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景观察与描写》习作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47825866 上传时间:2023-12-0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7.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盆景观察与描写》习作教学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盆景观察与描写》习作教学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盆景观察与描写》习作教学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盆景观察与描写》习作教学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盆景观察与描写》习作教学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盆景观察与描写》习作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盆景观察与描写》习作教学反思.docx(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盆景观察与描写习作教学反思 观察,是习作的起步, 。小学生常写的“状物”“写人”“记事”习作离不开观察,即使是“想象”型别的习作,也得以生活经验为基础,同样离不开观察。义务训练语文课程标準(2022年版)在其次学段的习作阶段目标中就提出了相关要求“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留意把自己觉得新颖好玩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晰”。 可见,观察在习作中确实具有重要意义。 观察力量不是自然形成的,未经系统训练难以有序提高。上学期,笔者曾组织三年级学生观察教室外的米兰,写一篇状物文章,学生习作中最多提及米兰的花和叶的颜色,个别学生能写出“叶子是椭圆形的”,寥寥数语;又一

2、回,写秋天,学生大多写“树叶落了,果子(或小麦)熟了,大雁往南飞”,估计学生没去观察或不知如何观察,于是参考作文书,以至于一片陈词滥调。 习作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观察力量”呢?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课题,事实上,它还是个无法绕过的课题。学生若不具备良好的观察力量,对周边事物熟视无睹,或者每每只能做粗浅观察,那他的习作大多只能言之无物,或者照抄喻搬,把“陈词滥调”延用下去这不正是目前小学生习作的通病吗? 关于“如何培养学生观察力量”的课题还在进行中,笔者借英林镇小学“学科教学名师、学科教学带头人”培养人选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授一堂(习)作前指导课(四年级),题为盆景观察与描写(第一课时),现向同行彙报阶

3、段讨论心得。 一得,循序渐进,将“观察”进行究竟 什么是观察?这个概念好像你我都能说上两句,可仔细琢磨它并不简单。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给出的解释是:仔细观察(事物或现象)。 “百度百科”里与习作相关的解释有如下几条: (1)“细察事物的现象、动向;考察或调查;採访时观察意思是:指记者对客观事物所进行的一种检视体验活动,简单讲就是用眼睛採访。” (2)作为“科学讨论名词”,“观察”这一根本概念意义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长久的知觉活动。”(这一解释和上下两个解释都有关,如“有目的、有计划”和“採访”有关,“知觉”和“通过感官”有关) (3)观察就是通过人的感官而进行的直接认识外界的活动。

4、 但是,哪些知识点该直接传授给学生,哪些又该在教学中渗透而不能直接丢掷?笔者几乎把脑袋想破,得出以下结论: 可以当堂传授的,按顺序罗列:1、用眼睛“採访”(準备问题)2、按顺序仔细观察(解决问题)3、动笔做记录(记录素材)。 至于“观察就是通过人的感官而进行的直接认识外界的活动。”也可以当堂对学生作具体说明,如“观察,可以用眼睛看、鼻子闻、手触控” 应该在教学过程渗透的: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长久的知觉活动。观察力是人们从事观察活动的力量。 (这个解释抛给小学生估计只能增加负担,笔者通过完成仙人球盆景观察记录单进行渗透,详见下文) 笔者在盆景观察与描写作前指导课中是如何将“观察”进行究

5、竟的呢? 第一步,课前谈话时,讲曹雪芹等三位名作家的观察趣事,让学生了解观察的作用。 其次步,上课一开始,通过青苹果作文月刊和“老牛的部落格”两种约稿,主题为“盆景观察”,激发学生的观察动机, 第三步,学生观察教师现场表演,比较“观察”和“”、“欣赏”的不同,谈对“观察”的理解,教师板书“观察:1、用眼睛採访2、按顺序仔细观察3、动笔做记录。”学生抄写,初步了解“观察”的意思。 第四步,学生对仙人球作“採访”,之后选择二至三种感兴趣的仙人球盆景作观察与记录(记录单如下),这项活动加深了学生对“观察”的理解,渗透了观察目的性、计划性,还有相对的永续性。(个人认为,一堂课内花12-15分钟做观察记

