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告状”教育案例分析.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47843614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告状”教育案例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幼儿告状”教育案例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幼儿告状”教育案例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幼儿告状”教育案例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幼儿告状”教育案例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幼儿告状”教育案例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告状”教育案例分析.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幼儿告状”教育案例分析 杏花岭区西羊市幼儿园 李秀瑜 在以幼儿作为互动发起者的师幼互动事件中,“告状”是出现次数最多的一种行为。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我们常会看到类似以下的事件: 案例一区域活动时,幼儿甲在思维区一手拿一根彩绳,另一手将组合好的套蛋玩具放在桌上,用绳抽套蛋,套蛋随着他的抽动转了起来。幼儿乙来到这个区,不小心被甲抽了一下,乙向老师告状:“甲用绳子打我了”老师听了,批评了甲,并要求甲向乙道歉。案例二自选活动中,幼儿甲趁乙站起来拿玩具时,将乙的小椅子抽走。乙不知,一屁股坐在地上,乙向老师告状。老师严肃地批评了甲,将乙抱在怀里。案例三幼儿甲喝水很慢,已经有几个小朋友喝完出去玩了,他才

2、喝了一点儿。老师正在给鱼缸里加水,幼儿甲告状:“老师,乙没有送缸子就跑出去了”。老师听了,瞟了一眼,不耐烦地说:“快点喝你的吧!先别管别人!”幼儿甲眼神暗淡了下来,不再讲话了。案例四饭前,老师让幼儿甲所在的组先洗手。第三组幼儿快洗完了,甲还在“洗手”。幼儿乙向老师告状:“老师,甲还在玩水”。老师听了走到洗手间,没有马上批评甲,而是排队洗手,边洗边观察。只见甲双手大拇指和食指对放,慢慢地合拢、拉开,随着他手指的一张一合,双手间的肥皂泡也随之变大变小。老师什么也没说,走出洗手间,拿上抹手油对幼儿乙说:“你的小手洗得又快又干净,你去给小朋友抹油,好吗?”幼儿乙高兴地答应了。 分析:一、 幼儿告状的目

3、的从上述事件发生的情境来说,“案例一”和“案例二”似乎都是幼儿一方处于自身的安全与利益受到同伴伤害的情景下而发生的告状行为。“案例三”和“案例四”均是幼儿认为同伴的行为与自己所认同的行为规范相背离的情景下发生的告状行为,实际也存在一个潜在的目的,既借此向老师暗示自己明确规则。因而,就“原告”而言,幼儿的告状行为实际上有三种目的:一是自我保护;二是维护规则;三是自我表现。二、“被告”的行为从“被告”的行为分析,幼儿由于年龄小,对于是非、好坏、善恶还缺乏道德判断能力,因而也影响道德控制力。所以,我们会看到“案例二”中甲的有意过失行为,也常常会发现类似“案例三”中的孩子由于贪玩儿违反了“集体规则”。

4、而“案例四”中被告之“玩水”的幼儿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违背规则,他与“案例一”的“被告”动机相同,都是出于好奇、喜欢探究的个性使他们做出了似乎不合常规的举动。因而,他们的行为又情有可原。因此,就“被告”行为本身而言,无外乎两种:有意过失行为和无意过失行为。三、 教育者的行为从教师对待幼儿告状所采取的行为来看,“案例一”中教师不问青红皂白,在不明事由的前提下,采取了批评的方式。“案例二”中教师不是以纠正“被告”行为作为反馈,而是针对“原告”行为进行阻止,大大挫伤了幼儿自尊心。这两者都背离了纲要所倡导的“要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直接影响幼儿道德评价能

5、力的提高。“案例二”中,教师对幼儿有意过失行为及时给予了批评,我认为这是必要的。“爱孩子”,并不意味着纵容孩子错误行为,要“严中注爱、爱中注严”。也有许多老师感到困惑:对于孩子有意过失行为,及时制止有时会引起家长不满,影响在家长心中的可信度。于是,为了迎合家长,对幼儿错误行为不闻不问,采取回避的方法。这样,无疑会助长孩子恶习的形成。“案例四”中,我们看到教师注重以参与者、引导者的身份深入观察、了解幼儿,方法比较恰当,充分体现了以幼儿为主体尊重幼儿感受,给幼儿创设了一个温馨受尊重的积极的心理环境,并保护了幼儿积极的探索行为。 启示: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幼儿教师的教育观念不断更新,教育行为

6、不断改善。尊重幼儿、热爱幼儿的观念在教育实践中有了一定的落实,但积极的师幼关系还待改进。对待幼儿告状教师应慎之又慎,教师对“告”上来的事情或是对“告状”双方的评价,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判决”应该是严肃、认真、客观、准确的。不管是赞许还是谴责、肯定还是否定,都将成为幼儿判断是非曲直、善恶好坏的最高标准。因此,教师要走进幼儿世界,深入幼儿心灵,注意通过积极的互动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幼儿由于年龄的关系,道德认识还处在一个非常幼稚的阶段,道德概念和道德知识也比较贫乏。对于是非、好坏、善恶的理解,带有明显的直观、具体和肤浅的特点。他们往往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和别人,他们常常能看到并评判别人的缺点和错误,却不

7、善于分析自己做的如何,他们心里的镜子只取别人,不照自己,所以,“问题”行为屡屡出现,告状行为频频发生。虽然这不足为奇,但如果一有问题就找老师,势必会阻碍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我们无法相信一个一有问题就找老师求救或是跟老师的要求毫无二致作为认同自己行为表现依据的幼儿会自然而然地学会协商与宽容。幼儿园作为孩子离开家庭独立面对的第一个社会机构,应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的发展是多方面的,与同伴交往、习得交往技能、学会解决与同伴交往时遇到的矛盾、冲突是十分重要的,这些能力是幼儿日后立足与社会的基石。因而我们要运用移情能力的培养、认知冲突训练、价值澄清等多种方法,教育幼儿多看别人的长处,学会公正、客观地看待别人,多学习别人的长处,找出自己的不足;教育幼儿不管别人做得如何,自己应该按照要求去做,且有勇气坚持下去;教育幼儿学会自己处理小伙伴之间的矛盾,减少孩子的依赖性,使幼儿能独立面对许多事件,提高幼儿社会交往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