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实践的优势与不足-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优势和问题 修订.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47843600 上传时间:2023-12-1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19.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实践的优势与不足-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优势和问题 修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实践的优势与不足-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优势和问题 修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实践的优势与不足-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优势和问题 修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实践的优势与不足-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优势和问题 修订.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实践的优势与不足-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优势和问题 修订.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实践的优势与不足-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优势和问题 修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实践的优势与不足-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优势和问题 修订.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不问收获,但问耕耘,最好的资料给最好的自己!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实践的优势与不足: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优势和问题时间:20XX年X月X日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实践的优势与不足: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优势和问题时间:2021-06-30 【摘要】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可以优化教学过程,达成教学目标,其优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制作精美课件,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利用电子资源,延伸课堂教学,培养综合素质;改革评价方式,利用网络平台,全面评价学生。但在探索和实践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语文学科;整合;实践;优势与不足 新一轮课程改革,信息技术与学科教

2、学的整合,推动着素质教育向前发展,也深刻地影响着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思想、教学行为。目前,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语文教学现代化服务,已成为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到:“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在教学的实践中,令我深深地感到,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使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始至终处于被动状态,其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发挥,不利于创造

3、性人才的培养。然而信息技术的介入,为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并带来了活力。运用信息技术可以通过直观、生动、新颖的图像、动画、声音、文本等方式,刺激学生的感官,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且还可以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限制,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个人潜能,从而实现因材施教。 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可以优化教学过程,达成教学目标,其优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制作精美课件,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把“乐学”作为治学的最高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在浓厚兴趣的驱使下,学生必定能专注于学习,而要

4、维持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就必须为学生创设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富有趣味的学习情境。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就具有图、文、声三位一体直接输出的功能。它所创设情境的真实性、形象性、趣味性是其它媒体与手段都无法媲美的。利用计算机网络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常用方式有: 1.1观察体验。如看云识天气,我播放各种不同的云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各种云的特点及其与天气的关系;在教风筝一课时,我让学生观看一些人们放风筝的画面。看着人们放风筝,是那样可爱;是那样的快乐;是那样的令人向往。看着那飘然的风筝,学生的心绪已经随之放飞,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得他们能更为投入地参与学习,自然走进文学的殿堂,体验作品里兄弟俩对放风筝不

5、同的感受。 1.2角色扮演。如何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中人物的情感,并能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来表达这种情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题。教斑羚飞渡时,我就设计了一个动画欣赏过程:斑羚飞渡的过程。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细心揣摩,然后分小组讨论,展开想象,编一段老少斑羚飞渡前的心理对话,选出学生代表分别扮演老斑羚和小斑羚,然后根据画面,读出自己所扮演角色飞渡前的心理对话。在动感画面的刺激下,学生兴趣盎然,扮演自然到位,从而使学生更为深刻理解老斑羚为了拯救种群临危不惧,舍身救种群的自我牺牲的精神美德,激发学生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2利用电子资源,延伸课堂教学,培养综合素质 互联网的最大优势就是能为我们及时提供各

6、类有用的信息,充实课堂教学资源,提供课外学习资源。同时让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多方面地提高语文能力,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其综合素质。 例如教学苏州园林后,同学们领略了园林艺术之美,令人神往,祖国历史悠久,名胜古迹星罗棋布。于是我针这样的主题,办一期以介绍家乡风景旅游点及特产为内容的学习园地。很多学生回家后借助网络,收集到大量的文章、诗歌、新闻、图片,以此来充实学习园地的内容。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学生既是作者,又是编辑;既是设计师,又是美术师,不知不觉中,学生运用互联网上的信息的意识以及鉴赏能力、理解能力,广泛收集、分析、加工、改造各种相关信息的能力都获得了巨大的进步,综合提高学生

7、的学习能力。 3改革评价方式,利用网络平台,全面评价学生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于是我利用诸如校信通、QQ、邮件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及时地与家长取得联系,对学生的学习作出评价,既做到一对一的个别化评价,又能兼顾学生的自尊心和感受,使学生乐于接受。 计算机辅助手段的使用能够使教材内容的呈现更为形象、具体,能够丰富、拓展和延伸教学内容,能够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但在探索和实践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4教师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水平参差不齐 现在普遍的现

8、象是在学科比赛中,都将是否使用信息技术作为评判一节课的标准,而不管用得好不好,该不该用。于是乎只要是公开课,每位教师都会花大量的时间来制作课件,时间精力远胜于备课;而在平时教学中,资源共享,找到现成课件后,有的老师想给现成的课件稍加改进,以符合自己的教学设计,却苦于没有源程序,只能拿着课件照播一番,效果不理想。的确,好的课件能使一堂课增色不少,可制作的周期却很长,而且要想制作出精美的课件,还需要很多专业知识,老师的时间与精力毕竟是有限,不可能让每位教师都精通课件的制作。 我认为,除了让老师参与各种有关的培训以提高信息素养,掌握基本的课件制作方法外,是否可以完善资源共享的体系,收集课件资源的同时

9、,搜集源程序及课件设计的意图,让一些好的课件资源真正让老师有所利用,或是筹备课件制作组,让电脑专业教师协助老师们完成一些比较专业的课件制作,避免人才资源的重复浪费。 5不注意信息技术运用的适度与简捷 在教学实际中会看到这样的情况,有的老师根本不从实际教学需要出发滥用多媒体,为了信息技术而信息技术,不论什么类型什么内容的课,都用多媒体,而且完全用课件的演示取代替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活动,老师一节课的时间里主要任务是不断地点击鼠标,播放自己花大量时间搜集的各种图像材料,学生一节课都始终盯着屏幕,仰着脖子当观众,语文课几乎成了录像放映课。而辛苦搜集的资料太多时,不放吧又觉得可惜,放吧又时间不够,在取舍

10、之间,一节课就在匆匆的走马观花中结束了。 与信息技术整合,并不等于抛弃了传统的教学方法,课件的设计要充分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服务于课堂教育。不能为用而用,为展示硬件设施,为卖弄现代技术,课堂教学的主体和主导都是人,不应让机器唱主角,不应喧宾夺主,课件的使用、录音朗读带及唱片的选择、运作要适时、符合教材情景需要,为学生的想象留有足够的余地,注意信息技术运用的适度与简捷。 6不能运用网络平台,将信息技术作为学习交流工具 由于条件的限制,大多数学校的多媒体教室没有学生机,在教学时,资源不能得到共享,不能让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释放,不能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交互性,实现师生之间双向的平等

11、交流,不能在教学过程中既有师生的交流互动,又有生师的交流互动。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成功运用,拓展了教学空间,提高了教学效率。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给学生提供了全方位、多渠道、最直接的听觉、视觉感受,优化我们的语文教学。在实践中不断出现的问题,也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更大的挑战。相信在我们不断的努力下,我们不断的实践中,我们整合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将一步步成熟,一步步前进,一步步实现。在我们不断的探讨中,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将会拥有更加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2刘芳教育信息技术的掌握与应用。 3李克东、何克抗,计算机教育应用与教育革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胥经华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致自己的励志语录: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把握现在、就是创造未来,不问收获,但问耕耘!所谓的成功,就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了。浪花,从不伴随躲在避风港的小表演,而始终追赶着拼搏向前的巨轮。天道酬勤,加油,加油,再加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