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47865048 上传时间:2023-04-1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3.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散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散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散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散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散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散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散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散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1知识梳理(1) 描写技巧 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白描与细描 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 借助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来描写 选取某某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描写 语言特点(2) 写景角度 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形、声、色、角度)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写景顺序远近结合、咼低结合、外内结合(3) 景物、环境描写作用 交代时间、季节、地点、气候及景物,提供人物活动的特定场所 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渲染气氛 揭示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 为下文作铺垫 推动情节发展2题型特点(1) 试题示例 文章某段描写了XX的哪些特点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 写的用意。 XX景物描写有

2、什么特点 这句话描写了XX的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 写出了XX什么特征作者是怎样描写的(2) 试题特点 所赏析的是一段景物。 题干一般出现“描写”字样。3答题规范(1)步骤 概括景物描写特点,通常要注意文中的形容词。 景物描写的手法,景物描写运用了哪些特殊的手法,要注 意从景物描写的角度考虑。 景物描写的作用,从内容、结构、艺术手法等方面考虑。(2)答题模式 手法(技巧)角度作用(3) 注意 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与描写特点这两种方法不可混为一谈。景物描写技巧一般都要求多角度切入。1记叙 (1)记叙人称。散文记叙人称多使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有时交错使用。 第三人称也用,但很少。不同人称的使用有

3、不同的表达效果。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地表达思 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呼告抒情, 有对话效果,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 可以造成拟人效果。第三人称:不受限制,灵活自由,可以 全面地反映生活。(2)记叙方法:顺叙、倒叙、插叙。顺叙的好处是眉目清晰。倒叙的好处是设置悬念,吸引兴趣 波澜起伏。插叙的好处是丰富内容,深化主题,曲折有致。 三种叙述方法很可能成为高考新考点。2描写 描写方法主要有:a抓住特征,进行形、声、色方面的描绘; b.调动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描绘;c.动静结合;d. 正侧描写;e.虚实结合;f.细节描写。写人散文对人

4、物的描写方法主要有肖像、语言、行动、心理 等描写,这些方法是写人散文的考查重点。3议论 散文里的议论很讲究艺术性。它是在记叙过程中自然融入自 己的倾向和评价,故形成了夹叙夹议、叙议水乳交融的特色。 4抒情 因为散文是抒情的艺术,自然成了考查重点。尤其是两种方 式: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往往是借景、物抒情, 显得很含蓄,这是常考点。议论、抒情在散文中往往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抓住了 它们,就抓住了材料的精神,把握住了作者的思想倾向和写 作意图。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如下: 象征:通过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 思想感情。引申事理,形象而含蓄,耐人寻味。 扬抑:在变化的反

5、差中突出事物,两相对照,形成起伏之势, 给读者以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托物言志:假托某种具体事物来表达作者特定的主张或哲 理。(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 的思想借助于对某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含蓄,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 白描:不设喻、少修饰的方法,不用华丽的辞藻,以最经济 最俭省的笔墨勾勒出鲜 明生动的形象。它往往寥寥几笔就能起到突出事物神韵的效 果。虚实结合:抓住重点,以实衬虚,或以虚衬实,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 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开门见山:文章开头直入正题,不拐弯抹角。衬托或渲染:用渲染描绘某一事物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 点面结合:叙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住某一特殊情节或细节 是点,两者结合能反映出事物的全貌,又能突出重点,表达 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特点,营造氛围以小见大:抓住最能体现大主题、看似平凡细小却包含典型 意义和生命哲理的小事件来叙写。感人且具有社会意义。联想想象: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 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起烘托作用,相得益彰。对比: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