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摄影入门九法.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47828988 上传时间:2023-11-06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码摄影入门九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数码摄影入门九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数码摄影入门九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数码摄影入门九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数码摄影入门九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数码摄影入门九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码摄影入门九法.doc(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数码摄影入门九法什么叫清晰,这是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因为我们的要求不同,我们对清晰的概念也是不一样的。这里联系到3个概念,即对焦精度、景深选择和抖动。对焦精度,现在的dc都AF了没有什么可以说的,除非你要拍的主体不在相机的对焦范围里,或者现场极度昏暗,AF还是可以保证质量的。除非你有更高的要求,比如获得超焦距等等,这些是高级手法,应该在无忌里讨论这里不讨论。 其次是景深,说道景深就需要给出另一个概念:弥散圆,名词解释:弥散圆:弥散圆. 在焦点前后,光线不能汇聚到一个点,点的影象变成模糊的扩大的圆形光斑,这个光斑的外圈就叫做弥散圆。显然,当弥散圆的尺寸小到一定程度后,人眼将认为其是一个不可分辩的

2、一个点。这时我们就会觉得在焦段前后一段距离里所有的像都是清晰的。这就产生了“景深”。景深内的弥散圆称为就称为容许弥散圆可见容许弥散圆的概念是一个随着人观察分辩力的变化变化的,景深是随弥散圆的可接受程度在变化。 最后是抖动, 说一个故事,15年前我初学摄影是在高中的兴趣小组,老师是印尼的归国华侨。那时的我根本没有兴趣听老师的理论课,仗着家境不错,就只会浪费胶片。在一段时间的拍摄后,一次少年宫有一个摄影比赛(俺那年代惨啊,这种机会是已经极难得的展示自己的机会了)黑白片子被要求必须放大到8寸以上才可以参加。在老师的放大机下,我的片子里的对焦不实和抖动被无情的放大到足够让我沮丧的的程度!这时我才知道老

3、师说的那些“清规戒律”有多重要。 对持稳相机,我现在可以达到:相对135的50mm焦距下,手持1/4秒可能在LCD上看不出抖,手持1/30放大到7寸内看不出抖,手持1/125秒放大到A3幅面肯定看不出抖。正确的手持方法是用相机的眼平取景器,这时你的左手托住相机左肘紧紧的支撑在肋部形成一个3角,右手持握把手,右肘也紧紧的支撑在肋部也是一个3角,同时2支手臂也自然形成一个3角,有点物理知识的人应该已经感受到它的稳定了。手部动作:拇指控制多功能拨盘,食指轻轻放在快门上,调匀呼吸,就像扣动枪机,做到“有意瞄准,无意击发”此时高手已经达到人机合一的境界,十步一击,一击必杀!当然,绝对不抖是不可能,即使使

4、用捷信,至少它还有按固有频率出现的震动吧,就看大家的要求了。 数码摄影入门之二准确的曝光 曝光的定义,如果予以科学的解释的话,即是:光线的强度乘以光线所作用的时间。定义中的“光线的强度”,是指CCD受光线照射的强度,即照度(以I代表照度,单位是勒克司)。定义中的“光线所作用的时间”,是指感光片受爱线照射的时间,即曝光时间(以T代表曝光时间,单位是秒)。曝光量的计算单位是勒克司秒。以E代表曝光量,即可得到曝光公式如下:E(曝光量)I(照度)T(曝光时间) 依据这一公式,若要取得一定量的曝光量,则光强度愈大,曝光时间愈短;光强度愈小,曝光时间愈长。如果光的强度增加一倍,曝光时间就需减少一半,假如光

5、强度为2,时间为4,曝光量则为8;如果光强度为4,时间为2,曝光量仍为8。 等量曝光 我们清楚地了解这样一个浅显的道理:开戾得较大的光圈要比收缩得较小的光圈能让较多的光线通过镜头到达胶片上,较低的快门速度要比较高的快门速度能让光线较长时间地停留在CCD上。由此可以演变为以下情况:光圈f/1.8与快门速度1/500秒相组合,和光圈f/4与快门速度1/100秒相组合,所获得的曝光效果是一样的。它们又和中级光圈f/8与中等快门速度1/25 秒相组合所获得的曝光效果是一致的。这就叫作等量曝光。 上述三组曝光组合的曝光量是相等的,体现在底片上的密度是一致的,体现在CCD上的影调层次、色调还原与再现是一致

