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桠沟防汛经验交流.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47840048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卡桠沟防汛经验交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卡桠沟防汛经验交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卡桠沟防汛经验交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卡桠沟防汛经验交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卡桠沟防汛经验交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卡桠沟防汛经验交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卡桠沟防汛经验交流.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卡桠沟防汛及山地灾害防御工作经验交流甘孜州防汛工作现场会 2010年4月 一、 基本情况卡桠沟位于丹巴县岳扎乡东北部。主沟长13KM,纵贯卡桠山片区4个行政村;平均坡度41.5;相对高差2672M(2000M4672M);在汛期和非汛期,沟内水位丰枯比变化大。属全县23个大型泥石流灾害和全乡13个地质灾害重点隐患点中,最具危险性和危害性的区域之一。(一)、由于受全县高山峡谷地貌的影响,沟谷两岸陡岩壁立,地质结构脆弱,滑坡、崩塌等山地灾害频繁。自2008年“5.12”特大地震灾害后,卡桠沟中部地段(小地名“麻地”)由于发生大量岩方崩塌壅塞山沟,每到暴雨季节经常出现堵塞和淤积,形成类似“堰塞湖”的

2、险情,大型机械无法进入治理。同时在壅塞体上部两岸,有大小不等的滑坡体57处,在雨季直接成为泥石流的主要成因及物质来源,使卡桠沟的泥石流隐患及危害程度成倍升级。(二)、卡桠沟口处于高危段的古泥石流冲积扇上,居住着卡桠桥村民53户228人(其中N 12户45人,S 41户183人;人员结构:60岁以上的56人,10岁以下的80人,老弱病残10人),房屋58幢。涉及耕地180亩,水渠3000M,牲畜1100头(只、匹),以及年收入近10万元的经济林木。(三)、在历年5月至10月长达6个月的汛期,卡桠沟年均出现5次以上山洪和泥石流险情。该村常年反复疏散群众紧急避险,村民疲于防躲跑,近几年逐渐出现厌倦情

3、绪和侥幸心理,个别村民有意无意地发表“卡桠沟不会有危险”、“我看今天不会下雨”等言论,误导了群众的判断,导致一但发生灾害,对当地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危害的可能性和危险性进一步增大。(四)、据卡桠桥村村民邹家元(现年72岁)、吴子云(现年73岁)等老人介绍,卡桠沟曾于1948年7月发生过特大泥石流灾害,将山沟北岸房屋全部冲毁,目前卡桠沟正处于地质活跃周期。(五)、卡桠沟沟口紧靠省道303线暨川西旅游环线小丹路段,一旦发生泥石流等山地灾害,将造成严重的交通破坏和负面影响。二、开展的工作(一)、州、县领导高度重视。州县领导一直将卡桠沟山洪泥石流隐患点确定为头号高危区,多次到卡桠沟现场视察检查指导

4、工作,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1、近几年,县政府数次拨出专款落实防汛地质灾害监测费;安排经费对卡桠沟进行清淤疏浚;修建排洪沟,受山洪几经破坏后反复维修、维护;安装雨情监测器,配套山洪灾害预警信息系统,将现代化技术导入山洪预警防御工作中,为山洪灾害防御提供了技术支撑,畅通了信息传递,提高通讯效率;改善了监测点用电及照明等条件。2、2009年,甘孜州防汛指挥部副指挥长、州水利局局长李进川先后4次到卡桠沟现场检查指导防汛工作,肯定了乡村两级在卡桠沟防汛工作中的做法,直接促成了2010年全州防汛现场会在丹巴的召开;丹巴县政府县长杜德清先后7次到现场检查工作。(二)、乡、村联动全力工作1、机构及预案健全。乡

5、、村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预案完善实用,做到了“五个明确”。即:明确预警信号传递(防空警报);明确安全转移路线、地点、方向及指挥人员(沟北岸群众往卡桠小学撤离,沟南岸群众往大岩窝方向撤离);明确抢险处置手段;明确抢险物资的准备和抢险队伍的组建;明确划分危险区、警戒区和安全区的范围。2、宣传有效。除会议、文件、通知,还利用“宣传文化包”在群众中放映防灾抗灾相关内容;组织村民代表到危险段现场察看,并制作录像在村民大会上播放,让群众了解隐患区的危险性和治理的难度;通过前几年发生在周边的泥石流灾害案例进行分析对照(2003年“6.26”鹅狼沟泥石流灾害;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关于2003年巴底“7.

