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卫生学重点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47827853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4.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卫生学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环境卫生学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环境卫生学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环境卫生学重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环境卫生学重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卫生学重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卫生学重点(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绪论 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 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和充分利用有利的环境因素,控制不利的环境因素的科学。 环境是由多种(环境介质)和(环境因素)组成。环境介质是大气、水、土壤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 环境因素按其属性分为(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 原生环境: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 利:清洁的空气和水,充足的阳光,适宜的小气候,秀丽的风光。 弊:自然灾害,天然动物毒素,天然植物毒素,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次生环境:指受人为活动影响形成的环境。利:更适于居住,抵御灾害能力提高,为人生存提供物质条件。 弊:

2、持久性污染物的存在污染自然环境,正常的生态环境遭受破坏,人们的生活环境质 量下降。二、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环境应答基因:即对环境因素的作用产生应答反应有关的基因。环境应答基因的多 态性是造成人群易感性差异的重要原因。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不同营养级的生物逐级被吞食以满足生存需要而建立起来的链锁 关系,称食物链。生物放大作用:在食物链和食物网的迁移过程中 ,生物体内化学物质的浓度随着营养级 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生物富集作用:生物从环境中摄入浓度极低的重金属元素或难降解的化合物,在体内逐 渐累积起来,使生物体内该元素或化合物的浓度大大超过环境中的浓度,这种现象称为 生物富集作用。一次污染物(亦称原

3、生污染物)是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其理化性状未发生改变的 污染物。二次污染物(亦称次生污染物)是指有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由于物理、化学或生 物学作用,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的、与原来污染物的理化性状和毒性完全不同 的新的污染物。暴露途径通过下列方式影响有害效应的产生:1影响总暴露量2.影响吸收率3.改变作 用靶。健康效应:污染物在体内负荷增加,但不引起生理功能和生化代谢的变化体内负荷 进一步增加,出现某些生理功能和生化代谢变化(非病理性的)引起某些生化代谢或生 理功能的异常改变,这些改变已能说明对健康有不良影响,具有病理学意义机体功能 失调,出现临床症状,成为临床性疾病出现严重中毒,

4、导致死亡。人群健康效应谱:环境有害因素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健康效应。不同级别的效应的在人群 中的分布称之为。意义:了解整个人群有害效应的分布。只有了解人群反应的全貌,才可能对其危害作出 全面的定量评估,为制定预防措施和卫生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易感人群:从人群健康效应谱可以看出,人群对环境有害因素的反应存在着差异。通常 把对环境有害因素反应更为敏感和强烈的人群称为。人群易感性: 影响人群易感性的非遗传因素:年龄、健康状况、营养状态、生活习惯、暴露史、心理 状态、保护性措施等。 影响人群易感性的遗传因素:性别、种族、遗传缺陷和环境应答基因的基因多态性。1984年印度博帕尔农药厂发生的(异氰酸甲酯CH/

5、CO)泄露时间致多人中毒死亡。 高危人群:对环境暴露的健康效应出现的较早,效2应较显著,易感性较高的人群。研究高危人群的意义:高危人群是最早出现健康效应的人群,关注他们对于全人群健 康效应的早发现、早预防有很大帮助高危人群的健康效应比其他人群更为复杂,对于 该人群的保护就是对全人群的保护对高危人群提早筛查可以获得最大的流行病学和卫 生经济学效率。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名解或填空):指具有类似激素作用,干扰内分泌功能,从而对机体 或后代引起有害的健康效应的一类外源性物质。如雌激素干扰物、雄激素干扰物、甲状 腺素干扰物、糖皮质激素干扰物、生长激素干扰物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 (名解或填空):指具

6、有长期残留性、生物蓄积性、半挥发性和 高毒性,并通过各种环境介质(大气、水、土壤等)能够长距离迁移并对人类健康和环 境造成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化合物。来源:杀虫剂、有机农药、工业化学品、多氯联苯和六氯苯。 生产中的副产品:二噁英、呋喃。典型例子:米糠油中毒事件。 生物标志:是生物体内发生的与发病机制有关联的关键事件的指示物,是机体由于接触 各种环境因子所引起机体器官、细胞、亚细胞的生化、生理、免疫和遗传等任何可测定 的改变。生物标志物分为(暴露生物标志)、(效应生物标志)、(易感性生物标志) 健康危险度评价:是按一定的准则,对有害环境因素作用于特定人群的有害健康效应进 行综合定性、定

