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力和机械教案.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47839381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2.1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章力和机械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第六章力和机械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第六章力和机械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第六章力和机械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第六章力和机械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六章力和机械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力和机械教案.doc(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章 力和机械第一课时6.1 怎样认识力(1)1教学目标l 知识与技能知道力的现象在自然界中是普遍存在的,知道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力的单位牛顿,对1N的力形成感性认识。知道力的三要素。l 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三要素。l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身边常见事例的分析来认识力,感受物理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现象的探究热情和思索兴趣。力可以让学生首先观察教科书上的图片,也可以播放与图片内容相同或相似的生活和自然界中一些“用力”事例的视频,如马拉车,人推车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素材,同时也隐含有“力不能离开

2、物体而存在”“力能够产生作用效果”等信息,这样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感悟和理解“力”。这里的图片、视频只是个引子,是抛砖引玉的“砖”,目的是启发学生观察思考生活中“用力”的事例。在学生读图后,可以设计一个学生讨论交流活动,让学生列举力的实例,并填写在课本第2页下面相应的空白处。在学生感悟到力的存在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力在自然界是普遍存在的,那么你是怎样知道这些事例中物体受到了力的,或者说,你是怎样判断物体是否受力的呢?让学生明确物体是否受力可以从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来判断。如果学生对上面提出的问题不很明确,回答不出,教师可以予以引导:我们之所以能判断出物体受不受力,肯定是因为物体受力时和不

3、受力时产生的效果不同,那么力对物体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呢?由此引出力的作用效果部分内容的教学。这个框题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多、更充分地感受力的存在,感悟力的普遍性,重要的是学生的观察、思考,是学生从“力”的角度来审视他们习以为常的许多现象。因此,学生列举的事例要尽量丰富一些,让学生的交流讨论更充分一些,让学生的感悟过程更充分一些,教师不要过早对“力”作定义式的判断和总结。力的作用效果对于“活动1”,教材利用图片作了明确的展示,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阅读图6-2、6-3及相关问题和课文内容,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多列举有关的实例,然后进行全班汇报交流,使学生明确图6-2及类似实例说明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

4、发生改变,图6-3及类似实例说明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对于“想一想”中“你是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受到力的作用的”这个问题,可以作为对力的作用效果部分教学的总结,使学生明确我们常常是通过力对物体所产生的作用效果来判断物体是否受力的。如果具备多媒体播放条件,教师可以查找一些有趣的动画片,如猫和老鼠中打网球或其他类似的片段,所选择的片段要能够比较典型而且夸张地显示力的作用效果。播放后让学生分析:哪些地方有“力”?你是根据什么现象判断物体受到了力?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巩固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而且能够很好地活跃课堂气氛。“任何力都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受力物体,施力物体。”一段内容,如果有教师

5、直接讲出,虽然学生不难明白,但学生的认识和理解程度会比较肤浅。建议在前面“力的作用效果”部分完成以后,以学生讨论辨析的方式进行。如可以提出问题:我们前面讨论了许多“力”的现象,既然都是用了“力”,它们之间应该有一些共同特点。这些力的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呢?学生经过讨论、交流、辨析,一般可能会提出: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必须有两个物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等观点,教师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两个物体的地位是否相同,得出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的概念。这样做由于概念是学生自己经历归纳过程得到的,理解会更深刻。由于课标要求不强调力的定义,教材也没有明文呈现“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一传统教材都有的力的定义,教师

6、对此可以不予介绍。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如果教师认为学生可以比较容易地接受这个定义,也可予以介绍,这样可能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高中物理,但要注意一定不要在此过多分析纠缠,点到为止即可,以免形成不必要的难点。由于力的概念比较抽象,本节要在形象化上下功夫,让学生通过感受、感悟来领会“力”,明白“任何力都离不开物体而存在,有力必有两个物体,其中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等观点。对于力的单位部分的教学,教师可以从学生列举的实例中说明“力有大小”,然后引出力的单位牛顿,并说明这是为纪念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而命名的,再让学生阅读图6-4,对“1N的力有多大”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牛顿这个单位学生在日常生活

7、中没有用到过,比较陌生,教师如果感到此处较薄弱,可以再选几个学生比较熟悉的力,告知其大小,用更丰富的例子帮助学生对力的单位“牛顿”形成较准确的感性认识。第二课时6.1 怎样认识力(2)1教学目标l 知识与技能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力的单位牛顿,对1N的力形成感性认识。知道力的三要素。l 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部分内容并不难理解,学生有很充分的认识基础。但直接由教师讲解则显得枯燥单调,为此教材设计了活动2,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感受和领悟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活动2中的“推手 ”的游戏,可能很多学

8、生都玩过,课堂上一定要让两位技能水平较高的学生进行演示,并进行现场分析。为了深化学生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认识,可以在上面分析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列举能够说明力的相互作用的事例并进行分析,如:用脚踢球,脚会感到疼;用头顶球,头也感觉到受很大的压力;走路时要用脚向后蹬地;游泳时,人的手和脚要向后划水;火箭升空时,向下喷出高温高压的火焰等等。也可以在课堂上补充一些简单的小实验,例如“手用力拍桌子”“站在墙壁前用力推墙壁”等等。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概括这些事实中所包含的共同规律: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三要素 活动3的目的是让学生探究影响力的效果的因素,可以选取学生代表亲自实验并向全班同学汇报探究过程和结果