6、录,相对长久。但假如在课外,包括分阶段的按时间观察,则所需时间会更长。 )仙人球盆景观察记录单: 名称颜色 形状大小 手感由此产生的联想 仙人球绿色 椭圆(或像葫芦) 比乒乓球大一些 有点扎人 长得像刺猬(或:仙人玩的球?) 第五步,引导学生习作之前先进入“加墨站”(见附件),学习借鉴四年级第 三、第四单元学过的课文中描写植物的有关片段,将习作与阅读对接,意图有两个:一是将旧知识与新知识作“接枝”,让学生意识到阅读文章时应当学会借鉴他人“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好写法;二是避开学生直接根据观察记录单做记流水账似的铺叙,如“仙人球,绿色,椭圆,比乒乓球大一些,有点扎人”,打通由观察记录走向习作的

7、大门。 第六步,课堂结束时,教师赠名言“观察、观察再观察”,既是对本节课的小结,也是对今后学生习作观察提出的“宣传口号”,这样的口号简明扼要,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对学生今后的观察行为有肯定的促进作用。 一失:时间有限,“攥”局部学生过场。 在观察仙人球盆景并完成记录单一环节中,笔者经巡视发现:60名学生中约1/4的学生只记录了一种,未能达到预期目标的“选择二至三种做观察记录”。但为了抓时间、赶进度,笔者只好把他们也“攥”进下一环节,致使这局部学生在后面环节中难以跟进学习。 这局部学生为什么未能达到预期目标呢?笔者猜测缘由可能有三个:一是观察记录前,教师相关的提示、说明不够详尽;二是班生规模过大

8、,教师没能做深入的指导;三是小组的组合有待优化,分工有待细化。 (笔者注:“大班额的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课题,笔者长期在学生数三四十人的班级任教,不具备这样的讨论条件,故这方面毫无经验。盼望班生规模大的同行有心讨论,且能做经验推广。 )一悟:观察记录,向科学课借一招来用。 备本课时,笔者设计出仙人球盆景观察记录单,借用了科学课观察实验的方法,但并非全盘照搬,愚以为科学观察记录的方法用在习作观察,只要借鉴得当,能引导学生观察得更加深入、细緻、有序、有效,经常採用这种方法,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还能培养学生对周边事物的敏感度,用观察的“放大镜”将原本毫不起眼的事物不断放大,放大,

9、变得丰富多样。 当然,习作的观察与科学实验的观察是有区别的,比方前者可以更浅显、外表、模糊些,但这不妨碍前者向后者学习借鉴,把观察做得更深入、本质、清楚些,能够蒐集到更多的习作素材(包括观察过程中产生的体验和联想),“厚积而薄发”。 一思:欲说还休,“列提纲”何不直接道破? 据笔者了解,近几年,“列提纲”在小学界好像“销声匿迹”了,许多老师反覆强调“你想分几个局部来写?”,而不敢道出“列提纲”三个字来。不直说概念,而反覆提它的相关解释,说的累听的也累。 关于“列提纲”,义务训练语文课程标準(2022年版)在第四学段(79年级)才明确提出“列纲起草”的要求。笔者好像有些明白了:初中才挑明了,难怪

10、小学遮遮掩掩,闪烁其辞。 然而,“列提纲”作为一项重要的写作力量,到初中才开始训练岂不太迟?其次学段的习作已不仅仅侧重写段,还得写完整作文,学生就不得不“构思”如何谋篇布局。不作高要求来说,习作教学中至少可以仿照教材中小镇的早晨美丽的小兴安岭等课文,按简单的“总分总”列提纲。 “列提纲”这一概念并不难理解,既然要做训练,何不点明了,而总是提它的相关解释?比方“比方句”的解释是“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有哪位老师一让学生运用比方句写物,就强调说“请同学们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的呢? 习作教学中,老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思索:你准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盆景?学生沟通后,老师顺势提出“列提纲”这一概念。 反覆提几次,学生也就记住了,今后只要一说“列提纲”,学生就明白那是什么。你要是还反覆强调说“请同学们想想,你准备从哪几个方面写”,学生都会嫌你喽嗦。 “列提纲”这一技能应该从三年级下学期开始训练,让学生渐渐把握作文的框架。至于概念的直接提出,可以在四年级上学期做尝试。 以上属个人拙见,欢迎同行批评指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合同/协议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