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上海高三语文一模试卷汇编.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47834933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年上海高三语文一模试卷汇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14年上海高三语文一模试卷汇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14年上海高三语文一模试卷汇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14年上海高三语文一模试卷汇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14年上海高三语文一模试卷汇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年上海高三语文一模试卷汇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年上海高三语文一模试卷汇编.doc(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4年上海高三语文一模试卷汇编第二篇文言文1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12分)钱神问对戴名世有神色赤而目方,刺其面为文,立中衢,臭达于远。众皆拜,祈请甚笃,或咄咄叹息不已。戴子见之,曰:“此何神也?”众曰:“非若所知。”前问神,神具以名对。戴子笑曰:“吾闻汝久矣,汝固若是而已者耶!其何以动众如是甚也?”神曰:“吾行游天下,靡人不畏,罔敢不恭,子顾且云云,岂有说乎?”戴子曰:“固也,吾试且略言之。昔者生民之初,浑浑噩噩,数千百年间,耕田凿井,衣衣食食,天下太平,安乐无事。当是时,岂有汝哉?自汝出,而轻重其制,铢两其名,方圆其象,流传人间,惑乱民志,万端俱起。于是庸夫之目,以汝为重轻;奸人之

2、手,以汝为上下。或执鞭乞哀,流汗相属。不然,设心计,走坑险,蒙死侥幸,损人益己,互相攘夺。或至犯科作奸,椎牛发冢,聚为博弈,出为盗贼。至于官之得失,政以贿成,敲骨吸髓,转相吞噬,而天下之死于汝手者,不可胜数也。挻土刻木以为人,而强自冠带;羊狠狼贪之徒,而恣侵暴,刳穷孤,而汝之助虐者,不可胜数也。且又酿争而藏垢,避正而趋邪,使夫义士仁人,瞿瞿然惸惸然不能出气,修德益穷,有文益困。而汝独纷纷然奔走天下,颠倒豪杰,败坏世俗,徒以其臭熏蒸海内,气之所感,积为迷惑之疾,见之者慕,闻之者思,得之者喜,失之者悲,有无不平,贪吝接踵,而充塞仁义,障蔽日月,使天下伥伥乎无所之,而惟汝之是从。”神曰:“子言固然,

3、然余之道,此乃其所以为神也,汝乌足以知之?”因仰而嘻笑,俯而却走,伸目四顾,举手而别,众共拥之以去。【注释】色赤而目方:古时以铜铸钱,外圆而中有方孔。 挻(shn):揉和。 刳:剖开,挖空。 瞿瞿然:惊恐貌。惸惸然:忧虑貌。 伥伥:无所适从。22戴子见钱神而不知其何神,随后又说“吾闻汝久矣”,分析这样说是否自相矛盾?(2分)23概述戴子列举钱神造成“万端俱起”的罪状。(3分)24赏析结尾画线句钱神的动作、神态描写。(3分)25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一项是( )。(2分)A众人对钱神的膜拜拥戴正是文章命意所在。B文中多用排比、对偶句式,增强论辩气势。C文章采用与钱神问答形式,使说理更形象。D文章以

4、“臭”为靶的,抨击钱神臭名远扬。26如果钱神正面回应戴子的观点,它会如何自辩?(2分)22因为作者家境贫寒,所以不识钱神,但是(世人都崇拜钱神)所以又说久闻大名,两者并不矛盾。(2分)23庸夫奸人千方百计获取金钱;官场贪污剥削,害人无数;助纣为虐;伤风败俗,摧残仁义。(3分)24以钱神俯仰自如、嬉笑嫣然、顾盼自雄、挥手作别的神态、动作描写,形象地刻画出钱神的洋洋自得(趾高气扬)之态,表明作者的批判对钱神没有产生任何作用(根本不能改变世俗的贪婪、拜金风气)。(3分)25D(2分)26如:世人崇拜我,正说明我在人们生活中作用大;我给人们带来富足、幸福,我也能给饥民带去温饱,给灾民送去温暖,给疾病带