6、的。但是它们三者之间在画面效果上存在着两个重要差别:一是由于光圈的大小形成了不同的景深;二是由于快门速度的高低构成动体影像的不同清晰程度。 由等量曝光的原理使我们知道,不同曝光组合的等量曝光,可以获得底片密度相同的曝光效果。然而,以摄影实践中,应该根据拍摄题材和被摄对象的不同,在可以产生相同密度的若干曝光组合中,选择最佳的一组曝光组合,来表现所拍摄的主题。这就是选择曝光的概念。 那些富有经验的摄影家,从摄影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中得知,尽管每组快门和光圈均能产生等量的曝光效果,而画面中景深与动体清晰程度却大不相同。具体采用哪一种曝光组合,必须认真考虑。是用较小的光圈去获取较深远的景物清晰范围呢?还是

7、用较高的快门速度去抓取被摄动体的“凝固影像”?或是用极短的景深使背景虚化以突出主体?还是以较慢的快门速度增强动体的动感?等等。这一切都需要摄影者动脑筋来思考并加以选择,这决不是那些“自动相机”所能解决的,因为“自动相机”并无思维能力。具有形象思维能力的人可以得心应手地操作照相机去完成自己的构思,这或许就是相机的“自动曝光”与人的主动“选择曝光”的区别所在。 什么叫准确曝光。正确曝光的含义简单说来应该是:在适当的时间里让CCD受到适当的光量照射。 说到曝光不得不先说说亚当斯的区域曝光。风光摄影的泰斗美国摄影家A.Adams对摄影界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创立了“区域曝光”的概念。不说了其实我自己也没有

8、全部理解,里面的理论足可以写一本书了。但现在我的拍摄都是建立在这部分的理解上。 我们为什么可以看到多变的图像几何结构?学过素描的朋友会很容易理解。图片无非是从白亮的高光到色彩饱和的中灰到全黑的暗部的连续的过渡。这种过渡让我们分辨出物体的轮廓。 最传统的拍摄手法在数码领域依然是最有效的。当你看到一个画面你想要表现什么,也就说你想要它体现最饱和的色彩和最丰富的细节,就对准它点测,然后按照测试值曝光,出来的片子一般就不会让你失望。当然你如果希望其他部分也体现出一点细节,你就必须使用反光板、吸光板来使这些地方控制到你的CCD的宽容度的范围内,或者变换角度和等待光线的变化来减小光比。反之也一样,你如果希

9、望某部位出现纯黑、纯白,那就让这些部位偏离曝光值5档以上,就可以看到你想看到的东西。明白点测和手动对一台相机的重要了吧。 当然实际的拍摄没有这么简单。特别使纪实类的片子。你要限制光线,同时光线也在限制你,除非室内静物,完美的光线可遇不可求。但机会往往稍纵即逝。这时,经验变得很关键。包围曝光是一个有效的手段。但不是万能,至少包围测光不能改变客观光比。布勒松语“你得不停的改变角度”角度的改变不单单是为了改变构图,往往更多的是在改善光线对你的限制。可以利用的东西太多,比如水面的反光,白色的墙壁等等包括许多不可预见的情况,比如薄云可以使阳光变柔。 数码摄影入门之三黄金分割 构图一词是英语COMPOSI

10、TION的译音,为造型艺术的术语。在辞海中,谈到“构图”为艺术家为了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美感效果,在一定的空间,安排和处理人、物的关系和位置,把个别或局部的形象组成艺术的整体。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称为“章法”或“布局”。 首先说构图里的分布和造型,这里不得不提到2个名词:九宫格和趣味中心 说九宫格前先说著名的黄金分割 自从古希腊人发现黄金分割以来这种比例就被认为是美学的最佳比例而得到广泛的应用。 其实黄金分割是造型艺术中的一种分割法则。亦称黄金分割率,简称黄金率。它的分割方法为,将某直线段分为两部分,使一部分的平方等于另一部分与全体之积,或使一部分对全体之比等于另一部分对这一部分之比。即:在直线段

11、AB上以点C分割,使(AC)2CBAB,或使ACABCBAC。 实践证明,它的比值约为1.6181或10.618,被称为黄金比。黄金比最早是由古代希腊人发现的,直到19世纪被欧洲人认为是最美、最谐调的比例。黄金比广泛用于造型艺术中,具有美学价值,尤其在工艺美术和工业设计的长和宽的比例(如书籍开本)设计中容易引起美感,故称为黄金分割。20世纪中,法国建筑师Le科布西埃发现黄金比具有数列的性质。他将其与人体尺寸相结合,提出黄金基准尺方案,并视之为现代建筑美的尺度。法国还产生了冠名为黄金分割画派的立体主义画家集团,专注于形体的比例。 在实际运用中,黄金比多只采用近似值。最简单的方法是按照数列2、3、