7、量评价的过程。步骤:(危害鉴定)、(剂量-反应关系的评定)、(暴露评价)、(危险度特征分析) 环境流行病学与环境毒理学在评价中的优缺点:环境流病: 优点:从宏观上探讨相关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危害在地区、时间、人群分布上的规律, 确定环境因素与健康效应的相关性。可靠的环境流行病学资料具有更高的使用价值。某 些效应如对智力、心理的感觉,很难或无法通过动物或细胞试验获得。缺点:环境暴露因素往往不明确。暴露水平(剂量)定量困难。混杂因素较多。弱效应 难于评价。某些危害(如致癌)间隔期太长,暴露-反应的关系难于建立。获取资料或样 本受道德、法律和隐私的限制。环境毒理学:优点:可根据研究目的和要求,人为地控

8、制暴露水平和强度(包括污染浓度和暴露时 间),并能使研究因素单一、准确,避免了人群调查中存在的众多干扰因素。效应观察 指标不受限制,能利用实验动物的任何组织和器官,从分子到整体动物水平来观察各种 效应,以便了解在体内作用的靶及毒作用机制。可应用特殊基因型的细胞、转基因动 物等试验材料,引入相关学科的新技术,更有利于深入的研究。缺点:实验动物和人体在代谢和反应上的差异,应用时必须谨慎。三、大气卫生空气动力学粒径:被测颗粒的终末沉降速度与密度为 1 的球形标准颗粒物的终末沉降速 度相同时,该标准颗粒物的粒径便是被测颗粒物的粒径。总悬浮颗粒物(TSP):指空气动力学粒径W 100微米的各种颗粒物的总

9、称,它是评价大 气质量的常用指标。可吸入颗粒物(IP):指空气动力学粒径W10微米的固体和液体颗粒。因这类颗粒可被吸 入呼吸道,故与健康的关系最密切。细颗粒物(PM2.5):空气动力学粒径W 2.5微米的细颗粒。它对有机物和重金属有很强 的吸附力,可穿透肺泡进入血液,对健康危害极大。影响大气中污染物浓度的因素:(污染源的排放情况)、(气象因素)、(地形)大气的稳定度与大气垂直温度递减率(r)的绝对值及其与气块干绝热垂直递减率(r ) 有关。大气稳定度对污染程度的关系?当 rr 时,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有利于空气垂直对流,大气中的污染物容易扩散。 当 rr 时,大气处于稳定状态,空气垂直对流弱,

10、大气中的污染物扩散极差。当r=r:时,大气处于中性状态,空气垂直对流不剧烈,大气中的污染物可以扩散但不充 分。煤烟型烟雾事件与光化学型烟雾事件发生条件的比较 煤烟型烟雾事件 / 光化学型烟雾事件污染来源:煤和石油制品燃烧 / 石油制品燃烧主要污染物:颗粒物、SO、硫酸雾/ VOCs、NO、O、SO、CO、PANs2x 32发生季节:冬季 / 夏秋季2x 32发生时间:早晨 / 中午或午后 气象条件:气温低、气压高、风速很低、湿度高、有雾/ 气温高、风速很低、湿度较低、 天气、晴朗、紫外线强烈逆温类型:辐射逆温 / 下沉逆温 地理条件:河谷或盆地易发生 / 南北维度 60以下地区易发生 症状:咳

11、嗽、喉痛、胸痛、呼吸困难,伴有恶心、呕吐、发绀等,死亡原因多为支气管 炎、肺炎和心脏病 / 眼睛红肿流泪、咽喉痛、咳嗽、喘息、呼吸困难、头痛、胸闷、疲 劳感和皮肤潮红等,严重者可出现心肺功能障碍或衰竭 易感人群:老年人、婴幼儿以及心肺疾病患者 / 心、肺疾病患者 大气质量标准与基准 基准:通过科学研究得出的对人群不产生有害或不良影响的最大浓度。 标准:为了保护人群健康和生态环境,对大气中有害物质以法律形式作出的限值规定以 及实现这些限值所作的有关技术行为规范的规定。基准 / 标准 定义:根据环境中有害物质和机体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考虑敏感人群和暴露时间而确 定的对健康不会产生直接或间接有害影

