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学与胚胎学思考题及解答.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47843953 上传时间:2023-04-1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28.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组织学与胚胎学思考题及解答.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思考题及解答.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思考题及解答.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思考题及解答.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思考题及解答.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组织学与胚胎学思考题及解答.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组织学与胚胎学思考题及解答.doc(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各级动脉的结构特点与功能。心脏壁的结构。大动脉中动脉小动脉微动脉内膜内皮有有有有内皮下层较厚较薄很薄薄内弹性膜无明显有或无无中膜40-70层弹性膜10-40层平滑肌几层平滑肌1-2层平滑肌外膜外弹性膜不明显明显无无结缔组织较薄与中膜相当薄薄功能保持血流的平稳和连续性调节分布到身体各部和各器官的血流量显著调节局部组织的血流量,维持血压显著调节局部组织的血流量,维持血压心脏壁由内到外分为三层:1)心内膜:包括内皮、内皮下层(内层为细密结缔组织,外层为疏松结缔组织,即心内膜下层,含心脏传导系统的分支)。2)心肌膜:主要由心肌纤维构成,螺旋状排列,大致三层。左心室最厚。3)心外膜:心包的脏层,为

2、浆膜。表面为间皮,间皮下为疏松结缔组织。有血管、神经,常含脂肪组织。心包的脏、壁两层之间为心包腔,内有少量浆液,可减少摩擦,利于心脏搏动。心腔内还可见由心内膜向腔内凸起形成的结构心瓣膜,其作用是防止血液逆流。2. 毛细血管的分类及结构特点。类型连续毛细血管有孔毛细血管血窦(窦状毛细血管)结构特点内皮细胞相互连接,细胞间有紧密连接封闭细胞间隙,胞质中含许多质膜小泡,基膜完整。内皮细胞不含核部分极薄,有许多贯穿胞质的内皮窗孔,一般有隔膜封闭,基膜完整。管腔大,形状不规则,内皮细胞有窗孔,无隔膜,内皮细胞间隙较大,基膜不完整或缺如。分布结缔组织,肌组织、外分泌腺,神经系统,胸腺,肺等。胃肠道黏膜、某

3、些内分泌腺、肾血管球等。肝、脾、骨髓和某些内分泌腺。功能参与了各种屏障性结构的构成。有利于血管内外中、小分子物质交换。有利于大分子甚至血细胞出入血管。3. 肺泡上皮有几型?各有何功能?肺泡上皮包括:型肺泡细胞:数量少,无增值能力,细胞扁平,有吞饮小泡,紧密连接,参与构成气血屏障,是进行气体交换的部位。型肺泡细胞:数量多,在型肺泡细胞之间,细胞呈圆形或立方形,核圆,着色浅,细胞器发达。增殖分化为型肺泡细胞,分泌表面活性物质,降低肺的表面张力,稳定肺泡的大小。4. 气-血屏障是肺泡的气体与血液中的气体进行交换所通过的结构。由表面活性物质层、型肺泡细胞与基膜、薄层结缔组织和毛细血管基膜与内皮组成。5

4、. 淋巴组织的组成及类型。什么是淋巴小结?组成:以网状组织为支架,网孔中充满大量淋巴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类型: 弥散淋巴组织:有毛细淋巴管和毛细血管,还有毛细血管后微静脉(柱状,又称高内皮后微静脉),它是淋巴细胞从血液进入淋巴组织的重要通道。淋巴小结:又称淋巴滤泡,为直径1-2mm的球形小体,含有大量B细胞和一定量的Th细胞、滤泡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生发中心,此时称为次级淋巴小结。无生发中心的则称为初级淋巴小结。6. 胸腺的功能。产生初级T细胞的场所,培育、选择、输送T细胞。分泌胸腺素和胸腺生成素(胸腺细胞发育的必需物质)。7. 淋巴结的结构和功能。结构:被膜:致密结缔组织

5、;和门部的结缔组织伸入淋巴结实质,形成小梁。皮质:浅层皮质:主要是淋巴小结,B细胞为主,有时可见生发中心。 副皮质区:以T细胞为主,胸腺依赖区。 皮质淋巴窦:包括皮膜下窦和小梁周窦。窦壁为内皮、少量网状纤维和网状细胞,窦内有星状内皮细胞支撑窦腔,有巨噬细胞附着于内皮细胞。髓质:a髓索:条索状的淋巴组织。以B淋巴细胞为主,还有浆细胞和巨噬细胞。b髓窦:与皮质淋巴窦相似,更大,巨噬细胞多,有滤过功能。功能:滤过淋巴;产生免疫应答。8. 什么是淋巴窦?淋巴在淋巴结内的通路。淋巴结是如何滤过淋巴的?淋巴窦:是淋巴结内淋巴流动的通道,根据分布的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皮质淋巴窦:包括被膜下方的和小梁周