6、11”泥石流灾害的评论文章“丹巴泥石流反思:与死神赛跑的接力棒断在哪里?”),提高群众防灾避灾意识,达到有效宣传和警示教育的目的。3、值班到位。首先确保信息畅通,重大天气预报及时有效地传递到村到户到人,做到有据可查。除日常值班外,遇到暴雨或连续降雨天气,由1名乡党政班子成员带1名乡干部,同村干部和村监测巡逻人员一道现场值班巡查,紧急情况由乡党委书记或乡长带队指挥。4、责任到人。汛期,将隐患点群众按居住区分片划段,乡、村干部实行包干制,任务包括宣传教育,信息传递,动员清理山沟淤塞物,紧急疏散避险等。三、案例介绍(卡桠沟“7.11”山洪险情应急处置情况)2009年7月11日上午8:00时,连续降雨

7、导致卡桠沟山洪在短时间内急剧上涨,并伴随刺鼻异味,同时在山沟上游大量岩方壅塞沟谷的区域迅速形成300M3积水,山沟南岸一大片平面规模为300M50M的滑坡体正缓慢下移,出现典型的山洪泥石流前兆,加之降雨仍在进行,情况万分危急。险情发生后,乡、村两级迅即启动应急预案:一是由乡党委书记、乡长带队,组织乡干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村监测负责人立即拉响预警警报,乡村干部分组分片分任务,逐户疏散下游险区群众紧急避险,并妥善安置在预定地点;在险区设置警戒线禁止人员出入。通过干部群众联动配合,在1小时37分的时间内,将处于险段的53户178名群众全部转移和安置到安全地点;二是同步向县级联系点领导、分管防汛工作的

8、县领导,县防汛办报告情况;三是及时调运、提供临时避险安置帐篷、彩条布等应急物资,搭建卡桠沟南岸群众的临时避灾点;协调卡桠小学3间教室作为卡桠沟北岸群众的避险点;四是增派人员到各监测点进行严密监测,随时掌握情况。发现的问题通过此次险情预警处置,我们发现一些薄弱环节,个别村民仍然缺乏危机意识,存在侥幸心理,听到预警警报后置若罔闻,甚至无理埋怨乡、村干部。整改措施(特色做法)1、在乡政府引导下,村委会将防灾避灾重点“钉子户”吸收为应急巡逻队员,变“要我防”为“我要防”。2、在主汛期将险区的老弱病残人员分流到安全的村寨投亲靠友,以减轻紧急避灾疏散的压力。3、在全县统一制定的“防灾避险明白卡”和“防灾工

9、作明白卡”基础上,村委会同村民签定“紧急避险告知责任书”,让群众进一步认识到防灾避灾就是珍惜自己的生命。4、建立群测群防网络。采取上部村庄的村民给下部村庄的村民报告险情的形式。增强险区群众避让灾害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工作体会(认识)1、我们的干部在整个汛期最大的体会是:睡不着。普遍反映经常在晚上定期神经质地警醒,所以我们必须想办法为自己减压(思考、研究和发现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2、在防汛及山地灾害防御工作过程中,我们常常经历类似“狼来了”的尴尬局面,给组织疏散群众紧急避险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但不管怎样,我们在加大对群众的宣传教育,引导群众树立防灾避险自觉性的同时,面对每一次特殊天气,每一次紧急情况,都必须以“狼真的来了”的危机意识和工作态度去面对严峻的防汛形势,规避灾害风险,最大限度地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