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俊楠学习是年轻教师成长的助力.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47830601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桂俊楠学习是年轻教师成长的助力.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桂俊楠学习是年轻教师成长的助力.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桂俊楠学习是年轻教师成长的助力.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桂俊楠学习是年轻教师成长的助力.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桂俊楠学习是年轻教师成长的助力.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习是年轻教师成长的助力参加自治区特岗培训有感 利通一小 桂俊楠在2010年5月17日至5月21日,我有幸参加了第五期自治区特岗教师培训。为期五天的培训学习安排的既紧凑又有序,让我们对包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课堂教学质量工程的理论和实践、中小学教育中人文精神培养和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准备、实施、评价和反思及教法经验交流等诸多方面的知识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在这期间,我认真聆听了自治区教研室的老师们精彩的讲座,学习到了许多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同时还有幸观摩了银川市二十一小优秀教师的示范课,亲身领略了他们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和扎实严谨的教学功底。可以说此次培训让每一位参与者都深深的感到收益颇丰、获取匪

2、浅!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我在这次学习中成长着,在培训中总结着: 一、培训使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在这次培训中,老师和我们谈到了“当代教师身肩重任、角色特别”这一话题。这似乎是一个比较陈旧的话题,但细细体会、琢磨他们的话语,却又让人觉得它的分量之重。这也使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深的思考和认识:首先,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从知识传递的角度来反映教师的重要性。其次,教师是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也正是这个意思。这里主要涉及到做人的问题,学生都是有向师性的,实际上这就是做人的一种认同感;同时学生受教育的过程也是人格完善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

3、的人格力量是无形的、不可估量的,教师要以身作则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第三,教师是管理者。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领导、管理协调能力,才能使教学更有效率,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第四,教师是父母。作为一名教师,要富有爱心,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无私的、平等的,就像父母对待孩子,所以我们说教师是父母。并且,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和发展需要。第五,教师是朋友。所谓良师益友,就是强调教师和学生要交心,师生之间的融洽度、亲和力要达到知心朋友一样。最后,教师是学生的心理辅导者。教师必须要懂教育学、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等,应了解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困惑、心理压力等,以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排解,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4、品质。二、培训为我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了许多方法和策略。这次的培训,无论是理论学习、教学观摩还是集体评课活动都让我深深的体会到,教学组织能力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只有有效的组织教学,才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而课堂的有效组织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自身的发展才是有效教学的基础。而学生的参与则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必须增强课标意识,在上每一节课之前都要认真的研读教材,并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创设学生感兴趣且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景,进一步调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充分的参与其中,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有效教学。在培训中,徐建国老师结合实例给我们介绍了一些当好教师的要点和方法,鼓励我们要做终身学习型

5、的教师,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的适应新知识新问题新环境。在谈到教师的发展问题上,他强调了适时调整和更新自身知识结构、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常言道“给人一碗水,自己就应备一桶水”。然而,过去的这“一桶水”已远远无法满足当今的教学及学生的需求,作为一名新时期的青年教师,我们要不断的学习为自己充电,使自己具备源源不断的“长流水”。 武为民老师鼓励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创新, 发挥自己的聪明和才智,争做教学发展的弄潮儿。为我们进行心理健康讲座的丁晓玲老师告诉我们要平和的看待生活工作中的得与失,希望我们轻松生活,愉快工作。老师们的这些鼓励,使我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了信心和动力。当我们到银川市二十一小进行教学观摩时,则更进一步的体会到了教师自身素质对课堂教学的影响。做课的两位老师在教学中所展现出的专业素养、个人基本功以及课堂调控能力,无一的令人折服!而他们对教材的灵活处理更凸显了他们扎实深厚的教学功底!培训虽然已经结束,但我深知自己需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在以后的时间里,我将以本次培训精神作为指导,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以实际行动来实现的自身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