6、围的淋巴窦,分别称为被膜下窦和小梁周窦,二者是相通连的)淋巴结内淋巴通路:输入淋巴管被膜下淋巴窦小梁周窦皮质淋巴组织 髓窦输出淋巴管 滤过过程:输入淋巴管皮质淋巴窦髓质淋巴窦输出淋巴管。9. 脾的结构与功能。结构:1) 被膜与小梁:被膜较厚,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表面有间皮;被膜和脾门的结缔组织突入脾内形成小梁,构成脾的粗支架。2) 白髓:a)动脉周围淋巴鞘:是围绕中央动脉的弥散淋巴组织,以T细胞为主。b)淋巴小结:位于动脉周围淋巴鞘的一侧,以B细胞为主。c)边缘区:白髓与红髓之间,含B细胞、T细胞、巨噬细胞。3) 红髓:a)脾索:由富含血细胞的淋巴组织构成,条索状,互联成网。含有较多B细胞、浆

7、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 b)脾窦:位于脾索之间,形态不规则,相互相通。窦壁由长杆状的内皮围成。内皮细胞外基膜不完整,并有环形围绕的网状纤维,使血窦呈栅栏多孔隙状。窦腔内有各种血细胞。血窦外侧有较多巨噬细胞。功能:滤血、免疫应答、储血和造血。10. 内分泌腺的共同特点。1) 腺细胞排列成团状、索状或滤泡状。2) 没有排送分泌物的导管。3) 毛细血管、淋巴管丰富。4) 共同维持内环境稳定,调节生长、发育、生殖、代谢。11. 甲状腺的结构与功能。甲状腺分为左右两叶,中间以狭部相连,表面为结缔组织被膜,实质由甲状腺滤泡和滤泡旁细胞组成。1) 甲状腺滤泡:由单层的立方滤泡上皮细胞围成,滤泡腔充满嗜

8、酸性的胶质碘化的甲状腺球蛋白。滤泡上皮细胞合成和分泌甲状腺素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促进生长发育(对婴幼儿的骨骼发育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影响显著)。2) 滤泡旁细胞:着色较淡。分泌降钙素促进成骨细胞的活动,使骨盐沉积在类骨质,并抑制胃肠道和肾小管吸收钙离子,使血钙浓度降低。12. 参与血钙调节的激素有哪些?各有什么细胞分泌?滤泡旁细胞分泌降钙素促进成骨细胞的活动,使骨盐沉积于类骨质,并抑制胃肠道和肾小管对钙离子的吸收,降低血钙。甲状旁腺的主细胞分泌甲状旁腺激素作用于骨细胞和破骨细胞,使骨盐溶解,促进肠和肾小管吸收钙,从而使血钙升高。13. 肾上腺皮质的结构和功能。皮质由皮质细

9、胞、血窦和少量结缔组织组成。1)球状带:位于被膜下方,较薄。胞质较少,含少量脂滴,呈弱嗜碱性。细胞较小,呈锥形,聚集成球团。分泌盐皮质激素,主要为醛固酮。促进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钠离子及排除钾离子;也刺激胃粘膜吸收钠离子。2)束状带:皮质中最厚部分,细胞较大,多边形,排列成单行或双行的细胞索,胞质含大量的脂滴(染色呈泡沫状而染色浅),分泌糖皮质激素,主要为皮质醇促进蛋白质和脂肪分解转化成糖,抑制免疫应答及抗炎症。3)网状带:皮质最内层,细胞较小,核小,染色深,胞质呈嗜酸性,内含较多脂褐素和少量脂滴。分泌雄激素和少量雌激素、糖皮质激素。14. 脑垂体的分部。腺垂体的细胞有哪几种?各分泌什么激

10、素?腺垂体与下丘脑的关系。脑垂体分为腺垂体和神经垂体。腺垂体包括结节部、中间部和远侧部;神经垂体包括漏斗部和神经部。其中,腺垂体的远侧部称为垂体前叶;腺垂体的中间部和神经垂体的神经部和称为垂体后叶。腺垂体包括以下细胞:1) 嗜酸性细胞:生长激素细胞分泌生长激素;催乳素细胞分泌催乳素。2) 嗜碱性细胞:促甲状腺激素细胞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性腺激素细胞分泌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3) 嫌色细胞。下丘脑与腺垂体的关系:下丘脑(弓状核)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可以通过垂体门脉系统到达腺垂体的远侧部,调节细胞的分泌活动。其中,对腺细胞的分泌起促进作用的激素称释