12、5、8、13、21得出2:3、3 5、58、813、1321等比值作为近似值。这种分割方法亦用于优选法。 再说说九宫格,九宫格的源头可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一种构图模式,但巧的是它与黄金分割有着惊人的理论联系!大家们把画面的上下左右用黄金分割来做出4条线,我们惊奇的发现这就是我国古人所说的九宫格! 人们发现在九宫格的4条线交汇的4个点是人们的视觉最敏感的地方,在国外的摄影理论里把这4个点称为“趣味中心”。顾名思义,被反复证明的是当被摄主体处于或发布在这4个点附近最容易得到“眼球” 数码摄影入门之四 对称平衡呼应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把构图结构称为“章法”或“布局”,“展纸作画章法第一”。位置经营如同围

13、棋,下子格格皆可落,切勿乱迷。素纸也可处下落墨,切记不可胡乱抒笔。棋有棋路,画有画理,一笔走失如棋败局。古人将章法(构图)比作下棋,摄影变如此,也要有一定的章法与布局,置阵布势。黑格尔在美学中说过,“艺术家不应该先把雕刻作品完全雕好,然后再考虑把它摆在什么地方,而是在构思时就要联系到一定的外在世界和它的空间形式及地方部位”。1、水平位置,这样拍摄出来的影像不会歪斜,你可以以建筑物、电线杆等与地面平行或垂直的物体为参照物,尽量让画面在观景器内保持平衡。2、色彩平衡性良好,画面要有较强的层次感,确保主体能够从全部背景中突显出来。如补色平衡(下图),所谓红花绿叶配就是这个道理。同色平衡,穿黑色衣服的

14、人一般不安排在深色背景下拍摄。3、前景有均衡画面的作用。有时我们在画面上发现空缺不均衡的时候,比如天空无云显得单调时,用下垂的枝叶置于上方,弥补画面不足之处;有时画面下方压不住,上重下轻的时候,可用山石、栏杆做前景,色调深使画面压住阵脚,达到稳定、均衡的作用。前景运用虚焦点的表现手法,给人们一种朦胧美的感觉。4、空白。它是沟通画面上各对象之间的联系,组织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纽带。空白在画面上的作用,如同标点符号在文章中的作用一样,能帮助作者表达感*彩。 画面上留有一定的空白是突出主体的需要。要使具有视觉的冲击力,就要在它的周围留有一定的空白。这可以说是造型艺术的一种规律。人们对物体的欣赏是需要空

15、间的。精美的艺术品,如果将它置于一堆杂乱的物体中很难欣赏到它的美,只有在它周围留有一定的空间,它才会放出它的艺术光芒。一幅画面如被实体塞满,就会给人压抑的感觉,画面上空白留得恰当,才会使人的视觉有回旋的余地。“画留三分空,生气随之发。”就是这个道理。 现实生活中,一切稳定的物体都有均衡的形式:桌子四条腿是稳固的;盖房子如下面小上面大,就给人一种不稳固的感觉;挑担子一头重一头轻,使人走路不便;劳动中人们的姿态显然是求得身体均衡以合乎这一劳动特点的姿态。许许多多的生活现象培养了人们要求均衡的心理,并且在人们的审美过程中起作用。画面在一般情况下应该是均衡,安定的,使人感到稳定,和谐,完整。利用人们要

16、求均衡的心理因素,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强调画面的表现力:a、对称式构图,对称一直是我们民族强调的东西,历来的皇宫。都城都是对称布局的。它强调一种庄重、肃穆的气氛,“四平八稳”的对称均衡中显示出一种古朴的庄重的关系。b、虚实呼应式布局,就像江南园林。在一些强调幽雅、恬静、柔媚的抒情性风光画面中,要求的是变化中的均衡画面上可以有疏有密,有虚有实,但整体要求是均衡的。一幅田园风光里比如左下角有一头耕牛,右上角的天空里最好应该有一片云。 对比和反差也是常用的平衡手法,记得有一幅名作是一只白胖的白人的手握着一个非洲饥民小孩的手(在网上我找不到这副pp,只能让大家想象了)震撼着每个人的心灵。大小对比的效果,为了充分表现pp的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