5、去安康;真正的罪恶是社会的不公正,而不是我为非作歹;罪恶源于人心,贪欲导致人们疯狂追逐金钱,我何罪之有。(2分)2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12分)曹马能收人心曹操自击乌桓,诸将皆谏,既破敌而还,科问前谏者,众莫知其故,人人皆惧。操皆厚赏之,曰:“孤前行,乘危以侥幸,虽得之,天所佐也,顾不可以为常。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魏伐吴,三征各献计,诏问尚书傅嘏,嘏曰:“希赏徼功,先战而后求胜,非全军之长策也。”司马师不从,击吴,军大败。朝议欲贬出诸将,师曰:“我不听兰石,以至于此,此我过也,诸将何罪?”悉宥之。弟昭时为监军,唯削昭爵。讨诸葛诞于寿春,王基始至,围城未合,司马昭

6、敕基敛军坚壁。基累求进讨,诏引诸军转据北山。基守便宜,上疏言:“若迁移依险,人心摇荡,于势大损。”书奏报听。及寿春平,昭遗基书曰:“初,议者云云,求移者甚众,时未临履,亦谓宜然。将军深算利害,独秉固心,上违诏命,下拒众议,终于制敌禽贼,虽古人所述,不过是也。”然东关之败,昭问于众曰:“谁任其咎?”司马王仪曰:“责在元帅。”昭怒曰:“司马欲委罪于孤耶?”引出斩之。此为谬矣!操及师、昭之奸逆,固不待言。然用兵之际,以善推人,以恶自与,并谋兼智,其谁不欢然尽心悉力以为之用?袁绍不用田丰之计,败于官渡,宜罪己,谢之不暇,乃曰:“吾不用丰言,卒为所笑。”竟杀之。其失国丧师,非不幸也。(选自容斋随笔,有删

7、改)【注】三征:即征南大将军王昶、征东大将军胡遵、镇南大将军毋丘俭。傅嘏:字兰石,魏雍州人。22.第段“悉宥之”中的“之”具体指的是 。(用文中词语回答)(1分)23. 第段中,曹操“破敌而还”后为什么奖赏“前谏者”?(2分)24.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文中的两个反面事例。(2分)(1) 。(2) 。25.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魏讨伐吴失败之后,司马师认为过在自己,故拒听朝议,只责罚了其弟。B讨伐诸葛诞时,王基要求进攻,但司马昭不同意,反让他引军转据北山。C王基不听诏令,没有“迁移依险”,最终平定寿春,司马昭给予高度评价。D作者认为袁绍杀死田丰直接导致了他失国丧师,突出了得人心

8、的重要性。26. 题目中的“收”字耐人寻味,请结合文意,简要说明。(3分)22、(1分)三征23、(2分)因为曹操认为自己的胜利是侥幸,而谏阻者所言是万全之策。24、(2分)(1)东关之败后司马昭怒斩王仪 (2)官渡之败后袁绍冤杀田丰25、(3分)C26、(3分)一个“收”可以说是作者对曹操及司马师兄弟的人格否定(1分)。作者认为他们本性奸逆,能宽容待人只是用兵之际的收买人心之举,并非其人品高尚、宽宏大度(2分)。3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12分)游敬亭山记王思任“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不道宣城,不知言者之赏心也。姑孰据江之上游,山魁而水怒。从青山讨宛,则曲曲镜湾,吐云蒸媚,山水秀而清

9、矣。曾过响潭,鸟语入流,两壁互答。望敬亭,绛雰浮嶾,令我杳然生翼,而吏卒守之不得动。既束带竣谒事,乃以青鞋走眺之。一径千绕,绿霞翳染,不知几千万竹树党结阴寒,使人骨面之血皆为蒏碧#,而向之所谓鸟鸣莺啭者,但有茫然,竟不知声在何处。厨人尾我,以一觞劳之留云阁上。至此,而又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造句之精也。朓乎?白乎?归来乎?吾与尔凌丹梯以接天语也。日暮景收,峰涛沸乱,饥猿出啼,予憟然不能止。归卧舟中,梦登一大亭,有古柏一本,可五六人围,高百余丈,世眼未睹,世想不及,峭崿斗突,逼嵌其中,榜曰“敬亭”,又与予所游者异。嗟乎!昼夜相半,牛山短而蕉鹿长$,回视霭空间,梦何在乎游亦何在乎又焉知予向者