11、放激素;对腺细胞的分泌起抑制作用的称释放抑制激素。15. 神经垂体的结构。神经垂体与下丘脑的关系。结构:主要由无髓神经纤维和神经胶质细胞构成。无髓神经纤维是下丘脑室上核和室旁核的轴突下行至神经垂体形成的。还有分泌颗粒聚集成团,在光镜下为大小不等的嗜酸性团块,称赫令体。神经部的胶质细胞称垂体细胞。神经垂体与下丘脑的关系:下丘脑与神经垂体是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体,神经垂体是贮存和释放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和催产素的场所。16. 消化管的一般结构。各段消化管的结构特点。1)黏膜:A. 上皮:口腔、咽、食管和肛门为复层扁平上皮,保护功能为主。其 余为单层柱状上皮,消化吸收功能为主。B. 固有层:疏松结缔组

12、织,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C. 黏膜肌层:为薄层平滑肌。其收缩有利于物质吸收和转运。2)黏膜下层:为较致密结缔组织。含小动脉、小静脉和淋巴管,还有黏膜下神经丛,由多级神经元和无髓神经纤维构成,可调节黏膜肌的收缩和腺体分泌。在食管和十二指肠的粘膜下层分别含有食管腺和十二指肠腺。3)肌层:食管上段与肛门处为骨骼肌,其余大部分为平滑肌。一般是内环、外纵两层,两层间有肌间神经丛,调节肌层的运动。间质卡哈尔细胞可产生电信号,通过缝隙连接传递给平滑肌细胞,引起肌层的节律性收缩。4)外膜:纤维膜:由结缔组织构成,分布于食管和大肠末段。浆膜:由结缔组织和间皮组成,分布于胃、大部分小肠、大肠。各段消化管

13、的结构特点:食管: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食管腺在粘膜下层。食管腺周围常有较密集的淋巴细胞及浆细胞,甚至淋巴小结。肌层分为2层,上1/3为骨骼肌,下1/3为平滑肌,中1/3段兼具两者。胃:有许多胃小凹,上皮为单层柱状,主要由表面粘液细胞组成,细胞间有紧密连接。固有层有紧密排列的大量管状腺。肌层较厚,外膜为浆膜。小肠:表面积最大,有丰富的绒毛和皱襞(十二指肠腺在粘膜下层,其余消化道腺均位于固有层),含大量消化液。(皱襞即黏膜和黏膜下层共同突出组成。)大肠:黏膜表面光滑,无绒毛。固有层内可见孤立淋巴小结。黏膜下层的结缔组织中有小动脉、小静脉和淋巴管,可有成群脂肪细胞。17. 组成胃底腺的细胞主要有哪

14、些?各有什么功能?1) 胃主细胞(胃酶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2) 壁细胞(泌酸细胞):分泌盐酸和内因子。3) 颈粘液细胞:分泌可溶性的酸性粘液。4) 干细胞:分化成表面粘液细胞和胃腺的各种细胞。5) 内分泌细胞:分泌组胺和生长抑素来调控壁细胞的分泌活动。18. 胃黏膜的自我保护机制胃黏膜表面存在黏液-碳酸氢盐屏障。黏液层由不可溶性黏液凝胶构成,并含大量HCO3-,黏液层将上皮与胃蛋白酶隔离,高浓度HCO3-既抑制了酶的活性,又可中和渗入的H+。胃上皮细胞的快速更新也能使胃及时修复损伤。19. 小肠绒毛的形成、结构及功能的关系。形成:由上皮和固有层向肠腔突起形成。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表面:单层柱状上皮,含有吸收细胞(最多,高柱状,消化吸收作用,参与分泌性免疫球蛋白A的释放过程)、杯状细胞(润滑和保护作用)和内分泌细胞(种类多,I细胞产生胆囊收缩素-促胰酶素,S细胞产生促胰液素。最终效果是促进了碱性的胆汁和胰液中和胃酸,并为胰酶的消化作用提供碱性环境)。小肠腺中还有潘氏细胞(小肠腺的特征性细胞,锥体形,顶部胞质充满粗大嗜酸性分泌颗粒。分泌防御素、溶菌酶,杀灭肠道微生物)和干细胞(较小,柱状,可分化为潘氏细胞和内分泌细胞)。中轴:固有层的结缔组织,含有: 1、中央乳糜管(毛细淋巴管):吸收乳糜颗粒。 2、有孔毛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