12、响的相对安全剂量(浓度)。 /以保护人群健康为 直接目的,对环境中有害因素提出的限值要求以及实现这些要求所规定的相应措施。它 是评价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危害的尺度。二者关系:标准的科学依据 /基准内容的实际体现 法律效力:无 /有 我国制定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的原则:(1)不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及潜在的远期危害(致 癌、致畸、致突变作用) (2)对主观感觉无不良影响: 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浓度限值 应低于眼、鼻、上呼吸道粘膜感觉阈或刺激作用阈(3)应对人体健康无间接危害:在大 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浓度限值以下,不降低大气透明度、紫外线照射强度(4)选用最敏 感的指标(5)经济合理和技术可行大气环境质量标

13、准一级标准:适用于国家规定的自然保护区,风景旅游区,名胜古迹和疗养地。 二级标准:适用于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居民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和广大农村。 三级标准:适用于大气污染程度比较重的城镇和工业区,城市交通枢纽和干线等。四、水体卫生天然水资源分为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水源卫生学特征:特征 降水 地表水 地下水 形成过程 蒸发 径流、汇集 渗透 水量 少 最大 较大 矿物盐含量 低 低 高 污染物机会 大气污染 易污染 不易污染 自净能力 几乎没有 较强 很弱 水质 较好 较差 最好 水源价值 小 较大 较大 水质的性状和评价指标(一)物理性状指标1. 水温 2.色 3.臭和味 4.浑浊度(

14、二)化学性状指标1. pH值2总固体3.硬度4.含氮化合物:包括有机氮、蛋白氮、氨氮、亚硝酸盐氮 和硝酸盐氮。5. 溶解氧(DO):指溶解在水中的氧含量。其含量与空气中的氧分压、水温有关。当有 机物污染水体或藻类大量死亡时,水中溶解氧可被消耗,若消耗氧的速度大于空气中的 氧通过水面溶入水体的复氧速度,则水中溶解氧持续降低。因此,溶解氧含量可作为评 价水体受有机物污染及其自净程度的指标。6. 化学耗氧量(COD):指在一定条件下,用强氧化剂如高锰酸钾、重铬酸钾等氧化水中 有机物所消耗的氧量。是测定水体中有机物含量的间接指标。7. 生化需氧量(BOD):指水中有机物在有氧条件下被需氧微生物分解时消

15、耗的溶解氧量。 水中有机物越多,生化需氧量越高。能反映水体中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的实际情况。为使 生化需氧量测定值具有可比性,规定以20C培养5日后,1L水中减少的溶解氧量为5日 生化需氧量。DO t,BOD t - 新近污染 DO !,BOD t - 持续污染 DO !,BOD ! 自净DO t,BOD !- 干净(终、洁)8. 氯化物 9.硫酸盐10.总有机碳和总需氧量11.有害物质(三)微生物学性状指标1. 细菌总数:指1ml水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中经37C培养24h后生长的细菌菌落数。它可 以反映水体受生物性污染的程度。细菌总数只能作为水被生物性污染的参考指标。2. 总大肠菌群是指一群需氧及兼

16、性厌氧的在37C生长时能使乳糖发酵、在24h内产酸产气的革兰阴性 无芽胞杆菌。由于粪便中存在大量的大肠菌群细菌,因此这种细菌可作为粪便污染水体 的指示菌。目前利用提高培养温度的方法来区别不同来源的大肠菌群细菌:粪大肠菌群:培养于44.5 士 0.2C的温水浴内能生长繁殖使乳糖发酵而产酸产气的大肠 菌群细菌。来自人及温血动物粪便内的大肠菌群主要属粪大肠菌群。总大肠菌群:培养于37C生长繁殖发酵乳糖产酸产气的大肠菌群细菌。既包括存在于人 及动物粪便的大肠菌群,也包括存在于其他环境中的大肠菌群。富营养化概念、形成、危害、易发水体:水体富营养化:当湖泊、水库水接纳过多含磷、氮的污水时,可使藻类等浮游生物大量 繁殖形成水体富营养化。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