10、游之非梦而梦之非游也?止可以壬寅四月记之尔。【注释】雰:云霞。嶾(yn):山势高耸突兀。 蒏(yng):酗酒。牛山:比喻为人生短暂而悲叹。蕉鹿:喻人生梦幻。22解释下列加点字(2分)(1)既束带竣谒事 (2)以一觞劳之留云阁上 23对第段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A使我飞登而上,但吏卒守护着我,不让我动身。B让我悠然想飞登而上,但官职在身,不能动身。C让我想象自己生出了双翼,但吏卒都无动于衷。D使我轻盈得仿佛生出双翼,但吏卒守着不能动。24. 赏析第段“日暮景收,峰涛沸乱,饥猿出啼”一句的意境。(2分)25第段画线句的句中应有三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3分)26简述文章三段分别

11、从什么角度记游敬亭山?(3分)22(2分)(1)结束 (2)酒23(2分)B24(2分)日薄西山,美景渐渐模糊,山巅的激风呼啸奔突,再加上饥饿的猿猴出洞哀号,这一切营造出幽清恐怖的意境。25(3分)梦何在乎/游亦何在乎/又焉知予向者游之非梦/而梦之非游也?26(3分)第一段是在诗文中初识敬亭山并远望了概貌。第二段是实地游览敬亭山。第三段是梦游敬亭山。4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1分)游东山记明】杨士奇 洪武乙亥,余客武昌。武昌蒋隐溪先生,年已八十余,好道家书。其子立恭,兼治儒术,能诗。 是岁三月朔,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载酒肴出游。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里许,折北,宇小径可十里,度松林

12、,涉涧。涧水澄澈,深处可浮小舟。旁有盘石,容坐十数人。松柏竹树之阴,森布蒙密。时风日和畅,草本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 立恭举匏壶注酒,传觞数行。立恭赋七言近体诗一章,余和之。酒半,有骑而过者,余故人武昌主护卫李千户也。骇而筵,骇而笑,不下马,径驰去。须臾,具盛馔,及一道士偕来,遂共酌。道士出太乙真人图求诗。余赋五言古体一章,书之。立恭不作,但酌酒饮道士不已。道士不能胜降跽谢过众皆大笑。李出琵琶弹数曲。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隐溪歌费无隐苏武慢。道士起舞蹁跹,两童子拍手跳跃随其后。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立恭援笔书数绝句,语益奇,遂复酌 。 已

13、而,夕阳距西峰良丈许,隐溪呼余还,曰:“乐其无已乎?”遂与李及道士别。 是冬,隐溪卒,余哭之。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然念蒋氏父子交好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游屡矣,而乐无加乎此,故勉而终记之。手录一通,遗立恭.呜呼!人生聚散靡常,异时或相望千里之外。一展读此文,存没离合之感萁能已于中耶? (选自东里文集,有删改)22第二段画线句的作用是 (2分)23第三段画线句的句中应有两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 道 士 不 能 胜 降 跽 谢 过 众 皆 大 笑。 24对 “存没离合之感其能已于中耶”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心中涌起生死聚散的

14、感慨,难道是能够抑制的吗? B,心中是否存在分离和聚首的感慨,难道是能够控制的吗? C心中涌起生死聚散的感慨,我能够控制的了吗? D心中是否存在分离和聚首的感慨,我能够控制的了吗? 25作者游山之乐与聚散之悲有什么关系?(2分) 26有人评价此文笔调“极平稳不费力”,请就此文语言风格加以赏析。(3分)22(2分)勾勒出宁和幽远的山野之趣,烘托出游者平和愉悦的心情23(2分)道士不能胜;降跽谢过,众皆大笑。24(2分)A 25. (2分)作者写此游记时,早已物是人非,隐溪先生辞世,作者又将离去,往日游东山 的欢愉更加深了此刻的感伤,所以游山之乐与聚散之悲呈反衬之势,乐愈乐,悲愈悲,进一步突出了人生无常的感慨。26(3允)本文语言质朴纡徐。描写山景不加修饰,仅以白描出之,但宁和幽远的山野之趣盎然纸上;叙述饮酒赋诗、弹唱歌舞,融愉悦之情于长短句间杂的平实叙述之中,人物情态呼之欲出;文末离别之际,直抒生死聚散无常的感慨,令人心有戚戚焉。整篇游记娓娓道来,语言“极平稳不费力”,但回味无穷。5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2分)湘湖袁宏道萧山樱桃、鸷鸟、莼莱皆知名,而莼尤美。莼采自西湖,浸湘湖一宿然后佳。若浸他湖便无味。浸处亦无多地,方圆仅得数十丈许。其根如荇,其叶微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