学习分为科学知识学习和科学实践研究两部分,这是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分别由学校教师和中科院专家来负责,学校负责统筹协调,双轨同时进行,相互协调。图3:“四双途径”双基地:经纶拔尖创新人才班的学生三年内分别在学校和中科院完成国家课程的学习和科学实践研究,双基地既是指学校和中科院,也是指课堂和实验室,从而完成两种不同的学习。双导师:经纶

11、拔尖创新人才班的同学,既有知识学习导师,还有科研导师,分别对学生的国家课程学习和科研任务负责。(二)开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学科培养目标和标准各学科努力将国建课程要求进行分解,从而形成规范化、序列化、层次化的教学要求,保障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从而也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形成基础性和发展性的标准,指导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图4:政治组单元教学示例)图4:政治组单元教学示例(三)开发适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优质校本课程系列各学科除了认真研究课堂上的教学,还在理解课改要求,发掘教材内容,整合课外资源上做了很多工作,将课堂与课外相结合,基础与特长相结合,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开发了系列促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校本

12、课程。(图5:天文奥赛的系列培训课程、图6:物理教研组校本课程建设框架)图5:天文奥赛的系列培训课程图6:物理教研组校本课程建设框架(四)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学科发展框架在学校的统一部署和引领下,各教研组结合自身学科特点,研究并建立了围绕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校本课开发、备课工作、教育科研等一系列框架结构,推动了教研组和学科的建设,同时也有目标地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图7:基于课程改革的两级备课框架、图8:地理教研组工作落实思路及框架)图7:基于课程改革的两级备课框架图8:地理教研组工作落实思路及框架(五)建设符合学生能力培养的学科资源库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系统工程,要全方位地为学生的能

13、力发展需求考虑,所以各学科完善自身教学资源建设,形成了新课程背景下促进学生能力提升的学科资源库,并采用骨干教师工作站、学生导师团等形式,对不同方向的学生需求提供资源的支撑,使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在各学科能够落地生根。以发动教研组为主导的基础课程的夯实和延伸促进了学校减负提质、常态优质目标的落实,对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图9:英语组、数学组、语文组学科资源、图10:物理组学科资源库框架)图9:英语组、数学组、语文组学科资源图10:物理组学科资源库框架四、成效显著陈经纶中学从2010年开始进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三年来,陈经纶中学以“科技人才班”的策划、申报和“科技人才班课

14、程”的设计、实施为龙头,带动了陈经纶中学整体的课程改革和教研组学科建设,正在逐步落实陈经纶中学首都名校建设过程中提出的“减负提质”和“常态优质”,并逐渐显露出陈经纶中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鲜活生命力。(一)2012年,市教委批准成立“经纶科技人才班”,成为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课程建设的前沿阵地。这是对“经纶模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认可和肯定。(二)优生的涌现和高考成绩的的不断提升,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最为重要的阶段性成果。陈经纶中学连续在2011年、2012年和2013年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在确保学生100%升本的基础上,一本率持续维持在93%-94%,高分学生、尖子学生逐年增多。特别是在2013年

15、的高考中,陈经纶中学一举夺得了朝阳区文理高考双状元,近一半的学生高考成绩超过600分,实现了文理平均分双超600的好成绩。这个成绩是陈经纶中学正式成为市级示范校以来的最好成绩,更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最为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三)学生的研究能力有很大提升。三年来,陈经纶中学编辑出版了3本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近3年来,有50个研究课题获得区级优秀研究课题。在中小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中,每年我校都有20多项研究成果获得区级奖励,10多项市级奖项。(四)创新性学习成果不断给予学校、家长和学生以惊喜。在2011年、2012年连续2届“朝阳区中小学生创新学习成果” 评选中,陈经纶中学都获得朝阳区优秀组织奖,其中金

16、奖4个、银奖8个、铜奖10个,获奖成果总数名列区第一名。2013年北京市科技创新大赛决赛,我校有8个项目入选,项目数位北京市前列,与人大附中、实验中学一样多。最终有我校学生经过激烈的成果展示专家提问、动手实践、实验技能考核,最终我校学生在今年科技创新大赛一举多得4块金牌、8块银牌和7块铜牌,同时获得6个专项大奖的好成绩。五、成果特色与创新点(一)拔尖创新人才课程体系的构建:学校采用了立体思维方式,围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进行了全方位的课程建设和资源建设,重新构建了学校课程体系,将知识传授与研究方法、研究能力培养相结合,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式学习,以全人教育为目标,打造思想过硬、基础扎实、经历丰富、肯于实践、方法得当、学有所长,具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终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