9、,最后引导学生认识到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引出力的三要素。为了深化学生对力的三要素的认识和理解,可以让学生讨论交流,列举并分析能说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实例,可以将对图6-8的讨论穿插其中。 4教学评价课堂测评图6-11图6-1(a)、(b) 中的情景表示了力的作用效果 , 其中图 主要表示力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 图 主要表示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 均选填“(a)” 或“(b)” 23. 有关力的知识,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小孩推墙时他也受到墙的推力B.足球运动员用头顶球,球的运动方向变了,这表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C.人坐在沙发上,沙发

10、凹下去,这表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D.只有在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才能发生力的作用3.用球拍击球时,球拍和球之间发生了相互作用。若以球为研究对象,施力物体是( ) A地球 B球拍 C球 D人的手4.实验室的物品中,重约为1N的是( ) A一枚壹圆硬币 B.二只鸡蛋 C三枚回形针 D.四张实验桌第三课时6.2 怎样测量和表示力(1)1教学目标l 知识与技能 认识弹簧测力计,了解其测量原理,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会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l 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实验过程。 领会用示意图表示力的方法。l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尊重实验

11、事实的科学态度。怎样测量力可以把图6-12的实验改成探究性实验。先发给学生一根弹簧,让学生逐渐增大对弹簧的拉力,观察弹簧的变化,得出初步结论: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被拉伸的越长。然后,提出问题:拉弹簧的力如果一直增大结果会怎样呢?启发学生认知“弹簧的伸长具有一定的限度”。在以上实验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进一步猜想弹簧的伸长跟所受拉力大小的数量关系,接着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弹簧的伸长跟拉力的关系。在这里要向学生强调弹簧的“伸长”与“长度”的区别。然后,学生通过分组实验,利用所给的钩码、刻度尺等器材收集数据,得出结论:弹簧的伸长跟拉力成正比。最后通过“信息浏览”介绍胡克定律,加深学生对以上内容的认识。

12、活动1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弹簧测量计的构造,练习其使用方法。可以两个同学一组,发一个弹簧测力计,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完成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在活动开始以前,可以启发学生回忆温度计等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通过类比,把使用温度计的一些注意事项迁移到弹簧测力计上。从而让学生在活动A中,通过观察,认识弹簧测力计的外表特征,弄清楚所用测力计的量程、分度值,了解测力计的主要结构。在活动B中,通过引导学生阅读“使用说明”,使学生知道“校零”、注意测力计的量程、明确测力计分度值及读数方法、弹簧的伸长方向要与所测力的方向一致等使用要点。同时,可以让学生用手对弹簧测力计分别施加1N、2

13、N、5N的力,亲身体验一下1N、2N、5N的力的大小。接着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活动2的内容,通过实际测量,练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使学生对弹簧测力计能够熟练使用。关于活动2,可以把这个活动改成一个探究实验,先让学生猜想纸条能够承受的最大拉力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在猜想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实验探究纸条能够承受的最大拉力与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如跟纸条的宽度、厚度或材料等的关系。一般情况下,由于学生使用的弹簧测力计能够测量的最大力只有5N,所以要引导学生在实验时所选择的纸条要尽可能的薄一些、窄一些。注意:该活动的主要目的是练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探究“影响纸条能够承受的最大拉力的因素”只是过程、形式和手段

14、,不是目的,不要把这些作为知识点来处理,那样既冲淡主题,又给学生增加不必要的负担。另外,也可以让学生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一根头发所能够承受的最大拉力,来进一步熟悉测力计的使用方法,感知1N的力的大小。第四课时6.2 怎样测量和表示力(2)1教学目标l 知识与技能(1)认识弹簧测力计,了解其测量原理,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2)会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l 过程与方法(3)经历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实验过程。(4)领会用示意图表示力的方法。l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尊重实验事实的科学态度。怎样用图表示力提出问题:要想全面准确地说明一个力,应该从哪几个方

15、面描述?引导学生回忆力的三要素,同时让学生试着用文字说明图6-16(a)中手对钩子的拉力,并与图6-16(b)的表示方式相对比,让学生感知用“画图”的方式比较简单、直观、形象,从而引出力的示意图。然后让学生结合图6-16(b)中拉力的示意图,讨论在力的示意图中,怎样表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并让学生画出教科书图6-17中三个力的示意图。最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画示意图的不足之处以及画图时遇到的困难、疑惑,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总结。关于力的示意图的几点说明:(1)使学生会从力的作用点开始,沿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2)对于“力的作用点”,为了便于学生跟具体的施力、受力物体进行对照,在一般情况下,要求学生画图时“从力的作用点开始”,即用“箭尾”表示力的作用点,“箭尾”在受力物体上。而事实上,在画力的示意图时,可以让学生从实际画图的布局、标注方便的角度,灵活地选用 “箭头”或“箭尾”表示力的作用点。(3)对于“力的大小”,作图时不要求线段的长度与力的大小严格成比例,即对于传统教材经常要求的“先选定标度,再按比例用线段表示力的大小”不作要求。让学生知道对于同一张图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