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47883078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靖边县第六中学 九年级语文备课组 总第 课时 主编人:刘永动 审核人:陈云 班级: 组名: 学生姓名: 上课时间: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教师寄语】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大学【学习目标】 1.交流说出“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内涵及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2.交流总结文章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3.培养热爱科学、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学习课时】两课时【知识链接】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出生于美国密执安州的安阿伯。青少年时期,丁肇中是在祖国大陆和台湾度过的,在国内念完小学

2、和中学后,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59年获得工程学士学位,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相关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第一课时【导学过程】一、教师导引英国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用如此精美的比喻来歌咏书籍的重要性,今天我们就学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它将告诉我们怎样做才是真正

3、的学习、真正的求知。二、导学过程(一)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 丁肇中( ) 袖手旁观( ) 不知所措( ) 彷徨( )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格物致知:袖手旁观:四书指:五经指: 3.“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你如何理解格物致知两方面的意义之间的关系?(二)合作探究1.简述本文的论述思路。2.归纳本文结构。温馨提示: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第一部分( 段):提出问题。 第二部分( 段):分析问题。第一层( 段):第二层( 段):第三层( 段):第三部分:解决问题。三、交流展示四、达标练习阅读课文,回答文后练习。1.本文作者要谈的内容是什么?2.

4、你认为,我们今天的教育,应该如何做到培养实验的精神?【我的疑惑】第二课时(二)合作探究3.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4.作者说我们每个人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那么,我们为什么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是怎样论述的?5.聚焦论证方法。找出本文论证方法的相关语句,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 A. 引用论证法及作用B. 举例论证法及作用C. 对比论证及作用6.作者在列举事实时,采用正面事例和反面事例相结合说理的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列举事例 阐述道理论述角度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子,苦思头痛而失败的事例。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有计划的探

5、测。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面临研究工作束手无策的事例。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能否删掉?为什么?A.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B.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三、交流展示四、达标练习读书声与强国路陈晨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读书”在我们的生活字典里模糊起来。有人不爱读书,有人没时间读书,也有人认为,现在网络上的海量信息触手可得,不需要读书,还有人认为读书只是个人的事。其实不然,读书更能强国。有数据显示,2011年的国民图书阅读率依然有所上升,但仍低于12

6、年前的水平。不可否认,这其中有网络阅读、手机阅读等新阅读方式兴起的原因。但信息的浏览终归无法取代系统的阅读,我们更应该思考,当我们的社会像一列高速行进的列车,以日新月异的态势向前发展时,难道可以让书籍所承载的文明风景落在后面?对于一个数千年诗礼相传、崇文重道的民族来说,今天读书价值面临的忽视,读书生活遭遇的种种困扰,实在令人不安。相传,犹太民族在孩子刚出生时,父母就会在书页上涂满蜂蜜让孩子舔食,目的是要告诉孩子,书是甜的。这个民族被誉为 世界上最爱读书的民族,每年人均读64本书。他们用事实雄辩地说明了“知识就是力量”:诺贝尔奖获得最多、科学发明世界人均第一、世界上人均拥有论文发表量第一、转化为

7、科学技术的比例世界第一一位作家说过:文化不体现在一个国家高楼大厦的多寡,也不体现在一个国家的基本建设,但一定关乎一个民族的魂魄和整体素质。抽掉文化这根筋,这个民族将会成为植物人。读书,带给人们文化。读书,可以凝聚一个民族的精神,可以升华一国民众的灵魂,可以让一 个民族获得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文化力量。今天,我们正行进在建设文化强国的时代征程。或许,在不少人看来,“文化强国”是一个很宏大很遥远的概念。然而,文化建设是一个全民工程,离不开每一个个体的努力。当一个国家的民众洋溢着清新的书卷气,这个国家才会历久弥新、朝气蓬勃,激发出不可遏抑的创造活力。从这个意义上说,读书不仅是有益个人身心、提升幸福指

8、数的生活方式,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寻求文化发展的基础工程。鲁迅先生曾说:“倘能生存,我当然仍要学习。”读书作为终身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在信息化社会依然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面对读书的困境,我们固然需要创造更宽松的阅读环境,需要更为亲民的图书价格,需要更有营养的出版精品,但首先,是带着一颗爱知、求知的心去拿起书本、翻开来静静地读。读书也是读心,从琅琅书声中,能感知个人心灵成长的历程,更能倾听到一个民族走向文化强国的铿锵足音。(选文有删改)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2请为文章补充一个道理论据。(2分)3文章第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2分)4作为一名学生,读了这篇文章,你有怎样的感受?(3分)【我的疑惑】 3 / 4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3 /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